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突

額突

上頜骨額突位於上頜體的前外側面向上突出,其上方接額骨,前接鼻骨。額骨、鼻骨及上頜骨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鼻骨保持鼻樑的高度。上頜骨額突決定鼻背的寬度。

診斷分析


若外力發生在鼻部正前方,易造成鼻骨骨折:發生在外鼻側上方易出現鼻骨和上頜骨額突的複合骨折;若發生在側下方則出現單純上頜骨額突骨折。故鼻骨骨折臨床表現為鼻樑的下塌和偏斜,上頜骨額突骨折則鼻背下陷、患側鼻腔通氣不良。
X線側位片是鼻區外傷的常用檢查手段,但對上頜骨額突骨折因影像重疊而不能顯示:而鼻區CT水平位掃描卻使上頜骨額突骨折清晰可見。因此鼻區外傷后臨床出現鼻背下陷.鼻腔通氣不良者,應常規行鼻區CT水平位掃描。
鼻區CT水平位掃描可以清楚顯示上頜骨額突骨折和錯位情況,而且可以發現周圍組織器官的合併傷,為臨床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提供依據。另外,上頜骨額突骨折在法醫學鑒定為輕傷,若未行鼻區CT掃描可發生漏診,以致造成法醫學鑒定結論失誤。

折複位術


鼻部骨折后應及時整復,一般認為整復應在傷后2周內進行。傳統的複位方法採用鼻骨複位器複位鼻骨,手術操作盲目性大,導致複位過程中患者較痛苦,且複位效果因人而異,個別患者複位不理想。而鼻內鏡下行鼻骨、上頜骨額突骨折複位時,採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再同時應用篩前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好,尋找骨折部位準確,可清晰了解鼻骨複位經過、減少手術盲目性,但針對上頜骨額突骨折的複位仍然存在著操作的盲目性,導致上頜骨額突骨折複位不理想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複位不理想,則可以採取開放式複位術。開放式複位術採取鼻小柱蝶形切口,潛行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分離鼻骨上、下骨膜,觀察鼻骨、上頜骨額突骨折情況,採取抬起、擠壓等方式進行複位。此術式需要注意鼻小柱切口瘢痕的形成,潛在的面部危險三角感染等。本研究採用鼻內鏡下開放式上頜骨額突骨折複位術,在鼻內鏡明視下複位上頜骨額突骨折,避免了外鼻鼻小柱切口,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避免複位器械對鼻腔黏膜的損傷,國外亦有類似研究報道。患者術后一般應用抗生素2 d即可,而後單純進行鼻腔沖洗即可,酌情應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噴鼻可緩解鼻腔黏膜的腫脹,有助於鼻腔黏膜功能的恢復;患者術后早期要注意保護鼻部,嚴禁擦、撞、擤鼻動作,防止骨折片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