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氣

宗氣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亦稱胸氣、大氣、胸中大氣。宗氣積於胸中,是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結合而成。宗氣的生成直接關係到一身之氣的盛衰。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靈樞·五味》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簡介


● 英文名稱:Ancestral Qi/Pectoral Q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神氣血津液

古籍摘選


● 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邪客》)

名詞解釋


● 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相結合而成,積於胸中,灌注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嚨而司呼吸,灌心脈而行氣血。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宗氣是構成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既是物質的也是功能的,也是經絡信息傳遞的載體,宗氣的化生主要有肺與脾的參與。

宗氣的生成

● 宗氣的生成與肺、脾功能相關。肺主氣,司呼吸,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輕清之氣,呼出體內濁氣。脾主運化,食物入口,在胃之受納腐熟與脾之運化的作用下,轉化為精微之氣,水谷精氣在脾之升清作用下輸布到肺,在肺中與輕清之氣結合形成宗氣。宗氣形成在胸中,因此胸中也被稱為氣海。

宗氣的主要功能

● 宗氣在胸中聚集,灌注於心肺,通過血脈之流動布散周身,其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
● 走息道而行呼吸,宗氣可以促進呼吸功能的運行,呼吸強弱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 宗氣可以貫心脈而行氣血,心臟之跳動,血液在脈中運行,均需要此氣的推動,胃之大絡虛里穴可以反映宗氣的盛衰。
● 宗氣作為後天之氣,可以下注丹田,滋養先天元氣。

宗氣不足的治療

● 宗氣的生成主要與脾和肺相關,脾之運化不及,肺之呼吸能力下降,均會導致宗氣生成不足,出現相應臨床表現。肺屬金,脾屬土,土生金,二者為相生關係,肺病會傷及脾氣,脾病也會影響肺氣。
● 肺氣不足,出現呼多吸少、動則喘息、大汗淋漓等症,治療當培補肺氣,常用藥物如人蔘、黃芪、蛤蚧均可使用。
● 脾氣不足,則出現腹脹便溏、納呆食少、神疲懶言等症,治療當健脾除濕,人蔘、白朮、陳皮等藥物可以使用。
● 宗氣虧虛嚴重者會出現喘脫,或臟器脫垂的表現,如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此時治療當益氣升舉,在應用人蔘、黃芪、白朮等補氣葯的同時,加用升麻、柴胡等葯昇陽舉陷。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 中醫基礎理論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