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主要用白楊木雕成,大小跟人臉差不多,加上頭盔裝飾等,一般長紅三十公分,寬約二十公分。面具造型分文、武、老、少四大類,根據劇中角色的性格特徵,精雕細鑿,再加上鮮明的色彩而成。地戲面具的著色與京劇臉譜類似,通常以赤紅表忠勇,白堊表奸詐,粉紅表文靜、黑藍表剛烈、黃色表老成,青綠表神異怪誕。在有些時候,相同的面具在不同的劇目中表現的人物形象會不同,如黑色臉譜在三國故事中表示張飛,但到了另一齣戲中,又變成了番王形象。

基本介紹


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
地 戲 不 用 戲 台,在 村 野 曠 地 演 出,故 名。主 要 分 布 於 貴 州 安 順 和 貴 陽 周 圍 地 域。整 個 演 出 活 動 中,演 員 都 要 佩 戴 面 具,當 地 群 眾 稱 為“臉 子” 。面 具 用 木 質 細 膩 的 白 楊、丁 香、白 果、揪 樹 等 木 料 制 成,刻 工 精 細,著 色 講 究,以 武 將 最 有 特 色。藝 人 制 作 面 具,要 參 照“地 戲 譜”和 民 間 傳 說,有 一 定 規 矩,有 的 還 有 口 訣。地 戲 演 員 全 部 由 本 村 農 民 擔 任,一 年 演 出 兩 次,一 次 在 春 節 期 間,時 間 約 15 天,叫“玩 新 春” ;另 一 次 在 七 月 中 間,演 出 5 天 左 右,叫“挑 米 花 神” 。
地戲面具
地戲面具

相關條目


歷史文物考古方法工藝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