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李華春的結果 展開
李華春
革命烈士
李華春(1912.10.2 - 1940.7.1)男,革命烈士,知名英語翻譯。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大興鄉。
1931年考入東北大學英文專修科。 1935年夏李華春從東北大學政治系畢業。他參加了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后經“東北救亡總會”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於毅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6年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陝北后回到北平,將一部分整理好著名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書稿,交給了王福時先生,王福時立即請郭達、李放、李華春抓緊翻譯。李華春負責其中一章的翻譯工作以及該書的發行工作。
1940年7月1日,李華春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后裝在麻袋裡,在漢中城南漢水之濱活埋,時年29歲。 1953年李華春被追授為革命烈士。
《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彙集的各方真實新聞,有力地挫敗了國民黨妄圖歪曲、污衊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的正面形象,真實地向外界披露了中國“紅區”的情況、西安事變的真相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使在陝北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重新認識和廣泛支持。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成千上萬的愛國進步青年像“朝聖”一樣從祖國各地湧向延安,奔赴抗日前線。
聰穎愛國的遼西學子
1912年10月2日,李華春出生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大興鄉二道河子村一個家境殷實的富農家庭。李華春的父親李德,生母為段氏,兄弟姊妹5人。他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幼年在本村讀私塾,后被父親送入遼寧省錦州育賢中學讀初中,1928年考入奉天(今瀋陽)同澤中學讀高中,1931年考入東北大學英文專修科。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遷往北平,李華春隨之到北平繼續學業。在東北家鄉耳聞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求學期間的他多次給家鄉的叔伯弟弟李曉春和侄兒李宗潤的信中寫到“亡國奴不如喪家犬”,動員他們離開家鄉早日求學參加革命。在他的影響下,李曉春、李宗潤來到北平並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在讀完2年的英文專業后,李華春感到學英文只能當教員,對於改變國家危亡的現狀難有作為,於是改學政治。在校期間,李華春學習勤奮,且善於演講,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同時,他也接受了許多進步的革命思想。
喚起民眾的熱血青年
1935年夏,李華春從東北大學政治系畢業后,到曾任東北大學代理校長的王卓然主持創辦的《東方快報》當編輯,曾參與編纂《外交大辭典》工作。他參加了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反對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此後,在中國共產黨東北特別委員會領導下,李華春與同事們一起,組織了東北文化協會,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李華春后經“東北救亡總會”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於毅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6年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陝北后回到北平,將一部分整理好的新聞報道稿交給了王福時先生,他立即請郭達、李放、李華春抓緊翻譯。李華春負責其中一章的翻譯工作以及該書的發行工作。
1937年4月,《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出版。該書的出版比英國戈蘭茨出版公司的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早了6個月,比胡愈之等人的中文譯本《西行漫記》早了10個月。此書署名“上海丁丑編譯出版社”秘密出版發行,后又在上海、陝西等地秘密翻印,儘管這本書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但是這本或正版或翻版的書依然成為革命的“火種”,有如在暗夜裡放射著真理的光輝。正如海倫·斯諾評價說道:“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中合作,在中國如同閃電一擊,使人們驚醒起來。”
1936年12月,李華春參加東北旅平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東聯”),成為東北大學校友會的主要負責人。1937年2月15日至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東聯”選派李華春、關子堅等10餘名代表,帶著東北各界人士1700餘人的簽名書到南京政府請願,提出“停止內戰”“實行政治民主”“國共合作抗日”等一系列正義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工合運動的卓越領導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中國沿海城市先後被日軍佔領,抗日根據地以及大後方工業品匱乏。1938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諾、海倫·斯諾和愛國人士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旨在將失業工人組織起來,建立工業生產合作社,寓救濟於生產,支援軍需和民用,支援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和民主人士參加了中國工合的領導工作。西安成立工合事務所后,27歲的李華春被委派為事務所主任,組建了10多個合作社性質的單位,生產工作很快大力開展起來了。
1939年夏,李華春又調任漢中事務所主任。他的工資很微薄,生活條件艱苦,但仍以昂揚的精神、堅忍的意志,全力推進漢中地區工合運動的開展。該所成立不到6個月,就成立了51個合作社,製造棉布、綢、皮件、墨水、紙張、肥皂、蠟燭、機器及機器零部件、玻璃、編織物、衣服、化裝品等各種急需生產生活用品。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中共地下黨員李華春在民眾中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組織勞動人民生產自救,把生產出來的物資及時地運送到了陝北根據地。漢中工合運動蓬勃發展的態勢和對抗戰、陝北的有力支援,帶動和影響了全國工合運動的推進,提振了軍民的抗戰信心,成為全國工合運動的典範,但也招致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他們先是對李華春軟硬兼施,但都無功而返,之後又無理扣押了漢中工合的大量物資,李華春據理力爭,討回了扣押的全部物資。
1940年7月1日早晨,李華春一出門就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后裝在麻袋裡,在漢中城南漢水之濱活埋了,時年29歲。
1953年,李華春被追授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