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縣

山東省濰坊市轄縣

臨朐縣,山東省濰坊市轄縣,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濰坊市西南部,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臨淄博市、青州市;總面積1831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8個鎮;2018年總人口92.5567萬人。

臨朐縣地處魯中,屬沂蒙革命老區。臨朐自西漢置縣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有北辛、大汶口、龍山等文化遺址,齊長城、北齊崔芬墓、北魏石佛造像、東鎮碑林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青臨鐵路與膠濟鐵路相接,長深高速公路貫通南北,東紅、薛館、濰九、仲臨、下小、大沂6條省道穿行境內。

2018年,臨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8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2.8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6.77億元。

2019年12月25日,臨朐縣入選首批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漢置臨朐縣。因縣城東鄰朐山而得名。一說朐為水名,其城側臨朐川為名。
舊志載,黃帝曾登封沂山,帝堯之子丹朱曾封于丹水。夏為季荝氏封地。商為逄伯陵封地。西周為缾(駢)邑,為紀國所轄。春秋,今縣境置缾邑、東陽邑;戰國為朐邑,齊國所轄,為齊相管仲封地。秦,境內無縣治,今縣境大部屬臨淄郡,南部屬琅琊郡。西漢設有臨朐、朱虛、挍3縣和缾、臨原2個侯國;東漢,今縣境有臨朐、朱虛2縣。三國魏晉,境內仍設臨朐、朱虛2縣,初臨朐屬徐州東莞郡、朱虛屬青州城陽郡,后同屬東莞郡;南北朝時期,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5縣。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唐、宋屬青州,元朝屬益都路,明、清屬青州府。民國初,屬膠東道,192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直屬山東省。1949年屬昌濰專區,1967年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更名濰坊地區,1983年改稱濰坊市,臨朐順次屬之。
1992年10月6日,將石家河鄉的南辛庄村、二泉村、曾家溝村、中山村、耿家溝村和白塔鄉的夏家山村劃歸辛寨鎮管轄。
句月湖西畔
句月湖西畔
1993年6月24日調整臨朐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即:撤銷楊善鄉,設立楊善鎮;撤銷營子鄉,設立營子鎮;撤銷龍崗鄉,設立龍崗鎮;撤銷箕子山鄉,設立呂匣鎮,以原箕子山鄉和寺頭鎮的孫家莊、呂匣店子、丁家北坡、青崖、西呂匣、東呂匣、雙龍、河東、東峪、鳳凰坪、趙家北坡、東福泉、中福泉、西福泉、上洋河、下洋河、東蓼子、西蓼子等18個行政村為呂匣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呂匣村;撤銷盤陽鄉和七賢鄉,以原盤陽鄉和七賢鄉的雙溝、大山、梨花埠、曹家官莊、瞿家圈、貓林溝、卧龍官莊、北南流等8個行政村,辛寨鎮的河北、朱家莊、謝家營、吉寺埠、熊家莊、房家莊子、孔家莊、蒲家莊、王梨花庄、殷家莊、新張庄、西半中、紅廟子、東半中、小山莊等15個行政村設立卧龍鎮,鎮人民政府駐卧龍官莊村;以原七賢鄉的其餘行政區域設立七賢鎮,鎮人民政府駐初家莊村;撤銷蒲溝鄉和大關鄉,設立大關鎮,以原蒲溝鄉和大關鄉的行政區域為大關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大關村;撤銷勃林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上林鎮;撤銷米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冶源鎮;撤銷石佛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寺頭鎮;撤銷辛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柳山鎮。
句月湖東畔
句月湖東畔
1995年7月25日,將臨朐縣白塔鄉的張家樓、東前韓、東后韓、東前河野、東后河野5個行政區和東窩鋪、東白塔2個自然村劃歸昌樂縣高崖鎮管轄。1996年6月28日,撤銷臨朐縣白塔鄉,設立昌樂縣白塔鎮,將原白塔鄉所屬的劉家溝、西寺后、東寺后、窩鋪、白塔、史家溝、北段、山坡西溝、克家窪、卧牛石官莊、魏家溝、后河野、西前韓、南高家莊、山坡、西后韓、董家莊、栗行、建新、前河野、洛村、趙莊、孫家溝、北洋河、南洋河、大溝、閆家河、黃冢坡等28個村和臨朐縣大關鎮的池子村劃歸白塔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原白塔鄉人民政府駐地;將原白塔鄉所屬的龐家河、西雙山河、東雙山河、李家溝、王家溝、大高家莊等6個村劃歸臨朐縣辛寨鎮管轄,鄔家官莊劃歸臨朐縣柳山鎮管轄,上述區劃調整后,昌樂縣白塔鎮,臨朐縣辛寨鎮、柳山鎮的行政區域界線以濰政請字50號、51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邊界線為準(魯政字121號)。
2004年,撤銷臨朐鎮,以臨朐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城關街道辦事處;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將東城區的20個村和營子鎮11個村,共31個村,劃歸東城街道辦事處管轄。3月16日,臨朐縣召開城區撤鎮設街辦工作動員會。
2006年,臨朐縣轄2個街道、15個鎮、1個鄉:城關街道、東城街道、五井鎮、楊善鎮、冶源鎮、寺頭鎮、九山鎮、七賢鎮、辛寨鎮、卧龍鎮、蔣峪鎮、大關鎮、營子鎮、龍崗鎮、柳山鎮、上林鎮、紙坊鎮、石家河鄉。
2007年,臨朐縣將16個鄉鎮、2個街道調整為8個鎮、2個街道:紙坊鎮併入城關街道,楊善鎮併入冶源鎮,石家河鄉併入寺頭鎮,卧龍鎮併入辛寨鎮,營子鎮、七賢鎮併入東城,龍崗鎮併入上林鎮為龍崗鎮,蔣峪鎮併入大關鎮並更名為沂山鎮。
2012年3月,原龍崗鎮獨立成立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原上林鎮成立新的龍崗鎮。
2013年,沂山鎮政府駐地由大關村遷址蔣峪村,沂山鎮更名為蔣峪鎮。龍崗鎮改名為山旺鎮。
2020年7月,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國家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臨朐縣被納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朐縣地處北緯36°04′—36°37′,東經118°14′—118°49′之間,位於山東省中部,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濰坊市西南隅。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西界臨淄區,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鄰青州市。極點直線距離東西52千米,南北59千米,總面積1833平方千米。縣城位於縣境北部的城關街道,距濰坊市政府所在地70千米,省城濟南150千米,首都北京520千米。

