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被塗污的鳥的結果 展開

被塗污的鳥

耶日科辛斯基創作長篇小說

《被塗污的鳥》是由美籍波蘭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65年初版於美國。

該小說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描寫了東歐“二戰”期間的悲慘景象,通過他在波蘭人中遭受的虐待,勾勒出人間的暴力和不公,也揭示了種族歧視的另一面和當地居民的殘暴。作者所批判的並不只是戰爭和暴力,而是不加反思的人性。

2005年,該小說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23年來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說之一。2019年9月3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義大利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

內容簡介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位來自某個東歐城市的小男孩被他的父母送到鄉下避難,但是與他失去了聯繫。因為他的黑頭髮、黑眼睛,村民認為他是吉卜賽人,會給村子帶來不祥,以各種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裡,只有腦袋露在外面,烏鴉將他啄得傷痕纍纍。他目睹人們在暴力、墮落和無知的牢固鏈環中彼此吞噬。當他躺在鐵軌上,讓火車從自己身上呼嘯而過,他體會到的只有飽受凌辱,但卻依然因為倖存而快樂。

作品目錄


第一章一個一年只洗一次澡的老婦成了我的養母。她不敢對我笑或當著我的面喝水,怕我數了她的牙齒使她折壽。第十一章加波斯千方百計折磨我。我用法術向加波斯布邪。為改變命運我沒日沒夜地向上帝祈禱。我被基督徒們扔進糞坑並成了啞巴。
第二章我被捆在麻袋裡挨打。老巫婆說我的黑眼睛是邪眼。我像甘藍球一樣被“種”在土裡,只露出腦袋。第十二章與尤卡的性遊戲使我獲得了本能的快慰。馬卡爾一家亂倫、墮落的生活摧毀了我內心的某種東西。我被推到了魔鬼的旗下。
第三章我死裡逃生並奪得一個“彗星”。在森林中我看見了食屍魔。第十三章我在遼闊的雪原上迷路。我反抗幾個男孩的凌辱,被扔進冰窟。
第四章吃醋的磨坊主輕而易舉挖掉了僱工的雙眼。我發現眼睛像掛在枝頭的蘋果一樣,風一吹就會落下來。我走路更小心了,生怕跌倒在地而使自己的眼睛掉到地上。第十四章拉比娜與農夫動物般的愛使我感到失望和厭惡。浪蕩美男子拉巴的悲歡。自縊者上吊用過的領帶成了我的護身符。
第五章被塗上色彩的鳥飛向它的同類,卻被同類當作異類啄死。盧德米拉被輪姦、摧殘至死。第十五章卡爾梅克兵強姦婦女,閹割一個農夫……紅軍的勝利和善行否定了我對魔鬼的信仰。
第六章木匠夫婦相信我的黑頭髮能招來閃電。我在雷雨之夜被趕往野外。為活命我用計使木匠落入鼠窟,木匠被老鼠吃成骷髏。第十六章紅軍戰士為我治傷,引導我讀小說、詩歌,向我講人生的道理。現實的溫暖使我愛上了紅軍和斯大林。紅軍的事業給我希望,但它的深奧使我迷惘。
第七章鐵匠服食跳蚤、馬骨、蜘蛛、人屎、人尿和貓屎的混合物治病。白軍毒打、凌辱鐵匠夫婦及其僱工。我僥倖死裡逃生。第十七章神槍手米特卡成了我的好友。我幫助他替被殘暴的農夫砍死的戰士報仇。
第八章我目睹了一次謀殺。死者的屍體被用來治病,沒有誰追查兇手。兇手踩著謀殺現場的血跡狂飲大嚼,若無其事。第十八章我進入充滿殺機的孤兒院。為顯示勇氣我躺在鐵軌間讓火車從身體上方呼嘯而過。為復仇我們使一列火車越軌,死的卻是無辜的人。
第九章猶太人被德軍押往毒氣行刑室和焚屍爐。農婦們搶奪臨死的猶太兒童的鞋子。一個受傷的猶太姑娘被強姦至死。第十九章那對陌生的中年男女原來是我父母。我害怕父母成為我的牢籠。我為自己在電影院受的虐待復仇。在地下社會我的喑啞成為一筆財富。
第十章我目睹一個猶太男人被亂槍打死。德國軍官的骷髏形帽徽真叫我羨慕。第二十章人與人像山峰一樣被山谷隔開。一次滑雪事故。是我的聲音重新找到了我。

