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夼村

崔家夼村

崔家夼村位於膠州市老城區西南部,南關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7公里處,東隔七里河水庫自北向南與九龍鎮的斜庄、柳溝相望,南與九龍鎮的車家河屯和車家河村接壤,西與卜落林村相連,北與徐家園村相鄰。全村解放初有耕地1317畝,現有耕地1000畝。2005年,全村共有320戶、998人。

建村年代不詳。道光乙巳《膠州志》即有標註。因崔氏立村,三面丘陵,村前河川,取名崔家夼。

經濟狀況


崔家夼地處九龍山北半部的丘陵地帶,土地瘠薄,為沙質土和黃粘土,適宜地瓜、花生等生長。但近河的低洼地很適宜大白菜的生長。崔家夼村位於七里河上游,水質極好,種出的大白菜特別好吃,生食,脆甜可口,熟食白湯,味道鮮美,秋天在 膠城上市,城裡人都願買崔家夼白菜。1966年——1985年。全體社員把快衝到村邊的河道,改到南嶺根,並籌款修建村前大橋,規劃了村莊,整修街道。整修了全部嶺地,改善了生產條件。

社會事業


崔家夼村舉行三八節文藝演出活動
崔家夼村舉行三八節文藝演出活動
崔家夼嶺多地薄,解放后不少人為了糊口,學唱軸股(茂腔),起初自拉自唱,挨門乞討,後來幾人搭起幫唱板凳戲,賺口飯吃。解放后,發展成膠州南鄉小有名氣的劇團,有樂隊,有近萬元行頭(箱),能唱四大京(南京、北京、東京、西京)、羅衫記、王定寶借當、張芳休妻、砸南般等二十幾個劇目。這個劇團農閑(冬天)排練,正月初一至初三在本村演出,初四開始下四鄉,往南一直演到膠南,清明收場務農。崔家夼除有個茂腔劇團外,還有高蹺和旱船,冬天排練,正月在本村和周圍村莊演出,主要是自娛自樂。

教育事業


崔家夼的教育事業,解放后才發展起來。解放前有處私塾,當時僅有有十幾名學生,學的是《百家姓》、《三字經》,家長要求也不高,能認幾個人名就行。解放后,1949年,政府派了教師,村裡出房子辦了所小學,1958年起改成民辦小學。1994年與徐家園等六個村在七里河村合辦了一處較高標準的完全小學,現在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