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膿腫

腦膿腫

腦膿腫是由致病菌引起的腦部感染性疾病。腦膿腫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最常見,11歲以下佔14%,11~35歲佔67%,36~55歲佔17%,56歲以上佔1%。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或大腸埃希菌等致病菌,通過血液或由頭部感染灶蔓延入腦,導致腦膿腫。急性感染時,常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畏寒、頭痛、噁心、嘔吐、乏力等。膿腫較大者可有顱內高壓癥狀:頭痛明顯、嘔吐、嗜睡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神經系統表現,如偏癱、一側肢體麻木、說話不利索、視覺障礙、走路不協調、精神行為異常等。在膿腫尚未完全局限以前,應積極抗炎和控制腦水腫,主要是使用藥物治療。膿腫形成后,及早進行手術治療。本病可併發化膿性腦炎、腦室炎、腦膜炎、硬腦膜下腔積液、敗血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癥狀性癲癇、腦積水、肢體癱瘓、失語等後遺症。及時治療,多數預后良好,但易遺留後遺症。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

病因


● 本病的致病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或大腸埃希菌等。

血行感染

● 患有肺膿腫、膿胸、支氣管擴張、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疾病時,致病菌可經血液侵入腦部,導致腦膿腫。

頭部感染灶蔓延

● 頭部外傷、顱腦手術后等,如果發生致病菌感染,也會引發腦膿腫。
● 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顱骨骨髓炎、顱內靜脈竇炎以及面部感染等化膿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腦內蔓延,形成腦膿腫。

癥狀


● 腦膿腫的臨床表現如下:

全身中毒癥狀

● 急性感染時,常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 發熱
● 畏寒
● 頭痛
● 噁心
● 嘔吐
● 乏力
● 嗜睡或躁動
● 肌肉酸痛

顱內高壓癥狀

● 膿腫較大者可有顱內高壓癥狀
● 頭痛明顯
● 嘔吐,可呈噴射性
● 嗜睡
● 表情淡漠
● 反應遲鈍

神經系統癥狀

● 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
● 偏癱
● 一側肢體麻木
● 說話不利索
● 視覺障礙
● 走路不協調
● 精神行為異常

檢查


● 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診斷。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和血培養
● ● 有助於醫生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和感染的嚴重程度。
● 膿液檢查和細菌培養
● ● 通過膿液檢查和細菌培養可以進一步了解感染的類型。
● ● 同時進行葯敏試驗,其結果有助於醫生選擇敏感抗菌藥物。
● 腰椎穿刺和腦脊液檢查
● ● 通過腰椎穿刺可了解是否有顱內壓增高及增高程度,但顱內壓增高明顯者,尤其病情危重時,一般不做腰椎穿刺。
● ● 腦脊液檢查,也有助於醫生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

● 為進一步明確是否有腦膿腫,和膿腫的部位和範圍,可依靠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

診斷


● 醫生通過詢問病史,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可以進行診斷。
● 近期有肺膿腫、膿胸、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等感染病史。
● 出現發熱、畏寒、頭痛、噁心、嘔吐、乏力等癥狀。
● 實驗室檢查:
● ● 血常規檢查,膿液檢查和細菌培養,可以發現致病菌,確定致病菌類型。
● 影像學檢查
● ● 頭顱CT
● ● 腦膿腫的CT表現根據病變發展階段而不同。在急性腦炎期,病灶呈邊緣模糊的低密度區,有佔位效應,增強掃描低密度區不發生強化。膿腫形成后初期仍表現為低密度佔位性病灶,但增強掃描在低密度周圍可呈輕度強化,表現為完整的不規則的淺淡環狀強化。膿腫壁完全形成后,其低密度邊緣密度較高,少數可顯示膿腫壁,增強掃描可見完整、厚度均一的環狀強化,周圍有明顯不規則的腦水腫和佔位效應,低密度區為壞死腦組織和膿液。
● ● 磁共振
● ● 腦膿腫形成的時間不同,表現也不同。急性腦炎期,僅表現為腦內不規則邊界模糊的長T1、長T2信號影,有佔位征。當包膜形成完整后,T1顯示高信號影,有時尚可見到圓形點狀血管流空影。增強掃描可見完整、厚度均一的環狀強化,內壁光滑,周圍有明顯不規則的腦水腫和佔位效應,DWI像膿腫為高信號,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 腦膿腫需要與腦膜炎、腦炎、腦積水、腦腫瘤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發熱、畏寒、頭痛、噁心、嘔吐、乏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在膿腫尚未完全局限以前,應積極抗炎和控制腦水腫,主要是使用藥物治療。膿腫形成后,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抗生素
● 應根據致病菌的種類,對細菌的敏感性和該葯對血-腦脊液屏障通透性來選擇。
● 在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醫生會按病情選用易於通過血-腦脊液屏障的廣譜抗生素,待結果出來后,會根據結果進行適當地調整。
● 脫水藥物
● 主要用來降低顱內壓,緩解顱內壓增高的癥狀,預防發生腦疝。
● 常用脫水藥物有高滲性脫水劑,如甘露醇、甘油溶液;利尿藥物,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 激素
● 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也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改善和調整血-腦脊液屏障的功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腦膿腫周圍的腦水腫。
● 首選地塞米松,靜脈滴入或肌內注射。
● 支持療法和對症處理
● 注意營養和維生素的補充,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的調整。
● 病程長、全身情況較差者需適當輸全血、血漿和蛋白以改善全身狀況,增加抵抗力,為手術創造條件。

手術治療

● 腦膿腫包膜形成階段膿腫包膜形成后,應在應用抗生素、脫水藥物、支持療法等處理的同時,可考慮施行外科手術治療,根據膿腫的類型、部位、病情及技術、設備等條件,綜合分析,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常用術式有:
● 腦膿腫穿刺術
● 腦膿腫導管持續引流術
● 腦膿腫切除術

危害


● 本病可併發化膿性腦炎、腦室炎、腦膜炎、硬腦膜下腔積液、敗血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
● 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癥狀性癲癇、腦積水、肢體癱瘓、失語等後遺症。

預后


● 預后與診治是否及時、致病菌的毒力、感染源、患者年齡等因素有關。
● ● 心源性、肺源性和多發性腦膿腫預后差;
● ● 嬰幼兒患者預后較成人差。
● 常遺留癥狀性癲癇、腦積水,各種神經系統病殘,如肢體癱瘓、失語等後遺症。

預防


● 患有肺膿腫、膿胸、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等疾病者,應積極進行治療,有助於減少腦膿腫的發生。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染。

參考文獻


● [1] 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下冊。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