地形地貌

臨朐縣境內南高北低,南、西、東為低山、丘陵,中、北為平原,恰似一個碩大的簸箕。境內共有大小山頭2000餘座,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84座。由於境內低山、丘陵、平原交錯,故形成三大地貌。南部大關、九山、蔣峪、石家河、箕子山、嵩山、五井及中南部冶源、米山部分地帶,由連綿山峰組成低山中等侵蝕區和剝蝕堆積區,面積佔全縣的47%左右。東部的桲林、龍崗、七賢、柳山及東南部大關、蒲溝、蔣峪、楊家河的部分地區,由玄武岩、片麻岩、片岩、砂礫岩、粘土岩等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北部臨朐、紙坊、楊善、七賢、龍崗、營子、冶源及東南部白塔、蔣峪的部分地區,為山前和山中平原,地勢低平,接受東、南、西部水流攜帶的剝蝕、侵蝕物,形成厚度3~50米的平原堆積,面積佔全縣13%左右。

氣候

臨朐縣境內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世紀80年代后,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2.8℃,年平均日照2514.1小時、無霜期203天。

水文

臨朐縣主要河流分彌河、汶河兩大水系。彌河發源於沂山西麓,縱貫全縣南北,出境流經青州、壽光、濱海三市(區)入海。縣內全長82千米,流域面積1438平方千米,大小支流36條,計長360千米。雨季最大流量4950立方米/秒,枯季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汶河發源於沂山東麓,向東流經沂山、蔣峪兩鎮(區),縣境內全長約28.6千米,流域面積375平方千米,大小支流共21條,全長41.5千米,雨季最大流量505立方米/秒,枯季最小流量0.24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朐縣水資源總量為55665萬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720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2765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5000萬立方米。全縣人均佔有水資源量642.3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是典型的貧水區。縣境內山川相間,河谷深切,水能蘊藏量較豐富。特別是南部山區,山高河床陡,比降均大於1/40,且又多屬暴雨中心,多數河流具有水利發電的有利條件。據1977年水能資源大普查資料顯示,全縣可建100—500千瓦的電站31處,500千瓦以上的8處,100千瓦以下的97處,總裝機1.4萬千瓦,年發電量3600多萬度。
植物資源
臨朐縣植物資源豐富。木本植物有51科、230餘種,主要有楊、松、柳、榆、楸、刺槐、桐、黃櫨、銀杏、國槐、棉槐及蘋果、山楂、桃、杏、梨、李、板栗、核桃、柿子、軟棗、大棗、花椒、櫻桃、香椿、桑樹、荊、棘等。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葛藤、刺葉南蛇藤、葡萄、山葡萄、爬山虎等。草本植物約有800餘種,除具有植被價值外,從資源角度分,大致可分為柴薪類、牧草類、食用類、藥材類。柴薪類草本植物以山草、茅草、蒿類為多。牧草類以骨節草、莠草、羊鬍子草、翻白草、蒼耳、蒺藜等為廣。食用類草本植物,如灰菜、薺菜、苦菜、馬齒莧、龍鬚菜、拳頭菜、苜蓿、黃花菜、蓬子菜、蒲公英、車前等,多達數十種。藥材類有柴胡、丹參、黃芪、黃芩、遠志、半夏、地錦草、透骨草、徐長卿、劉寄奴、防風、益母草等五百餘種。水生植物主要是蘆葦、蒲、藕、蓮、浮萍等。
動物資源
臨朐縣境內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常見的獸類有狼、狐狸、獾、黃鼠狼、刺蝟、野兔、蝙蝠、家鼠、田鼠等。爬行類主要有蛇、蜥蜴、壁虎、鱉等。兩棲類有蛙、蟾蜍等。鳥類有153種,其中留鳥31種,候鳥、旅鳥122種。常見的有鷹、貓頭鷹、麻雀、喜鵲、燕子、灰喜鵲、啄木鳥、斑鳩、山雞、黃鸝、布穀鳥、杜鵑、水鴨、烏鴉、鵓鴿、鵪鶉等。魚類水生動物有鯉魚、鯽魚、鰱魚、草魚、黑魚、鯰魚、麥穗魚、浮稍魚、青魚、鱔魚、泥鰍及人工放養的虹鱒魚、銀魚等。非魚類水生動物主要有蝦、河蚌、螃蟹、螞蟥等。縣內常見昆蟲計有8目400餘種。其中昆蟲類害蟲及寄生性天敵赤眼蜂,捕食性天敵如蜘蛛、螳螂、草蛉、蜻蜓、七星瓢蟲等均有分佈。另多見的主要有蠍子、蟋蟀、土元、蟬、蝴蝶、蜜蜂等。鹿、貂、鴕鳥等珍稀動物縣內亦有餵養。
礦產資源