創作背景


1957年,24歲的耶日·科辛斯基以“青年訪問學者”的身份到達紐約。因為長相俊俏,機靈會變通,很快他和一個富有的寡婦結婚,可以衣食無憂地寫政治學領域的非虛構作品。六年間,他過上了富有的生活,住在私人遊艇和別墅里。《被塗污的鳥》正是耶日·科辛斯基和妻子一起享受美國上流社會生活時,開始著手寫作的。
《被塗污的鳥》取材耶日·科辛斯基本人的部分經歷,他的經歷頗為曲折,“二戰”時為了保存性命,他的父母採用了一系列方法來掩蓋猶太人的身份。科辛斯基自小便養成了一種掩藏秘密甚至創造秘密的間諜性格。九歲時,他因為戰爭的創傷而失去了語言能力,這段喑啞時期持續了四年之久。
《被塗污的鳥》這個名字的字面來源是東歐民俗,是當地農民喜歡的一種殘忍的娛樂活動:逮住一隻鳥,把羽毛塗成彩色,然後把它放返鳥群,這隻被塗色的鳥會被同類視為有威脅的異端,被攻擊致死。

人物介紹


小男孩
小說主人公,是一位來自某個東歐城市的小男孩,因為“二戰”爆發,他被父母送到鄉下避難,但因為深色皮膚和深色眼睛而他被村民視為招來不祥的人,遭受種種歧視和凌辱。小男孩還未具有成熟的心智,就不得不面對來自陌生人的暴力,一次次與那些毆打他、試圖槍殺他、有可能淹死他的人對抗。憑藉強大的意志和機敏,他在險境中一次次倖存。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被塗污的鳥》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通過他冷靜、帶有幾分無知的敘述口吻,勾勒出人間的暴力和不公。作者所批判的並不只是戰爭和暴力,而是不加反思的人性。作者認為人類社會有一種美化戰爭的傾向,人們通過莊重儀式和盛大慶典來彰顯戰勝方的成功,卻忘記了勝敗雙方都曾是惡行的製造者。不僅如此,普通民眾也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乃至參與了這種惡。小說中,小男孩的歷險之旅,也正是對於人類總體處境的揭示。每一個人都是“被塗污的鳥”,身上都帶有“少數”和“異類”的痕迹,並且總會在某些時刻受到大多數人的損害。在這種人為造成的隔閡下,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可能受到威脅。
小說臨近結尾時,主人公在孤兒院開始喜歡上表演躺在鐵軌間、讓火車從身上呼嘯而過的驚險節目,他體會到了因未受傷而感受到的巨大快樂,這不僅意味著他意識到了倖存的可貴,也意味著他開始在一切殘酷的境遇里自我療愈。而這正是小說所要表達的內容:活著,不僅是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如何活下去,也包括了所有那些自己無法選擇的東西。
藝術特色
《被塗污的鳥》是讓人困惑的作品。雖然作者反覆強調作品完全基於真人實事,紀錄暴行從來沒有“言過其實”。但同時又把作品置於某種“永恆虛構”里,試圖用近乎神話傳說的敘事處理這種“反猶現實”。作者的最大分裂正是這種既要指證坐實所受災難的“具體真實”,又想掌握虛構的“絕對特權”,以至於作品在誇飾性的有意報復與紀實性的揭露控訴之間撲朔迷離,晃來晃去。
《被塗污的鳥》與大多數“大屠殺文學”、倖存者作品有明顯區別。它的故事空間既不在戰場、也不在集中營,並沒什麼毒氣室、焚屍爐的集群化、“流水線屠殺”。相反,作者目光“反觀祖國”,寫下的全是東歐東部鄉村裡普遍泛發的愚昧殘忍、惡行和暴力。換言之,作者的注意力不在於德國納粹做了什麼,因為納粹罪行是系統化的、顯見的,而是關注暴行的土壤氛圍和“群眾基礎”。這就觸及到戰後波蘭最敏感的身份認知問題——既是二戰受害方,同時也是反猶排猶的“前沿”。
在作者筆下,即使故事情節都確有發生,但他的細節呈現和描述興趣,都將仇恨作為第一推動。作者把原本很好的批判視角與反思維度浪費掉,他讓小說變為一個單向性、淺層化、堆疊而起的“暴行苦難展覽館”。用暴力來渲染鋪陳暴行,正如飲鴆止渴,反而把小說搞得像自毀。作者缺乏一種鬆弛度、調節感,始終發力只會讓肌肉緊繃,一直控訴必然讓神經疲憊。作者或許也感到這種寫作失控的危險,在窒息的氛圍里也稍有一些調劑,運用了民間傳說的思維以達成這種“中和”。它提供給小說一種魔法氣息,本質上是女巫一樣的奇異想象,解釋世界,理解暴行的目光。
《被塗污的鳥》並算不上真正的勇氣之作。在批判力度上,作者的個人憤恨遠遠壓過了歷史反思;不知節制的暴力趣味,將原本或許是真實的細節,搞得也像“變形的誇張”。作品的可信度並不是靠作家的追加序言,來強制闡釋,附加辯解。《被塗污的鳥》雖有爭議,但作者自己的藝術處理,描寫趣味和意識觀念也確有缺憾。從某種意義看,那隻“被塗污的鳥”也像是作家寫照:他激怒了祖國,也並沒有取悅美國;在虛構和紀實之間,也從來沒有鮮明立場。

