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承光的結果 展開

承光

中醫術語

簡介


● Chéngguāng BL6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清熱祛風,通竅明目,降逆

穴名釋義


● 承,承受,繼承;光,光明。本穴主治目疾,能使眼目重新承受光明,故名承光。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簡便取穴

● 先找到曲差穴,再沿前髮際正中直上2橫指(拇指),旁開一側額部發角到頭部正中線距離的1/3,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前髮際正中至后髮際正中為12直寸,前兩額發角(頭維)之間為9橫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簡便取穴中的1橫指(拇指)即“1寸”,可採用指寸定位法中的拇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伸直拇指,拇指指骨關節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https://pic.baikemy.com/obj/project-l-cdn/apgc/notice/2020-07-17/c955467d-88a2-455d-9af6-2fa96d0a83ca.jpeg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
● 有額動、靜脈,顳淺動、靜脈和耳顳神經的分支。

主治


● 眼部疾病,例如目痛、目眩、目視不明、青光眼。
● 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痛、鼻塞多涕、額竇炎、面神經麻痹。
● 其他病症,例如嘔吐煩心、癲癇。

操作


治療操作

● 平刺0.5~0.8寸。
● 禁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以局部酸脹為度,每次3分鐘。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七》:熱病汗不出,苦嘔煩心。
●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青盲,遠視不明。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三》: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目生白膜。
● 《類經圖翼·卷七》:目翳。
● 《針灸資生經》:禁灸。

常用配伍


● 配解溪,治目眩。
● 配攢竹、腎俞、絲竹空、耳和髎,治風頭痛。
● 配大都,治嘔吐。
● 配行間、光明,治目疾。
● 配合谷、迎香,治感冒、鼻塞流涕。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