金、銀、銅、鐵在臨朐縣呂匣、寺頭兩鎮的鐵寨和銀葫蘆山一帶及楊家河、龍崗、蔣峪等鄉鎮均有分佈,已探明礦石儲量為150萬噸。煤有煙煤、褐煤兩種。煙煤主要分佈在五井,地質儲量為1433.6萬噸,保有儲量300多萬噸,開採的主要是邊角煤,礦區已進入資源枯竭階段。褐煤主要分佈在大關、上林、柳山、七賢等鄉鎮,儲量達500萬噸以上。石灰岩分佈在冶源、寺頭、紙坊、五井、嵩山等鄉鎮,可分為優質石灰石、制鹼石灰石、水泥石灰石、建築石材灰岩等四類,總儲量達40億噸。臨朐縣已開發利用的優勢礦產資源有四種:石灰岩、花崗岩板材、觀賞石、黃金。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臨朐縣內自1984年政社分開建立28處鄉鎮至1990年,行政區劃相對穩定,1991年至1998年區劃變更調整較多。
縣際之間調整
為解決高崖水庫庫區問題,經山東省政府批准,1995年7月,將白塔鄉庫區村東窩鋪、東白塔、張家樓、東前韓、東后韓、東前河野、東后河野共7個自然村劃歸昌樂縣管轄。1996年7月,將白塔鄉的北段、克家窪、西寺后、東寺后、劉家溝、南高家莊、魏家溝、窩鋪、西窩鋪、北白塔、史家溝、白塔、南白塔、卧牛石官莊、趙莊、董家莊、西后韓、山坡西溝、栗行、西前韓、山坡、后河野、前河野、洛村、建新、大溝、南洋河、閻家河、北洋河、孫家溝、柳山鎮的黃冢坡、大關鎮的池子共32個自然村及白塔鄉機關、鄉直單位,劃歸昌樂縣管轄。
鄉鎮之間調整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1991年10月,九山鎮九子峪村劃歸沂山鄉管轄。1992年1月,白塔鄉夏家山村劃歸辛寨鎮管轄;石家河鄉中山、南辛庄、曾家溝、耿家溝、二泉5個行政村(10個自然村)劃歸沂山鄉管轄。1993年6月,撤米山鄉,全部轄區併入冶源鎮;撤蒲溝鄉、大關鄉,全部轄區併入新設大關鎮;撤辛山鄉,全部轄區併入柳山鎮;撤桲林鄉,全部轄區併入上林鎮;撤石佛鄉,全部轄區併入寺頭鎮;撤箕子山鄉,新建呂匣鎮,鎮址設在呂匣村,並將寺頭鎮的孫家莊子、呂匣店子、丁家北坡、青崖、西呂匣、東呂匣、雙龍、河東、東峪、鳳凰坪、趙家北坡、東福泉、中福泉、西福泉、上洋河、下洋河、東蓼子、西蓼子、南峪共19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劃歸呂匣鎮管轄;撤盤陽鄉,新設卧龍鎮,鎮址設在大山路口,並將七賢鄉的東雙溝、張家大山、梨花埠、曹官莊、瞿家圈、貓林溝、卧龍官莊、北南流共8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辛寨鎮的河北、朱家路口、謝家營、吉寺埠、熊家莊、房家莊子、孔家莊、蒲家莊、王梨花莊子、段家莊、新張庄、西半中、紅廟子、東半中、小山共15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劃歸卧龍鎮管轄;撤楊善鄉、七賢鄉、營子鄉與龍崗鄉,分別設楊善鎮、七賢鎮、營子鎮與龍崗鎮。全縣由28處鄉鎮改為23處,其中鎮16處,鄉7處。1995年8月,將楊善鎮傅家峪、寨子崮2個行政村劃歸紙坊鄉管轄。1996年7月,白塔西部大高家莊、李家溝、東雙山河、西雙山河、龐家河、王家溝6個行政村劃歸辛寨鎮,鄔家官莊行政村劃歸柳山鎮。1998年10月,紙坊撤鄉設鎮。到2000年底,全縣有22處鄉鎮,其中鎮有臨朐、紙坊、五井、楊善、冶源、寺頭、呂匣、九山、七賢、辛寨、卧龍、蔣峪、大關、營子、龍崗、柳山、上林17處,鄉有嵩山、石家河、白沙、沂山、楊家河5處。2007年9月原卧龍鎮轄59個行政村,4.3萬口人,併入辛寨。
202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臨朐縣辛寨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辛寨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辛寨鎮政府駐地;撤銷臨朐縣冶源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冶源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冶源鎮政府駐地。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臨朐縣下轄4個街道、6個鎮:城關街道、東城街道、辛寨街道、冶源街道、五井鎮、寺頭鎮、九山鎮、山旺鎮、柳山鎮、蔣峪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底,臨朐縣戶籍總戶數為30.0376萬戶,戶籍總人口為92.5567萬人,其中:男性47.6791萬人,女性44.8776萬人。據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縣常住人口85.7839萬人。全縣出生人口9315人,人口出生率為10.1‰,自然增長率為3.5‰,出生人口性別比(女性為100)為102.6。

