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尾村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槐南鄉

洋尾村位於永安市東部,地處槐南鄉西華片,與大田縣建設鎮毗鄰。有16個村民小組,610戶,4455人。全村總面積3020畝,人均不足1.2畝,其中耕地面積957畝,林地面積1635畝,自然資源十分貧乏。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安貞雪蔗、烤煙、蔬菜和古銀幣交易、小商品貿易以及外出務工等,2006年村財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050元。2006年度獲得三明市新農村建設先進整治村一等獎、永安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第二名。

基本信息


該村注重實效,有力促進兩個增收。一是創新措施實現村財穩定增收。投入30萬元購買鄉南山電站股份,每年可獲利3.5萬元,保證了村財有穩定的來源。二是開發古寨山工業小區。投資5萬元對總面積270畝的古寨山工業小區進行科學規劃,建成后預計可以容納中小型企業20多家,解決2000多個勞動力就業。06年引進鞋面加工廠和鴨絨加工廠各一家,解決富餘勞力就業100餘人。三是西華綜合農貿市場列入規劃。依託地理位置優勢,抓住
建設第二通道突破交通瓶頸制約的有利時機,規劃拆遷老街道,興建一個以古錢幣交易、肉牛耕牛交易和安貞旅遊購物為主的佔地約10000平方米的大型綜合農貿市場,繁榮當地商貿,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兩增收”。四是安貞雪蔗品牌進一步打響。充分發揮安貞果蔗協會作用,繼續與省農林大合作,提高科學種植水平,改良品種,並套種蔬菜,增加農民收入。2006年全村種植安貞雪蔗700畝,畝產值均在6000元以上,僅此一項全村農民可增收420多萬元。實施科學套種,在雪蔗中套種竹蓀、大球蓋菇等高級經濟作物,提高田地利用率,提升畝產值;同時要重點抓好榨汁、甘蔗芽罐頭等安貞雪蔗深加工,擬建設氣調保鮮庫、引進蔗汁保鮮技術,解決產品保鮮、加工難題,以促進安貞雪蔗的發展。五是養殖業進一步發展。通過舉辦養殖技術講座,請技術人員到實地進行技術指導,培育豬、雞、鴨養殖大戶,全村已培育12戶養殖專業戶。六是水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入32萬元對洋尾小流域水土流失進行專項治理,共封山育林1200畝、綠化荒山300畝、建設百厝洋灌溉渠700米、維修陳坑等處水渠800米,保證了農田灌溉用水,促進農民增收。

歷史沿革


明、清屬二都。民國33年(1944年)屬梅溪鄉雙 洋保。建國后屬內坑區天亮鄉,1961年屬磁灶公社洋尾大隊;1984年屬磁灶鎮洋尾村委會。
據安溪后垵謝馬如墓誌銘載:謝徽在宋為金紫光祿大夫,避亂晉邑美鄉。清代改為揚美,民國復改為洋美,新中國成立后,改寫為洋尾。洋,閩南話田園之意。

素質培養


該村不斷提升農民素質。一是新農村服務站順利建成。投入65萬元新建以服務“三農”為主的農科教綜合樓,並完善設施、功能。二是信息培訓中心投入使用。投入5萬多元新建信息技術服務室,配備10台電腦並安裝寬頻,對村民全天候開放,供農民群眾學習和上網查閱信息。同時每周安排2個晚上請專業老師授課,使農民群眾儘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三是農民夜校更加健全。投入3.2萬元,配齊農民夜校閉路電視、網路寬頻、多媒體、課桌椅等。每周安排播放1次適用技術電教片,每月安排2次農村適用技術培訓。同時請三明、永安和鄉里的養殖、種植、營銷專家授課,使廣大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四是圖書閱覽室建成開放。購置1000多冊書籍,征訂30多種報刊,供群眾閱覽學習。同時設立科普宣傳欄,做到每20天更換1次板面內容,為農民更新知識提供了良好條件。五是幹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配齊配強“六大員”,並進行任期培訓,同時明確工作職責,實行輪流值班服務制度,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