作品影響


同名電影海報
榮譽表彰
1965年,該小說獲得法國“最佳外國小說獎”。
2005年,該小說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23年來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說之一。
衍生作品
2019年9月3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被塗污的鳥》在義大利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該片由捷克導演瓦茨拉夫·馬爾豪爾執導,影片入圍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並代表捷克競逐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

作品評價


劇作家阿瑟·米勒:它會給你的心靈帶來有力一擊,整本書的寫作都小心地沿著虛構和真實的邊緣完成。
美國媒體人、社會歷史學家理查德·克魯格《哈潑斯》:無與倫比……真正的令人震驚……我讀過的最震撼人心的書之一。
美國《紐約時報》:最好的書之一,讓人看到深刻的坦誠和敏銳。
美國《邁阿密先驅報》:在所有有關“二戰”的重要作品中,沒有什麼能夠超過耶日·科辛斯基的《被塗污的鳥》。它是件超凡的藝術品,展示了個人意志的高揚。沒有人會對它無動於衷。它深化了我們的文學和我們的生活。
美國《時代周刊》: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科辛斯基筆下的人物探索著他們的靈魂,想要抵達極限。效果是攝人心魄的。
作品爭議
該小說1965年初版后,雖然受到了美國作家埃利·維瑟爾和辛西婭·奧齊克的稱讚,但後來的名聲卻一落千丈,備受爭議。耶日·科辛斯基被指控歪曲虛偽地把《被塗污的鳥》陳述為自傳,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對於故事是否完全捏造,是根據真實倖存者的敘述拼湊起來的,是修飾過的,還是從羅曼·波蘭斯基的口述中摘錄的,眾說紛紜。一些評論家甚至懷疑耶日·科辛斯基1965年時候的英語水平是否足夠寫出這本小說,也有人懷疑這本小說乃至作者的其他作品都剽竊自西方不甚了解的波蘭國內。
《被塗污的鳥》也因此由於在“冷戰”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書寫了大量描寫東歐普通民眾製造的暴力行為,評論界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煽動性的紀實作品,影射了可以指認的一些社群在‘二戰’時期的生活”;也有認為作者“引用民間傳說和本國習俗細緻到了厚顏無恥的地步,是對他們特定的家鄉省份的醜化和嘲諷”。而這也導致了耶日·科辛斯基在波蘭犯下了詆毀祖國的罪名,該書也因此在波蘭被禁23年,直到1989年才被允許出版。

作者簡介


耶日·科辛斯基(1933—1991),美籍波蘭裔作家,出生於波蘭,在“二戰”納粹大屠殺中倖存,1957年移民美國
被塗污的鳥作者
被塗污的鳥作者
,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獲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被塗污的鳥》是他引起文壇關注的重要代表作。1969年憑藉小說《Steps》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70年獲得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獎。1991年死於自殺。在他的著作中,不僅有著關於集體行為的著作《未來是我們的,同志》等非虛構作品,也有《沒有第三條路》《鬥雞場》《邪惡的樹》《激情遊戲》等非虛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