民族

臨朐縣歷代居民以漢族為主。清朝中期,益都回民因經商先後來臨朐城關、冶源等地安家落戶;由沂水也遷入九山、蔣峪等地少數回民。其它少數民族多因工作或婚姻關係來縣內定居。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臨朐縣有6個民族。漢族742739人,蒙古族4人,回族244人,藏族1人,滿族27人,朝鮮族3人。另有日本國大和族加入中國國籍的2人。
截至2007年,臨朐縣有少數民族9個,450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臨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5.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8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22.87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146.77億元,增長10.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5637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5385美元),增長6.9%。三次產業比例由13.36:39.50:47.14調整為11.74:40.22:48.04,三產比重提高0.9%。全縣各類市場主體戶數為52672戶,增長13.8%,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8656戶,增長3.4%。年末全縣私營企業12909家,比上年增長20.3%,註冊資本532.9億元,增長41.2%,從業人員16.3萬人,增長19.3%;個體工商戶36997戶,增長12.6%,從業人員9.2萬人,增長12.6%;農民專業合作社1946家,增長5.5%,出資總額58.1億元,增長6.0%。全縣非公有經濟納稅額18億元,佔全部稅收的比重為63.4%。
2018年,臨朐縣新引進過億元項目30個,其中過3億元項目10個、過10億元項目2個;組織實施“321”重點項目83個,28個項目建成或投產。全縣計劃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規模、完成投資分別增長12.5%、11.0%;過億元項目投資規模、完成投資分別增長25.7%、29.8%。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7.1%,現代服務業投資增長80.7%,高技術製造投資增長15.0%,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63.4%,過剩產能行業投資下降70.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6.44%,比上年提高9.19%。
2018年,臨朐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億元,增長12.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7億元,增長20.1%。其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農林水事務支出等民生支出36.4億元,增長22.3%,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2%。
2018年,臨朐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6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33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6元,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8年,臨朐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全年新流轉土地3萬畝,新增設施農業5000畝、新增果品面積2萬畝。成功打造省市級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區域公用品牌5個,新增“三品一標”品牌認證18個,新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122家,新爭創國家級示範合作社3家,省級10家、市級11家。新建家庭農場82家,創建省級示範農場3家、市級9家。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51424戶。
2018年,臨朐縣糧食播種面積57萬畝,比上年增長5.9%;糧食總產量20萬噸,增長0.8%。其中,夏糧18.4萬畝,單產343.9千克,下降5.3%,總產6.3萬噸,減少13.7%;秋糧38.9萬畝,單產352.1千克,減少5.0%,總產13.7萬噸,增長8.7%。全縣果園面積16.4萬畝,水果產量31.1萬噸,增長6.9%。
2018年,臨朐縣實施“綠滿臨朐”國土綠化行動,全縣完成造林2萬畝、森林撫育1.5萬畝。沂山森林小鎮入選首批國家級森林小鎮試點;寺頭鎮被評為“省級森林鎮”,城關街道譚馬村等5個村被評為“省級森林村”。嵩山生態旅遊區被評為“市級森林鎮”,城關街道鳳凰村等4個村被評為“市級森林村”。建成沂山林場、嵩山林場引水上山工程,建設防火道路277千米、防火隔離帶160千米、蓄水池55個、塘壩25個、輸水管網80千米;建設視頻網路監控系統15套、智能圖像採集語音警示卡口120處,監控範圍達到60萬畝。
2018年,臨朐縣成功創建市級全鏈條畜牧龍頭企業1家、畜牧“新六產”示範園區3家、畜牧專業合作社示範社4家和綠色美麗牧場24家。截至2018年末,臨朐縣奶牛存欄1.7萬頭,奶類產量4.9萬噸,比上年增長6.3%;禽蛋產量3.6萬噸,增長26.3%;肉類產量10.6萬噸,增長0.8%;蠶繭產量153.1噸,增長137.4%。
截至2018年底,臨朐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4.8萬千瓦,增長5.3%。聯合收穫機達1197台,增長1.9%。全年共完成機耕面積46.6萬畝,機播面積77.9萬畝,機收面積79.9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5%。

第二產業

2018年,臨朐縣258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3%,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3%。產品銷售率為99.4%,比上年下降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6.0%、30.4%、26.7%。40家重點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同比分別增長20.3%、21.7%、30.3%和27.5%。4家工業企業上繳稅金過億元,上繳稅金過千萬元企業16家,比上年增加2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8家。截止到年底,全縣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7件,有效期內山東省名牌產品8件、山東省服務名牌3個。國家鋁型材及門窗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批籌建、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鋁業之都”稱號、省級化工產業園通過省政府批複。全縣工業用電量17.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1%。
2018年,臨朐縣資質以內建築企業發展到47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建築工程產值27.7億元,增長23.1%;簽訂合同額46.5億元,增長23.4%,其中當年新簽訂合同額30.1億元,增長15.2%。

第三產業

2018年,臨朐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億元(不含法人在縣外註冊而在臨朐縣經營的產業活動單位數),同比增長8.4%。限額以上貿易業零售額16.7億元,同比增長2.0%。按單位所在地來看,城鎮16.3億元,增長1.6%;鄉村0.4億元,增長12.8%;按消費形態來看,商品零售15.9億元,增長2.0%,餐飲收入0.8億元,增長3.2%。限額以上貿易業實現銷售額26.6億元,增長8.5%。按行業看,批發零售業25.2億元,增長9.0%,住宿餐飲業1.4億元,增長1.2%。從商品銷售分類情況看,在全部25類商品中有20類商品呈現不同幅度增長,其中日用品類、煙酒類、糧油食品類等居民生活保障類消費分別增長45.0%、28.4%、13.4%;金銀珠寶類、化妝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等升級性消費分別增長77.0%、36.4%和28.4%。
2018年,臨朐縣新增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企業61家,舉辦“廣貿天下·濰坊臨朐國際建材展貿周”活動,鋁型材產業基地通過SGS國際認證。全縣進出口總額37.3億元,增長21.4%;其中,出口34.2億元,增長24.1%;進口3億元,下降2.7%。2018年,新設外資項目1個,增資項目2個,簽約利用外資項目1個,達成合作意向項目1個;全年實際到賬外資2.4億元,新增境外實際投資額34萬美元。
2018年,臨朐縣納入聯網直報的房地產企業達到30家,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5億元,同比增長162.5%,其中住宅投資20.7億元,增長158.8%。商品房銷售面積68萬平方米,增長47.0%,其中住宅60.2萬平方米,增長43.4%。商品房銷售額38.9億元,增長69.9%,其中住宅35.1億元,增長68.8%。
2018年,臨朐縣郵政業務收入6453.8萬元,同比增長113.3%;快遞業務183.9萬件,其中進口業務99.9萬件。全縣電信企業實現電信業務收入5.1億元,增長30.8%,截至2018年末,臨朐縣固定電話用戶7.8萬戶,比上年減少0.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77萬戶,減少7.9萬戶;寬頻上網用戶發展到17.7萬戶,增加2.4萬戶。全年接待旅遊人數697.5萬人,比上年增長12.1%,實現旅遊消費總額87.1億元,增長13.6%。
截至2018年底,臨朐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75.6億元,同比增長4.5%,比年初增加11.8億元。分類別看,短期貸款餘額143.7億元,比年初減少3.6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27.8億元,比年初增加14.2億元。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64.9億元,同比增長6.0%,比年初增加26.5億元。全縣境內住戶存款餘額324億元,同比增長7.5%,比年初增加22.6億元。

