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科
現代紀實攝影家
侯登科(1950-2003),陝西鳳翔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坐標式人物,為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尤其是中國當代農村社會所發生的深刻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留下了寶貴的紀錄。代表作有《麥客》、《黃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是國內首個民間操作的紀實攝影項目。
侯登科
1950年7月16日,生於陝西鳳翔;
1957-1966年6月,在鳳翔就學;
1969年12月,參加工作,西鐵一段工人;
1970年11月,西鐵工程處俱樂部放映員;
1978年3月,西鐵工程處工會幹事;
1992年6月,西鐵集團公司辦公室副主任;
1982年,在臨潼舉辦《侯登科攝影作品展》;
1983年12月,在北京參加《黑白攝影作品聯展》;
1985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1985年,參與、組織舉辦《西北風》攝影展;
1986年3月,在鄭州舉辦《侯登科攝影作品展》;
1986年4月,發表文論《現狀與思考》;
1987年5月,發表文論《自覺的歷程》;
1987年,策劃、參與、組織發起《艱巨歷程》全國攝影公開賽;
1989年5月,出版《侯登科攝影作品集》;
1989年,發表文論《現實與幻想》;
1997年,出版《四方城》(合著) ;
2001年1月,出版《麥客》;
2001年,“麥客”獲《中國作家》散文年度大獎;
2003年2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53歲。
侯登科以他獨特的方式突破了現實身份的限制,擺脫了無謂的雜念而得以心無旁騖地盡其所能為他身邊的人與事,做出了無愧於他作為中國農民兒子的良知與他的社會責任感的負責記錄與再現。無論是對於職業攝影師還是攝影愛好者,侯登科的攝影生涯都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坐標。他的具有職業意識的攝影實踐將使所有職業攝影師汗顏,而他的真正的業餘姿態則將永遠使所有真正熱愛攝影的人受到感動與鼓舞。攝影,在侯登科這個“邊緣者”手中,真正體現了一種攝影所可能帶來的藝術民主化的本來意義。同時,侯登科還以他的攝影雄辯地證明,攝影,完全可以是一個純粹的人的自我實現的理想手段,不論他是在“中心”還是在“邊緣”。
四方城
麥客,是西北人的叫法,即在夏收時節相幫著鄉民割麥的另一群鄉民。麥客多來自於陝甘寧三省,流徙於關中東部,臨潼至潼關諸縣,渭河兩岸及河川塬上。建國前,麥客們全靠腳力、體力、耐力,白天“趕場”頂烈日,晚上“轉場”披星月,幾十里路不在話下;建國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變,他們再也不用百里千里地的步行趕場了;1980以後的麥客,人腕上戴著手錶,扒火車、乘客車、坐汽車而來,並隨著農村責任田的實行,麥客迎來了其黃金時代;1990年代開始,收割機逐漸搶佔了麥客的地盤,麥客們的“規模經營”之勢漸縮。
侯登科,用數年精力,追蹤拍攝這些兄弟般的麥客,用照相機記錄下麥客的黃金時代以及麥客由盛而衰的柳編過程。他的作品,不強調視覺衝擊力和快捷感,樸素、簡單,但是沉重和嚴酷,充斥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
藝術批評家楊小彥在《他們的歷史》一文中說:“麥客是一群生活在‘歷史敘述’大門之外的人。主流社會的歷史是‘我們的歷史’,侯登科力圖以鏡頭敘述‘他們的歷史’,並且使得‘他們的歷史’演變成‘他們反映的歷史’”。
黃土地上的女人
賈平凹評價說:“以這麼大的熱情和樸實無華的鏡頭,這麼真實地記錄一個城市的百姓生活,在中國攝影史上還並不多見吧。而在這些作品中,從人與城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和城與時代的關係里,竟能表現出如此豐富的歷史性、哲理性和藝術性! ”
侯登科一直有一個願望:拍攝黃土地上的女人、回報給予他生命的女人、向自己的母親和妻子致敬,但英年早逝的他沒能看到自己的願望實現。在他去世后的兩年裡,朋友們幫他實現了這個夢想——侯登科遺作展《黃土地上的女人》。
有評論說:“侯登科熱愛生活。他懂女人,也很會拍女人,於是他的畫面里就有了很多的女人:柔和的女人,溫婉的女人,豐腴的女人,朗潤的女人,沉鬱的女人,幹練的女人,可堪哀憐的女人……他穿過女人的綠色走廊,從女人那裡體驗生命的根相。感受震動生命的整體流動。女性,是從兒時開始便在精神上引領他上升的依靠。 ”
侯登科,一個在當代中國攝影史上無法繞開的名字。他的影像、經歷和思考代表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國攝影家的影像、經歷和思考;他的思想常常在攝影界內外引起震動。侯登科用自然、平朴和踏實的影像,對生活在自己周圍勞動者的生存、勞動和命運的具體觀察和追蹤,他以一個中國農民的視角為歷史留下了20世紀最後20年即將消逝的農村生活影像。
攝影成了侯登科最後見證自己存在、了解和思考社會生活的方式,他拍攝西北地區候鳥一般的麥客,自己也像候鳥一樣永遠追逐著炙熱的陽光。2003年他因病逝世,離我們而去。
“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紀實攝影獎項,“是一個對長時間關注一個題目進行拍攝工作的攝影師進行的資助性獎項。該獎項的精神理念為:推動紀實攝影對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拓展紀實視野,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目前已經舉辦兩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