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俯衝轟炸機的結果 展開

俯衝轟炸機

戰鬥機

徠俯衝轟炸機,是轟炸機的一種,以高速俯衝方式攻擊敵人的地面或水上目標,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載彈量較小,主要被用於戰術轟炸,但亦可用於戰略轟炸。相較於同時期的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的優勢在於投彈命中率高,效率也要高出很多。

起源


對於俯衝轟炸,通常的定義是俯衝角達到45°- 90°,多數情況指的是近乎垂直狀沖轟炸機在攻擊敵方目標時,會以與地面超過45°的方式高速向目標俯衝,在距目標很近的距離上拉起飛機同時投彈。這種投彈方式的命中精度較水平轟炸提高了許多倍,而且無須安裝複雜的瞄準系統或雷達。
俯衝轟炸戰術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英國皇家空軍最先開創。1918年3月14日中午剛過,英國皇家飛行隊(RFC,Royal Flying Corps)第84中隊威廉姆’亨利·布朗(William Henry Brown)少尉駕駛S.E.5a戰鬥機對西部戰線地面情況進行了偵察,這天亨利·布朗進行的偵察任務被視為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天,因為他的S.E.5a飛機和英國其他的數百架當天也在執行作戰任務的S.E.5a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的座機在機腹部安裝了一個炸彈掛架。在當天的偵察行動中,亨利·布朗在聖康坦(St Quentin,位於法國北部索姆河畔)東部的運河上發現一艘德國運送彈藥的駁船。駁船防空力量薄弱,航行速度也慢,亨利·布朗駕駛S.E.5a俯弱,航行速度也慢,亨利·布朗駕駛S.E.5a俯衝將炸彈準確地“送”給了德國這艘駁船,駁船被炸沉。這次行動被稱為是世界上首次俯衝轟炸,但這個結論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亨利-布朗這次準確的投彈肯定在此前進行過無數次的訓練,而且S.E.5飛機在試飛時就表現出優異的俯衝性能,英國皇家空軍也進行過俯衝轟炸的探索和研究,當時的考慮其實倒不是為了提高轟炸精度。

設計概念


俯衝轟炸機在攻擊敵方目標時,會以與地面超過45度角的方式高速向目標俯衝,
俯衝轟炸機
俯衝轟炸機
在距目標很近的距離上拉起飛機同時投彈。這種投彈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在保證投彈速度的情況下儘可能提高命中率。由於投彈高度低,其命中率較水平轟炸機提高了許多倍。此外,俯衝轟炸機亦無須安裝複雜的瞄準系統或雷達。俯衝轟炸機在其頂峰時期被廣泛應用於對重要目標,尤其是小面積或移動中的目標的攻擊,以充分發揮其投彈準確度高的優勢。然而其優勢也是有代價的。俯衝轟炸機為了實現高速俯衝的戰術方式,氣動結構的設計與其它飛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飛行速度和飛航性能。而且由於其機體小,載彈量和續航力也遠不及水平轟炸機。此外,由於俯衝轟炸機需要向目標垂直俯衝,因此極易遭到地面防空火力,如高炮的攻擊。多數俯衝轟炸機都配備有減速板,可以在俯衝時產生阻力,將速度保持在250節左右以保證投彈的準確性。

代表機型


SBD

由道格拉斯公司開發的艦上俯衝轟炸機,主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活躍於太平洋戰場上。翼展41英尺6英寸(12.65米),全長31英尺6英寸(9.60米),全高12英尺6英寸(3.81米),裝有一台700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R-1535-66“雙黃蜂”發動機,最大速度為184英里(286公里)/小時。SBD-1裝有兩挺50口徑機槍,布置在風擋前的機身上方,機槍的拉機柄伸入機身內,一旦發生卡殼,飛行員可以進行手動清理。SBD的無線電員座位上配有一挺裝於活動槍座上,可向後射擊的30口徑機槍。飛機的主要武裝是掛在機身中心線下方的一枚不超過1600磅(726千克)的重磅炸彈和每側機翼下的各一枚100磅(45千克)炸彈或深水炸彈,機腹炸彈懸掛在一個A字型掛架上,投放時,掛架向下伸出,以防止炸彈在下落時撞到旋轉的螺旋槳。雖然飛機的自衛火力還算適當,但其座艙和油箱卻沒有相應的裝甲保護;分裝在4個油箱里的210加侖(795升)汽油使飛機的作戰航程無法超過900海里(1,666公里),考慮到飛機編隊和降落所需的時間和預留備用燃料的需要,SBD-1的作戰半徑只有不足200海里(370公里)。