文化


歷史

臨朐歷史悠久,名勝古迹眾多,是山東省千里民俗旅遊線的重點縣。山旺古生物化石世界罕見,種類繁多,保存完美,其產地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區;五鎮之首——沂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天然溫泉老龍灣,水深盈丈,清澈見底,有"北國江南"之稱;景色誘人的石門坊,群山環翠,壁立千仞,重陽時節遍山紅葉,夕陽殘照,朱谷丹崖,瑰麗如畫。
古齊長城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多有長城。除北方燕趙長城外,尚有齊長城、魏長城、楚長城。齊長城橫亘于山東中部,在臨朐境內長達50公里。由於時代變遷,軍事不斷發展,漸失城防意義,不為軍家所重,任由風雨剝蝕,人為破壞,現僅存遺址、關墟隆土逶迤于山間。長城依山而建,隨峰嶺溝壑上下起伏。逢懸崖、峻峭陡坡難以攀登處,用巨石砌築3--4米高的石牆。遇緩坡、低洼、溝谷,先以土石填平築基,基寬7--8米;一般較平整地段,基寬8--10米。牆基均以大大石砌築,其寬5--6米不等,高為3米許。基上築牆,土石結合,外以石牆包皮,寬1米,每層俱有釘石勾連。內為夯土,統的院落形式,四面圍牆成院,其間再以甬路、花牆相隔,分為東、中、西三院落。主體建築於中院,前為拱形牌坊式山門,正門高出,門上石匾額,上鐫“東鎮廟”三大字。左右偏門略低,三門封頂俱為綠琉璃。進為拱券山門一間,頂亦系碧瓦。山門東西,各有將軍殿兩間,又名“神君殿”。殿後,東側鐘樓,西側鼓樓,二樓均為亭閣式。在進為“御香亭”。亭前後台階、左右各立名人碑刻。“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稱大殿,為東鎮廟的主體建築。廊台四面,石欄整齊玲瓏,封頂碧瓦,檐桷凌空飛出,砌築鱗次嚴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整個大殿造型、風格、彩繪,與北京故宮殿宇相似。殿前祭台,鎖釘欄板結構,料以青石,設計匠心獨具。台之左,有建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西院公館,館門上有“萬山深處”四字匾額,字大徑尺,體行書,奇古渾樸,遒勁秀麗。館內有“凈風軒”三楹,中間卷廈,廈前額曰“一塵不染”。東院公館,其規制大小,建造用料,砌築工藝等均不及西院。
東、中、西三院,計有廟殿神堂、樓亭廊廡、道房齋舍等170餘楹,是古代青州境內最大的山廟。院內千載名木古樹,參天蔽日;歷代御碑古碣,大家題刻,叢矗如林,計360餘幢,素有“東鎮碑林”之稱。
“名山俗物少,古剎神木多”。東鎮廟由來久遠,名木古樹,自然不乏。現存者僅有漢柏、唐槐、元銀杏等數株。
北魏石佛
東鎮沂山,是古代青州地方佛教的發祥地。《東鎮述遺記札》載:“東鎮寺廟祠觀,多供石造像。古道明倒寺。佛四百......鋟刻工緻情態活脫”。是寺,坐落於沂山東麓,汶水左岸,即今之上寺院村。明道寺始建於東晉咸安初,盛於南北朝,有殿堂齋舍200餘間,石造佛像400餘尊,僧伽近百人,是東鎮梵宇之冠,也是青州地方佛教的活動中心。至唐末“會昌法難”,殿宇蕩平,僧眾還俗,石佛砸毀,摒棄荒野。
至宋初,佛教復興,沙門見其劫餘石佛,破首敝足,斷臂殘軀,擲扔寺墟溝壑,狼借不堪,景象凄慘,對佛。
臨朐縣石佛
臨朐縣石佛
東鎮沂山北魏石佛,是勞動人民知會的結晶,佛教藝術的傑作,國內少見的文物瑰寶。瀆失敬,於心不忍,便籌集募金,以明道寺遺址中心,鑿石穿地,砌磚成室,將拋散四處的大小破隨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築浮屠於其上,名“舍利塔”供禮拜祭祀。
時越千年,幾經滄桑,朝代數改,舍利塔早已廢圯,“龍窟”深埋地下,其上易為田舍。然經縝密 調查,反覆考究,終於找到了舍利塔遺址及其壁記,並進行了搶救發掘。
塔下“龍窟”為一圓形攢尖式的窀穸,以青磚砌築,深數米。其間堆滿石佛殘體,縫隙壅塞淤泥。經發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殘破佛體700於塊。多為少手缺足,頸折腰斷,較完整者僅幾尊。石佛多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雜有淡黃斑紋的青石,其次為石灰質砂岩,再為少量滑石,另外還有幾尊陶佛。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儘是圓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圓雕各半,小型者多數為深浮雕,個別圓雕;較大的佛座圖案紋飾,尚採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項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淺浮雕或線刻畫像,鐫刻了佛教故事,內容生動有趣,耐人尋味。造像種類較全,佛有釋迦佛、彌勒佛、藥師佛、盧舍那佛等共11種;菩薩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虛空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等數十種,不勝枚舉;明王主要有不動明王、大威德、金剛夜叉、軍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藝、梵天、低釋天、四天王及天龍八部、藥師十二神將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項光或佛座周圍,刻有銘文,書盡魏體,大都書刻端方,筆力遒勁,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識年代,大都是北魏、東魏、西魏,其中北魏後期、東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齊,北周較少,隋、唐者雖有,卻寥無幾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繪,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數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體態輕盈博衣寬頻,衣著褶紋稠密,勁緊連綿,呈階梯形,重要圖案紋飾,多是蓮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漢魏風格。從銘文時代、造型特徵不難看出,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於北魏至東魏時期,是罕見的古老石造像。
