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澀劑

固澀劑

固澀劑以收斂固澀藥物為主要組成,具有斂汗、固脫、澀精、止瀉、止遺、止帶等作用的一類方劑。

簡介


● 英文名稱:Astringent Formula/Securing and Astringent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聖濟經·卷之十·審劑篇·致用協宜章第三》)

名詞解釋


● 以固澀葯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收斂固澀作用,治療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等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以收澀葯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用於治療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證的方劑,稱為固澀劑。《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散者收之”為其立法依據。屬於“十劑”中“澀可固脫”的範疇。

固澀劑的分類

● 固澀劑是為正氣虛弱,氣、血、精、津液耗散或滑脫而設。由於致病原因和發病部位的不同,臨床表現有自汗盜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泄、小便失禁和崩漏帶下等證,故可相應地將固澀劑分為固表止汗劑、斂肺止咳劑、澀腸固脫劑、澀精止遺劑、固崩止帶劑五類。

固澀劑常用配伍及代表方劑

● 固表止汗劑:適用於衛氣不固的自汗盜汗證。常以固表止汗葯為主組方,如牡蠣、黃芪、麻黃根等,多配健脾益氣葯、疏風解表葯等。代表方有牡蠣散、玉屏風散。
● 斂肺止咳劑:適用於肺虛久咳證。常以斂肺止咳藥為主組方,如罌粟殼、五味子、烏梅等,多配伍益氣養陰葯、化痰止咳藥、宣肺祛痰葯等。代表方為九仙散。
● 澀腸固脫劑:適用於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久痢證。常以澀腸止瀉藥為主組方,如肉豆蔻、赤石脂、訶子、五味子等,多配伍溫中散寒葯、健脾益氣葯、滋陰養血葯、理氣化濕葯等。代表方有真人養臟湯、四神丸、桃花湯。
● 澀精止遺劑:適用於腎虛導致的遺精滑泄、小便失禁等。常以固精縮尿葯為主組方,如龍骨、牡蠣、蓮須、桑螵蛸等,多配伍安神葯、補腎益氣葯、溫腎散寒葯等。代表方有金鎖固精丸、桑螵蛸散、縮泉丸。
● 固崩止帶劑:適用於女性下元不固之崩漏帶下。常以固崩止帶葯為主組方,如椿根皮、赤石脂、芡實、白果等,多配伍健脾益氣葯、健脾化濕葯、補益肝腎葯、清熱瀉火藥、清熱滲濕葯、疏肝理氣葯、收斂止血藥、化瘀止血藥等。代表方有固經丸、易黃湯、固沖湯。

固澀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固澀劑應注意以下幾點。
● 此類方劑所治病證均由正氣虧虛導致。因實邪所致的熱病汗出、痰飲咳嗽、火擾遺精、熱痢初起、食滯泄瀉、實熱崩帶等,均不宜使用固澀劑。
● 元氣大虛、亡陽欲脫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者,需急加大量人蔘、附子等回陽固脫。
● 病證由實轉虛,但邪氣未盡者,不可過早使用固澀劑,以免“閉門留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