Ju-87

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著名俯衝轟炸機。它採用雙人機組,防禦火力為由駕駛員控制的固定在機翼兩側的兩挺8毫米的機槍和由後座無線電員操縱的1挺8毫米機槍。槍身腹部中心線可懸掛1枚500千克重型炸彈,兩側翼下另可加掛110千克炸彈各1枚。“斯圖卡”機體非常牢固,故能以80°的角度向下急劇俯衝。在“斯圖卡”式的機頭冷卻進氣口裝有一個空氣驅動的發聲裝置,在俯衝時發生類似空襲警報的凄厲的尖嘯聲,在炸彈還沒有落下以前,已對地面的人心理造成極大的衝擊,加強了打擊效果。根據需要不斷改進主要有以下幾個型號。
Ju87A
俯衝轟炸機
俯衝轟炸機
這是斯圖卡系列的一款正式裝備部隊的機型,它於1937年開始生產,預備淘汰德國空軍裝備老式雙翼攻擊機Hs123。
他和Ju87V2差別並不大,主要區別是裝備了馬力較大的尤莫 210D(680HP)引擎和新的 HPAIII 螺旋槳。根據烏德特等王牌飛行員的意見,飛機后加裝一挺7.92毫米MG15機槍,這種設計有效的加強了對敵軍飛機的威脅,空戰能力大大加強。另外機翼裝有2挺7.9毫米機槍,機腹可以攜帶一枚250公斤的炸彈。
Ju87A空機時速320公里,不過如果攜帶250公斤炸彈時時速只有300公里,航程約1000公里。
Ju87A在1938年底前共生產262架,計劃裝備4個俯衝轟炸機團,每團38架。
Ju87B是Ju87A的改進型,也是二戰期間德軍的主力型號。它最大的改進是採用馬力更為強勁的尤莫211A1(1000HP)液冷V型12缸引擎和重新設計了斯圖卡的機身。新式引擎的使用讓Ju87B的時速達到360公里,載彈量也加大了一倍。如果只有一名飛行員,載彈量可以達到1噸。除了和A性一樣可以機腹攜帶炸彈以外,機翼下增加兩個掛彈點還可以掛4枚50公斤炸彈。實戰中一般的配置是一個飛行員和一個機槍手兼無線電員的雙人機組(根據德空軍分析:加一個機槍手后斯圖卡的生存率提高三成),飛機可以機腹攜帶2顆250公斤炸彈或者1顆500公斤炸彈,還有機翼二側加掛4枚50公斤炸彈或者2枚110公斤炸彈。
防禦武器主要是雙翼的共二挺7.92毫米MG17型和後座一挺MG15機槍。斯圖卡轟炸機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它的機頭冷卻進氣口裝有一個發聲裝置。這讓斯圖卡在俯衝時能夠發出一種極為尖銳的聲音,這種聲音對於敵人是一種相當恐怖的心理打擊,很大程度上摧毀了敵人的士氣。
Ju87B在1938年服役,1938年一年就生產了950架。
Ju87D型是斯圖卡的最終版本,也是最完美的型號。它是在Ju87B的基礎上,根據法蘭西戰役和大不列顛戰役的教訓進行的最終改進型。它主要針對斯圖卡的三個主要缺陷:航程短,空戰能力差和對地空武器防禦能力差。Ju87D採用新式的1400馬力的尤莫211J 型引擎。全新的引擎讓飛機時速提高到400公里以上,航程擴大到1200公里,載彈量也增加到1800公斤(載彈量相當於一般的輕型中空轟炸機了)。
Ju87D為了提高空戰能力,在後艙換裝了一挺雙聯裝MG17機槍,增加了飛機的自衛能力。至於提高對地面武器的防禦能力,D型在關鍵部位加裝了重達1000公斤的裝甲。這種設計使得飛機在俯衝的時候可以承受機槍和小口徑火炮的打擊。D型除了保留斯圖卡系列差勁的機動性能以外,整體作戰能力比B型提高了一倍左右。整個D型作為斯圖卡的主力機型,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000架。
Ju87G型是斯圖卡系列的反坦克型,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機翼二側改裝二門37毫米
俯衝轟炸機
俯衝轟炸機
Flak18型長管反坦克炮,配有24枚鎢芯穿甲彈,初速高 穿透力強,火力十分強大。該機1943年改裝成功,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大量使用。其實這也是德軍的無奈的舉動。德國在進攻蘇聯以後很快發現自己的主力坦克 1,2,3型都無法和蘇聯主力T34坦克對抗。4型坦克雖然勉強能夠和其對抗,但是對坦克成員的素質要求很高。庫爾斯克出現的豹式坦克雖然強於T34,但是整個二戰期間豹式由於機構複雜只生產了約6000輛,T34則生產了5 8000輛,加上蘇聯還有數量眾多的KV1和JS1重型坦克。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日文:九九式艦上爆撃機,簡稱:九九艦爆)為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后成立愛知航空機會社)生產製造的艦上俯衝轟炸機,主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於太平洋戰場上使用。盟軍昵稱代號為瓦爾(Val)。
日本海軍在1936年對民間提出“金屬單翼俯衝轟炸機”的開發需求,以替換傳統老式的雙翼轟炸機,在中島航空機、三菱航空機與愛知航空機三家競爭之下,愛知取得了此機的研發製造權,並定名為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型號為D3A。
愛知在進行九九艦爆的設計過程中,亨克爾秘密提供技術給日本海軍,所以九九艦爆在許多設計上與德軍的He 70有許多相似處。九九艦爆採用固定式的起落架,主翼兩側下方配備空氣煞車襟翼,增加了俯衝時的穩定性。九九式艦上爆擊機22型(D3A2)搭乘人員:2名,全長:10.195m,全高:3.8m 翼展,全寬:14.365m,全高:3.847m ,主翼面積: 34.90m² ,發動機:三菱“金星”五四型空冷・14氣缸,出力:1,300Hp ,空機重量:2,570kg ,最大起飛重量:4,122kg ,最大速度:432km/h ,實用升限:10,880m ,續航力:1,366浬,主要武器:7.7mm機槍×2、7.7mm旋迴式機槍×1,輔助武器:機腹下掛架250kg炸彈×1、主翼下掛架60kg炸彈×4。