從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頸項和四肢。凡斷裂處都有砸擊面,數量又多,當是有意砸毀的。據佛石的風化程度推斷,遺形歸骨舍利塔下龍窟時,已砸毀150年左右,石佛毀壞時間該於唐末。按《舊唐書·武宗紀》卷十八上載:武宗李炎,寵通道士趙歸真,真排毀釋氏,帝惡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天下廢寺.....。這次毀佛即是歷史上所說的“會昌法難”,沂山北魏殘破石佛,正是這場法難的產物。
這批石佛造像,時代早,迄今已1590餘年。數量繁多,僅獨立成佛者達200餘軀。種類全,佛、菩薩、明王、天各種均備。形態各異,坐立盤蹲、行飛跪卧,各種姿勢均有。神情不一,喜、怒、憂、懼、愛、憎、欲七情俱全。構思精巧,造像優美,比例勻稱自然,形象逼真,活現若生。雕刻煎繁得當,線條流暢,琢磨細緻,工藝精湛。它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佛教興衰,僧道鬥爭,歷史上的毀佛運動,以及古代的雕刻藝術、書法繪畫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史料。
東鎮沂山北魏石佛,是勞動人民知會的結晶,佛教藝術的傑作,國內少見的文物瑰寶。
摩崖造像
東鎮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時代早,數量多,雕造精細,尤其是歪頭崮。歪頭崮摩崖造像,肇造於北魏中期,多為大型佛、菩薩像,形式淺浮雕,數量60餘尊,集中雕刻於歪頭崮西、南兩面陡崖石壁。規模極為可觀。至北周建德五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廟毀佛,歪頭崮摩崖造像自難倖免。唐朝建立,佛教興起,除於東鎮廣造寺院蘭若外,尚大興金石之工,再次於歪頭崮岩崖雕刻佛造像。此次面廣量多,南自花枝台東側石壁,北至南天門上下懸崖,僅大型造像即有百餘軀,種類較全。形式多為淺浮雕,亦有線刻。佛像體量大小不一,雕刻細膩,刻畫逼真,栩栩如生。歪頭崮摩崖造像,無論數量質量,都是不可多見的造像群。至唐“會昌發難”,佛門又遭破壞,營造近200年的摩崖造像,數日之間,毀損殆盡。自此,該造像群再無重雕新刻。至清末,所剩無幾。
現僅存觀音像一軀,位於南天門外東側峭壁。造像為坐式,其高1.2米,鐫刻形式淺浮雕,造型豐標優美,神情安詳端莊,刻工精細,生動活現。據造像面部豐滿、各部比例相稱、形神兼備、衣褶疏放、佩帶飾物等特徵,及其風化程度,考究推斷,該佛像為唐刻造。
“救苦觀音”造像,迄今已1000餘年,歷盡香煙瀰漫山谷的繁華廟會,享受過人間的膜拜盛祭,也目睹毀佛風暴的劫難,它是“會昌發難”的唯一倖存者,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南天門
東沂山歪頭崮西南角,“十八盤”盡頭,懸崖頂端高聳一小型閣樓,名“南天門”,它是登臨歪頭崮的唯一進出門戶。
該門創建於唐代,牌樓式。北宋初,遭雷擊傾毀,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復建,形式更為閣樓,明成化間復修,又改為戍樓式。清初重建,依然前制。門之左側及東北面,與崮頂山石相連,其它諸面均臨懸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絕險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要隘。是門,於清同治中期,屢遭匪禍破壞,浸尋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樓室倒塌,基台牆裂,其額也墜於崖下摔碎,惟剩其“廟存”之畫圖與題額拓片。清亡,民國建立,僧道還俗,圖、片亦被其賣掉無存。
時當盛世,百業並舉,旅遊振興。1994年,沂山國家森林公園開發歪頭崮風景區,恢復古迹,重建南天門,門已久圯,史料少記,營造乏據,幸得邑人吉夢濤後裔,將珍存70餘年的有關該門畫圖、拓片一併獻出。按圖形制於舊址復修,並將明代李昂所書題額,再鐫刻於石,鑲嵌門楣之上,使這經歷1300餘載的古建,原貌復立,重現人間。
沂山南天門,傾毀120多年,而今時未半載,霍然屹立於名山極峰之巔,重振英姿,再展新顏,迎接中外賓客。
人世蓬萊
歪頭崮南面,峭壁重疊,垂立百仞,高聳雲表,其側面較平整寬大,石刻頗多,據有關史料不完全統計,共十餘處。有唐代八仙之一張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有北宋仁宗時觀文大學士龐籍題壁“郝崖映輝,雲海飛霞”。字體行草,徑尺半許,直排兩行,陰刻。氣韻豪放不拘,灑落大方,筆力倉勁老練。有金代世宗大定間正隆進士張萬公題刻“凌壁懸崖”。正書,筆路流暢勁健,圓潤遒美。除此,還有元代兵部侍郎於欽,明巡撫應天十府陳鳳梧、山東參政陳沂、左副都御使袁宗儒等名流大家題刻。這些鐫刻,可惜年久日深,雨浸陽曝,山石風化迸裂,剝蝕毀壞殆盡。現在幾處,亦多漫滅不清。其中清末“人世蓬萊”刻石尚清晰若初。題刻於南天門外左側赭色峭壁。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變,生動自然,字大斗方,體隸書,古樸秀麗,蒼勁挺拔,鐫刻形式雙勾。末刻款識,小字陰文,直排兩行:“同治乙丑,了一子書。”石刻雖寥寥四字,卻真切活現地道出了沂山歪頭崮山水奇異,雲霧竟年,如同東海仙境蓬萊。
碧霞祠
祠位於歪頭崮頂之陽,是朐邑內最早的“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祠”。宋稱“昭真祠”,明稱“碧霞靈佑宮”,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於泰山,又稱“泰山娘娘”,鄉里俗稱謂“泰山老母殿”。該祠始建於北宋景佑間,元、明兩朝各有修葺,並分別增建“福神廟”、九天玄女娘娘廟“。至清末失修倒塌。1915年,再重修。由於山巔起伏不平,地面狹窄,祠廟規模局促,構造粗糙簡陋。
登上歪頭崮,折而東,過”通玄門“,山石盤陀,小徑彎曲陡立,夾道松柏摩肩,苔鮮鋪地,白蠟屈曲如波,似倒影浮動,景色清凈而幽雅。拽荊扳樹,沿石蹬而上,約百米許,至一山坡台地,便是碧霞祠所在。祠倚山而建,體量中型,面寬3間,其用料,大架木結構,牆壁砌以磚石,形式均為硬山式,正殿砌脊,兩廡卷棚,封頂俱復以小青瓦。廟院四面磚牆,山門垂花式,封頂黃琉璃。祠之周圍,古松老柏,蔭郁蒼翠。岩隙間,野榆紫荊,斜身垂枝,顯柢露爪,猶似虯龍蟠伏。其南岩崖,巨石層疊高聳,險峻崢嶸。登石眺望,萬水千山,無邊村野,盡置眼底,令人賞心悅目。院內外多白蠟樹,其最老者是碧霞祠前一株,傳說為清高宗弘曆,於乾隆年二十年(1755年)祭游東鎮沂山時親手栽植。該樹雖非高大,但稀有而古老,更是皇帝栽植,遊人登臨歪頭崮,爭相觀賞,且留下了許多詩文。
