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級護衛艦

成功級護衛艦

該護衛艦由台灣參照美國“佩里”級護衛艦設計製造。首艦1990年開工,1992年下水,1993年服役。計劃第一批生產7艘“成功”級護衛艦,自第8艘后的第二批5艘被稱作“田單”級護衛艦,計劃改為裝備“宙斯盾”系統SPY-1相控陣雷達小型化、台灣化版本的ADAR-2N,但后因技術和經濟雙重原因而下馬)。1995年5月,第八艘“田單”號造艦計劃取消。截止於2000年1月,已經有7艘艦建成服役,用於取代部分“陽”字型大小驅逐艦。

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期,台灣海軍為了淘汰自二戰末期服役的陽字級驅逐艦,因而推動代號“忠義計劃”,決定自行建造新一代主力軍艦。不過由於當時“中國造船公司”(後來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技術能力不足、自行建造經費過高等因素,最後由“參謀總長”郝柏村取消中止計劃。

定型建造

1989年5月8日,中國台灣宣布新的導彈護衛艦將由“中國造船總公司”製造,設計方案由美國吉布斯·科克斯公司提供。
同年,在美國巴斯造船廠協助下,“光華一號”艦,也就是成功級的第一艘在“中船公司”高雄船廠開工。首艦“成功”號單艦造價6.5億美元,從訂貨到交付使用共40個月:
成功級護衛艦“鄭和”號
成功級護衛艦“鄭和”號
1990年12月21日安放龍骨,1991年1月15日安裝MK13導彈發射架,1992年12月與1993年1月分別進行海試。1993年5月7日正式服役。該艦的建成表明台灣軍用造船技術與管理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
隨即,“中船公司”以每11個月一艘艦的速度交付台灣海軍。按照中國台灣海軍當初的計劃,從成功級第二批次起將改為宙斯盾防空艦,“光華二號”的首艦、計劃的總第8艘為“田單”號,將是“宙斯盾成功”的首艦。
後來計劃撤消,“田單”號便一直沒有開工,但台灣“中船公司”已經為其訂購了燃氣輪機、螺旋槳和主要作戰系統等。如就此放棄,則前期投資過大,即使這些設備轉為倉儲備份,也不合算。而成功級前7艘建造完成後,台灣政府決策層就是購買外國新型艦船(尤其是宙斯盾艦)還是繼續自行研發下一代主力作戰艦隻展開了爭辯。

技術特點


性能特點

1.武器。反艦武器是台制雄風Ⅱ型,綜合作戰能力較之於現役老式軍艦有了大幅度提高。
2.電子設施較先進。
3.採用全燃動力系統,操縱性能良好。

主要改型

成功號1101、鄭和號1103、繼光號1105、岳飛號1106、子儀號1107、班超號1108、張騫號1109、田單號1110。

服役動態


成功級護衛艦的藍本是美國海軍的“佩里”艦,戰術與技術性能相近,美海軍該型艦服役后暴露了一些問題。1980年5月17日,擔負護航任務的“佩里”級護衛艦“斯塔克”號(FFG-31),在波斯灣海域被伊拉克幻影F-1發射的兩枚飛魚反艦導彈擊中,使艦上指揮系統被毀。1988年4月,“塞繆爾?羅伯茨”號(FFG-58)參加海灣地區護航時,因觸雷而嚴重受損。
成功級護衛艦服役以來多次參加演習。1994年9月,在台軍舉行的“漢光十一”號演習中,展示對空防禦能力的成功級“成功”號(1101號),將拖帶靶機的飛機擊落,造成機組4名成員全部喪生。

識別特徵


1.上層建築較長,佔全艦長度的50%以上,中部艏樓與機庫之間部位明顯變窄。
2.上層建築頂部有三部分較突出,由前至后依次為球形天線、網狀雷達天線及支架和網格狀桅杆、主桅形狀頗似石油鑽進塔架。
3.艦體前甲板有位於圓盤形基座上的單臂導彈發射架。76毫米艦炮位於上層建築頂部主桅與煙囪之後。雄風Ⅱ反艦導彈採用了4聯箱式發射裝置,配置位置較高,位於主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