D1A1

1931年,恩斯特·亨克爾的設計人員為愛知口號研製了一架艦載俯;中轟炸機的原型機。日本製造的安裝中島發動機的這架飛機最終演化成為了愛知D1A1。後來又發展出了愛知D1A2,這架研製於1936年的俯衝轟炸機安裝了更強勁的中島光發動機,並具有流線形的擋風玻璃和輪罩。它的生產數量總共為428架,但是到日本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柳型已退居二線。

實戰應用


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機翼后的減速板清晰可見。俯衝轟炸戰術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英國皇家空軍最先開創。但早期的轟炸機由於結構脆弱,因而無法承受高速俯衝及拉起所產生的衝擊力。直到1930年代,隨著飛機技術的發展,俯衝轟炸戰術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其對小型目標的攻擊能力。在美國,海軍於1925年採購了第一種定製的俯衝轟炸機——科蒂斯F8C獵鷹式攻擊機。
海軍一般較空軍更青睞俯衝轟炸機。空軍轟炸機由於在陸地上起降,基本不受尺寸和重量限制,因此其指揮官一般採用大規模水平轟炸的策略。而對於海軍來說,能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飛機尺寸和重量有限,海軍需要將有限的彈藥精確地送至目標上空,而非大規模的密集式轟炸。
在二戰的歐洲戰場,德國是俯衝轟炸機的主要使用者。德國俯衝轟炸機的主要任務是為其裝甲部隊和步兵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代表機種為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斯圖卡式轟炸機的機體非常堅固,可以以90度角向下俯衝,在閃擊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作為俯衝轟炸戰術的發明者,英國所製造的俯衝轟炸機卻遜色了許多。戰爭中皇家空軍和海軍僅生產了約200架賊鷗式俯衝轟炸機,表現亦不如人意。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和美國也製造了大量俯衝轟炸機,主要參加反艦作戰。日本在戰爭初期擁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俯衝轟炸機,代表機種為九九式艦上轟炸機,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隨後的其他一些行動中表現良好。但隨著戰爭後期日本航空工業技術發展遲緩,其優勢也被美國超過。美國俯衝轟炸機在戰爭後期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剩餘力量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及科蒂斯SB2C地獄俯衝者式俯衝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