此樹迄今已230餘載,樹榦枯空,外皮大半脫落,杈丫焦枯,枝葉數年萎絕,闌珊婆娑,失去生意。然近年忽復生機,重發新枝,綠葉繁茂,欣欣向榮,傳為“神木”。人們喜稱謂“枯木逢春”。遊客們認為枯而發榮是“吉祥徵兆”,每每於樹下攝影留念。
歪頭崮碧霞祠,是沂山風景區的主要古建之一,造型優美,建築玲瓏,又置高峰絕壁之巔,繫於藍天,大有仙家之幽。
東鎮廟碑林
東鎮沂山,歷史悠久。自黃帝登封東泰山,舜肇州封山,定為重鎮。歷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車乘騮駒。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親臨其下,令禮官祀之,並建祀廟。爾後各朝,俱有加禮詔封。魏文帝瘞沉圭璋;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就山立祠,取側近巫一人灑掃,並所蒔松柏;唐貞觀十年(636年)加封沂山為“東安公”;宋真宗詔封沂山為“東安王”,元成宗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號,稱、
“東鎮沂山之神”,清雍正詔封沂山為“佑民捍禦之神”並詔定每歲春秋仲月,由所在專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國家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興師征戰”,皇帝還親自或遣重臣赴東鎮祭告。由於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偉秀麗,大家名士,騷人墨客,紛至沓來,觀光攬勝,四時不絕。其間流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據光緒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統計,有古碑360餘幢。宣統、民國間亦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許。用料多為青石,極少花崗岩。時代最早者西漢,晚者民國,其中有御碑16幢,現僅剩4幢。最早者元大德御碑,位於大殿祭台西南角。碑冠蟠結青龍四條,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觀,生動逼真。正碑鐫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鎮詔》文。再為明洪武御碑,坐落於祭台東側,地勢較高,與大德御碑隔台相對。其用料及結構與元碑同。其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細膩,形象神氣,昂頭挺頸欲動,活脫若生,人稱“神龜”。遊客至東鎮廟,往往於此攝影留念。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詔定岳鎮海贖神號”詔旨。是碑風格特殊。
元成宗大德御碑
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
古樸典雅,巍峨高大,是東鎮碑林之最。其餘二碑,是清康熙、乾隆祖孫兩代祭游東鎮沂山御碑,高丈余,左曰“靈氣所鍾”,康熙五十年頌。右曰“大東陪岳,乾隆二十年頌”。康熙御碑,其冠較完整,碑身雖破為數塊,然題刻僅”所”字下部稍殘缺。乾隆御碑,僅找到碑冠,“大”字上部及“乾隆御筆之寶”印刻石塊,其餘正在發掘中,不久將挺身復立於東鎮碑林。其它碑刻,除御遣欽差和地方官祭告東鎮所留外,余碑也儘是椽筆名流,遊覽沂山題詠。
這些古碑,不但記載了歷代朝廷官府,對沂山的詔封祭告,膜拜祀事,還刻記了風雨不調、亢旱洪濫、地震隕落等自然災害及國家變革、外侵內亂、邊關軍事情況,也歌頌了東鎮奇山異水、秀麗絕佳的風光。碑刻字體,正、草、隸、篆、行書、狂草均有。鐫刻形式,陰刻、陽文、雙鉤俱全。底座碑冠,花邊紋飾,深淺浮雕、線刻齊備,形式各異。文體有詔旨、祭文、記、詩、詞、歌、賦、散文、題詞等,其中致祭碑文與詩歌散文各佔少半。篇幅長短不一,長者幾千言,短者數十字。題材內容廣泛,有國家政治大事,亦有當地奇事軼聞。東鎮碑林,是國內少見的藝林珍藪,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情況、自然變化,以及文學、書法、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史料。
由於碑置露天,任風雨侵蝕,日久年深,一些碑文漫漶不清,個別斷裂傾倒。特別是近百年來,戰亂瀕臨,屢遭兵災之獲,加之舊時寺廟遺物,不被人們重視,破壞甚劇。為保護管理好文物古籍,使東鎮碑林復興再世,縣組織對殘碑斷碣進行挖掘整理。發掘考察完畢,於1985年秋後動工復立。再經1986、1987年兩次施工,共復立古碑近百幢,並整理編寫了《東鎮碑林文集》2卷。至此,使毀伐殆盡的千載碑林,萌生再榮,駛復回春。隨著各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古碑陸續復現,東鎮碑林將日臻完善。
登沂山
假日乘興登沂峰,放眼四顧盡蔥蘢
玉皇頂上踏游雲,歪頭崮下嘆迷濛
信步古寺聽松濤,駐足山居聞歌聲
才過瀑布濯輕塵,又入碑林覓詩蹤
沂山賞洋槐花
山腳洋槐花早放,山腰洋槐花猶香;
我自花海浮上來,山頂洋槐蕊初黃。
登沂山百丈崖
白雲繞峭壁,欲登亦不難。
潺潺流水聲,引我到山巔。
瀑布真面目,盡收在眼前。
千溪匯百丈,一跌化為煙。
縹緲半空里,落地歸自然。
又化清溪去,滋潤萬畝田。
觀沂山松雲有感
沂山觀松濤,白雲來繚繞。
疑在藍天上,仰看紅日高。
臨朐的八大景觀
臨朐八景是對山東省臨朐縣景點的概括,經過文人墨客的精心整理,后彙集成詩。先後有兩首:
臨朐八景
駢邑石門晚照殘,粟山孤地落平川。
冶源煙靄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
彌河澄清通地底,沂山疊翠接雲端。
白芽寺中古松樹,仰天高掛秋月園。
臨朐朐山公園
臨朐朐山公園
臨朐新八景
石門紅葉染青山,龍灣海浮即江南。
山旺化石數萬卷,東鎮碑林紀千年。
巨洋湖波連天涌,沂山雙崮聳雲煙。
淌水黑松濤震谷,嵩峰抹黛映龍潭。
大體上概括了東鎮沂山、冶源老龍灣、石門紅葉、粟山、彌河(今為句月湖)、山旺化石等景點。

