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靜脈周圍炎

視網膜靜脈周圍炎

徠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由Henry Eales於1882年首先詳細報導,故又名“Eales病”。因常常同時累及動脈,目前亦稱為“視網膜血管炎”。本病多見於20~30歲男性,雙眼多在一年內先後發病,易複發。病因不明,曾認為與結核病史有關,也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增強有關,目前認為是一種特發性閉塞性血管病變。臨床特徵是雙眼反覆發生視網膜及玻璃體出血,主要累及視網膜周邊部,可出現血管旁白鞘、廣泛周邊部無灌注區,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病情嚴重者可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乃至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導致失明。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本病病因迄今不明,過去曾認為與結核病史有關,部分患者舊結核菌素皮膚實驗陽性,也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增強有關。現在認為是一種發生在視網膜的特發性閉塞性血管病變。

癥狀


● 患者自覺癥狀多樣化,當病變位於眼底周邊部的血管、出血量不多,患者多無自覺癥狀或僅有飛蚊症;當病變位於較大血管、出血量多,突破內界膜進入玻璃體腔,或出血雖少而位於黃斑部者,視力突然減退,嚴重者可突然下降至眼前指數、手動,甚至光感。

檢查


● 眼底照相、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眼底和視網膜血管充盈情況。
● 胸部X線檢查了解有無結核或結節病,協助病因診斷。
● 皮膚、口腔、耳鼻喉科檢查有無膿毒性病灶或潰瘍病灶,協助病因診斷。
● 實驗室檢查:結核菌素試驗,血液檢查,免疫學檢查等,協助病因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視網膜靜脈周圍炎依據病史、相關輔助檢查等。
● 眼底檢查常可見典型眼底改變:玻璃體混濁甚至積血,周邊部視網膜一處或數處靜脈小分支充盈、扭曲,附近有出血及或滲出病灶、靜脈管壁伴有白鞘。
● 若患者有結核既往史,或見到全身非活動性結核病灶(如肺門或肺部鈣化灶等),經各項檢查又不能發現其他可疑病因者,即可據此推斷。即使不能證明結核,亦可進行一段時間診斷性抗結核治療。

鑒別診斷


● 視網膜靜脈周圍炎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多單眼發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病變多位於眼底后極部;視網膜靜脈周圍炎多雙眼先後發病,多見於青年男性,反覆發作,病變位於眼底周邊部。
●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糖尿病病史。眼底檢查可見微血管瘤、硬性滲出、棉絨斑、靜脈串珠狀、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黃斑水腫、新生血管、視網膜出血及玻璃體積血等。
● 霜枝狀視網膜血管炎:常發生於雙眼的視網膜血管周圍炎,主要累及靜脈,動脈少見。健康青少年為主,多發於女性。特徵性眼底改變為廣泛性視網膜血管旁白色滲出物,圍繞血管形成白鞘。血管受累多以中周部明顯,少數以後極部為主,動、靜脈均可受累,但靜脈受累更為明顯和嚴重。視網膜靜脈周圍炎多累及周邊視網膜靜脈分支,管壁伴有白鞘或混濁,但血管鞘不會像霜枝狀視網膜血管炎所致的那樣廣泛,並以玻璃體內反覆大量積血為其特徵。

治療


● 病因治療:盡量查明病因,及時治療。如有活動性或陳舊性結核病灶,或對結核菌素試驗(PPD試驗)呈陽性反應者,應給予規範的抗結核治療,治療中需注意藥物副作用。若懷疑為膿毒性病灶引起者,可清除可疑病灶如齲齒、扁桃體炎、副鼻竇炎等。
● 對症治療:出血突然發生之後,可給予口服或注射安絡血、維生素K、維生素C、蘆丁,是否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尚有爭議。
● 激光治療:若熒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有無灌注區,可以行視網膜光凝治療,預防新生血管發生。
● 手術治療:對有新生血管,黃斑水腫患者可以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對玻璃體積血不吸收,玻璃體機化膜牽拉以及有視網膜脫離者,可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

危害


● 患者雙眼可先後或同時出現眼前黑影、視力下降,視力受損程度與出血量多少、黃斑是否受累、是否合併視網膜脫離有關。嚴重者可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乃至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導致失明。

預后


● 若出血量少,黃斑部未受損害,經治療積血吸收后,視力恢復較好。黃斑部被累及時,即使出血量較少,視力亦可出現不可逆性損害。
● 反覆複發者,玻璃體積血常不易消失,最終可機化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甚至引起牽引性視網膜脫離,預后不佳。

預防


● 對於結核桿菌感染及齲齒、扁桃體炎、副鼻竇炎患者,應積極治療,以預防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的發生。
● 若一眼已患病,應注意檢查另一眼,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