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範

詞語

儀範,拼音是yí fàn,漢語詞語,意思是禮法,禮儀;儀容,風範;作為典範;典範,表率。

注音


一ˊ ㄈㄢˋ

引證解釋


1 禮法,禮儀。
晉書·謝安傳》:“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
《南史·袁湛傳》:“愍孫峻於儀範, 廢帝倮之迫使走, 愍孫雅步如常。”
《隋書·儒林傳·馬光》:“然皆鄙野,無儀範,朝廷不之貴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勒。”
2 儀容,風範。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儀範清冷,風神軒舉。”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一:“濠梁人南楚材者,旅遊陳潁。歲久, 潁守慕其儀範,將欲以子妻之。”
張居正 《答南司徒馬鍾陽書》:“公昔在司農,僕忝胄監,以官曹之伊邇,幸得時時瞻儀範,奉清論,蓋傾者久矣。”
3 作為典範。
柳宗元 《送濬上人歸淮南覲省序》:“其有修整觀行,尊嚴法容,以儀範於後學者,以為持律之宗。”
司馬光 《策問五道》之四:“《詩》、《書》、《春秋》,皆聖人所以儀範後世也。”
《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十年》:“詔詢訪庄聖皇后、昭睿順聖皇后、徽仁裕聖皇后儀範中外之政,以備紀録。”
4 典範,表率。
《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專治一方,為民儀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