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形鵠面

鳩形鵠面

鳩形鵠面,漢語成語,拼音是jiū xíng hú miàn,形容人因飢餓而身體瘦削、面容憔悴。出自《資治通鑒·梁紀·簡文帝大寶元年》。

釋義


鳩形: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鵠面:臉上瘦得沒有肉。
清 黃景仁《尹六丈為我作雲峰閣圖歌以為贈》:“弄君筆頭隨意之丹青,使我鳩形鵠面生光瑩。”

反義詞


腦滿腸肥、大腹便便、紅光滿面

成語繁體


鳩形鵠靣

英文翻譯


be skin and bones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鳩形:斑鳩的形狀,腹部低陷,胸骨突出;鵠面:黃鵠的面色。形容身體消瘦,面容憔悴。
成語舉例:司馬文森《風雨桐江》:“……大門口貼了副對聯,一邊是‘逍遙自在’,一邊是‘快樂如仙’,靜悄悄卻有些骨瘦如柴,鳩形鵠面的人倉皇進出。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近代
成語正音:鵠,不能讀作“ɡǔ”。
成語辨形:鳩,不能寫作“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