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血崩的結果 展開

血崩

血崩

血崩亦稱崩中、暴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證。本病病因頗多,有因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有因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亦可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另有經期產後,余血未盡,或因外感,夾內傷,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造成崩中。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之重症者,與本證相類。

簡介


● 英文名稱:Flooding
● 又稱:崩中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崩中者,腑臟傷損,沖脈任脈血氣俱虛故也。沖任之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腑臟,若無傷則腑臟平和而氣調,適經下以時,若勞動過度,致腑臟俱傷,而沖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謂之崩中。(《諸病源候論》)

名詞解釋


● 血崩是指以婦女月經非時而下,突然大量下血不止為常見症的月經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不在經期而突然子宮大量出血,形容經血暴下,有“山崩”之勢,故名“血崩”,是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

病因病機

● 血崩的病因較為複雜,但可概括為熱、虛、瘀三個方面。其主要發病機制是勞傷血氣,臟腑損傷,血海蓄溢失常,沖任二脈不能制約經血,導致經血非時而下。

治則治法

● 本病氣虛者,治宜補氣止血;因暴怒傷肝者,治宜舒肝解郁,涼血止血。
● 此外,本病發病突然,故治療上須防暈厥虛脫。

病證鑒別

● 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血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下”。
● 發病過程中,血崩與漏下可互相轉化,如血崩血量漸少,可轉化為漏下;漏下勢發展,又可變為血崩,血崩與漏下常交替出現,故臨床常以崩漏並稱。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崩漏是婦女月經病中較為嚴重複雜的一個癥狀,需排除生殖系統腫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陰道出血。

預防與調護

● 重視經期衛生,及早治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月經先期等具有出血傾向的月經病,以防發展為崩漏。
● 崩漏一旦發生,要及早治療,並加強鍛煉,調節飲食增強營養,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以防複發。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