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鎮

龍家鎮

龍家鎮,建於民國21年,民國34年改為龍家鄉,解放后,1953年復設鎮,1961年建立龍家人民公社,1984年又恢復為鎮,位於遵義餘慶縣西北面,地處餘慶、湄潭的交界處,距遵義市180公里,餘慶縣城76公里,204省道5公里。

龍家鎮區劃代碼為520329106,代碼前6位:520329,長途區號:0852,郵政編碼:564400,車牌號碼:貴C。

全鎮總面積114.9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172個村民組,土地總面積175665畝,其中耕地面積26640畝(田15045畝,土11595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51.1%。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家鎮人口數為11020人。

我鎮傳統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文明古鎮”之稱,2008年人均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20元

經濟發展


龍家屬典型的農業大鎮,農業生產歷年來都是農民增加收入和發展致富的產業支柱,全鎮主產以水稻、玉米、油菜、烤煙茶等為主要經濟作物,畜牧業以發展豬、牛、羊為主。截止2008年底,全鎮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41萬畝;完成秋糧面積3.40萬畝,產量12345.6噸;完成水稻種植面積1.4萬畝,產量7000噸,;玉米種植面積0.65萬畝,產量3380噸;紅薯面積0.8萬畝,產量2086.9噸;完成油菜種植面積1.4畝,產量2016噸;落實烤煙種植面積8757畝,收購煙葉213.5萬斤;種茶麵積4530畝,實現產值680萬元。

社會事業


電訊、交通、新農村建設:1990年每1萬人有電話4門,2008年底每1萬人有電話4000,通村通組公路達100%,村組公路與鎮村公路連接成交通網。2008依託通村公路建設,做大做強公路文章,打破制約鎮域經濟發展的公路建設“瓶頸”,完成公路建設27公里,修建候車亭4個。至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鎮黨委、政府以“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為載體,按照“品位求高、示範求精、內涵求深、方式求活”的目標,採取“黨政引導、村組自治、農民自願、部門幫扶”的工作思路,紮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截止目前,我鎮已建成文家灣示範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黃金榜、市級新農村建設高規格示範點上庄、坑上、坪上等示範點,全面完成示範點“五通三改三建”、沼氣池建設以及道路硬化工程,從而大大推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發展:全鎮有1所初級中學,9所小學。其中中學16個教學班,學生956人,教職工55人(專任教師46人);村級以上中心小學5所(完全小學3所),村級中心小學分校4所,共有51個班,1798名學生,在編教師加上教育工作志願者共86人(專任教師76人),初中師生比為1:21,小學師生比為1:24。龍家小學、鐘山中學分別於2003、2004年成為縣級示範性學校。龍家小學於1995年中央教科文研究所批准為全國德育實驗學校,並承擔了德育“九五”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中央五部委授予全國“尊老、愛老、敬老、助老”先進單位,鐘山中學1994年—2008年連續14年,中考成績均居縣前三名,曾6次獲市級、20次獲縣級先進集體獎,1998年獲縣政府授予文明學校稱號。近代才子李光斗、當代作家冉正萬,他們用小說、散文、詩歌、對聯等多種形式反映本鎮風土人情。1989年由岳良武主編的《龍家對聯》第一集出版。民國15年(1926年)川劇藝人馬興武、魏志林等蒞臨龍家清唱川劇“打玩友”,川劇傳入龍家。解放后五十年代期間,“龍家川戲班”多次與湄潭的義泉、永興、黃家壩、高台,甕安的草塘、牛場等鄉鎮交流演出。鎮業餘川劇團、老年門球隊等業餘文體團體長期開展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營造了一種崇尚科學、崇尚文明的良好社會風氣。全鎮有1所衛生院,近年來不斷規範農村衛生室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儀器、培訓優秀醫療人才,在廣大群眾中開展醫療保健服務和婦幼保健服務,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鎮內群眾體育活動項目有藍球、乒乓球、門球、跑步、板手勁、拔河、挑沙袋、象棋、跳棋等。1960—1990年間,鎮藍球隊除逢節趕場競賽表演外,還外出與鳳岡縣琊川、湄潭縣抄樂以及本縣鄉鎮球隊切磋球技,1994年榮獲“貴州省體育先進鄉鎮”稱號。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家鎮人口數為110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