方言

張——這樣。舉例:張辦!= 就這樣吧!
囊(釀)——那樣。舉例:囊(釀)不行!= 那樣不可以。
白——不要。舉例:白吃生東西=不要吃生東西。
甭——不用。舉例:甭去=不用去。
當門兒滴——怎麼可能。
鎮侯——毛病。舉例:你怎麼捏么多鎮侯=你怎麼那麼多毛病
陳子——鳥。舉例:老師,請問陳子的陳怎麼寫?你這個朝巴,你不會寫個鳥?
朝巴——傻。參看上例
家陳子——麻雀
谷堆捉——蹲著
知不道(不盹第)——不知道
要曬(yào shái)——剪子包袱錘(只有城區及周邊的村在用)
血片虎子——壁虎
燕片虎子——蝙蝠
地蛋——土豆
早晨——明天
切——躺
后航(航是輕聲)——晚上 舉例:夜來后航我切留床航看見屋頂子航有個血片虎子=昨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見了一隻壁虎
夜來——昨天
將(音)——剛剛 舉例:我將回來=我剛剛回來。
下面列舉另外一些與普通話差別較大的濰坊方言,以供來濰朋友參考:
極好——很好(臨朐)。舉例:奇好=很好。
組——做(臨朐)。舉例:組飯=做飯
組戲——故意做給人看,裝模作樣
胡囊——糊弄
嘸——沒
嘸個——沒有。
決——大罵
凶——脾氣壞。多指男子。
扣——脾氣暴躁,伶牙俐齒,得理不饒人。多指女子
佛軲轆子——摔跤,有時比喻雙方動手。
掄皮捶——動手打架。
矢張——大驚小怪
草雞——著急、驚慌失措
白瞪眼——沒有辦法、干著急、死去
倆眼蹬得一樣大——沒有辦法
瞎——除了指眼睛看不見,更多指東西變壞。
貝——白白地
頓——懂
剛——很
剛著獲——很多
乾的航——口渴
孝純——孝順
耍兒——辦法、招數、城府、能力。舉例:沒耍兒=沒有實際能力
街狗子——缺乏教養、不務正業的人。舉例:街狗子=半無賴行為,流氓,很色的人
鱉架兒——破樣子(貶義)、面目。舉例:看你個鱉架兒=看你那副破樣子!
治不滴——沒有辦法,解決不了,堅持不住
澇不捉——得不到,做不成,沒有時間。
龍過——有時間,有空。舉例:我不龍過=我沒有時間。
沾(著以)——太。舉例:沾賤(著以)=太便宜
段——追趕

交通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長深高速公路貫穿臨朐縣全境,青臨鐵路與膠濟鐵路、膠新鐵路相連接,羊臨、泰薛、濰九、仲臨等6條省級幹線公路穿行境內。國際機場和海港碼頭均可在2小時內通達,40分鐘內可到達濰坊機場。
截至2018年底,臨朐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710千米。完成道路重建183條,橋樑重建、加固224座,正在建設道路49條,正在重建、加固橋樑84座。農村公路網化工程項目建設完成43條、58千米。投資1360萬元安裝波形梁護欄21000米,各類交通標識389個,警示樁2900個。
2018年,臨朐縣全社會運輸業完成公路貨運量1796萬噸,貨物周轉量383880萬噸千米;客運量658萬人,旅客周轉量46322萬人千米。年末民用運輸車輛擁有量6219輛,汽車擁有量213314輛。全縣擁有城市公交車168輛,公交車客運總量達625萬人次;計程車249輛,客運總量達572萬人次。公共自行車借車卡總數量達到1.64萬張,整體運行平穩。來駕共享自助用車項目建設完成9處充電站,投放新能源汽車240輛,累計會員總數3.5萬人。城市公交營運車輛全部更換為節能環保的純電動公交車,新能源車輛覆蓋率100%。

社會


科學技術
2018年,臨朐縣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5家。深入實施科技人才發展戰略,新入選國家“萬人計劃”1人;推薦2家企業參加“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計劃項目;2家企業列入省科技企業特派員服務企業;3人入選鳶都產業領軍人才。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新增產學研合作企業11家,達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6項;引進“天津科技大學纖維複合特種材料研究所”。舉辦上海交通大學與聯科新材料產學研合作簽約活動。全年專利申請1227件,專利授權65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7件;申請專利補助資金19萬餘元。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獲濰坊市專利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臨朐縣在校學生98409人,其中普通中學34090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293人,小學59788人,特殊教育238人。投入創建資金1.07億元,用於採購儀器設備、修繕校舍、整修運動場地等,其中建設數字化實驗室、心理諮詢室、全自動錄播教室等95個,購置圖書40萬冊、計算機3316台、觸控一體機511台,建成無線校園15處。高考再創佳績,普通文理考生一本上線率達到37.4%、本科上線率66.1%,37名學生被清華、北大等十大名校錄取,12名學生被中央美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藝體名校錄取。職業學校獲全國技能大賽二等獎1項,省賽一、二、三等獎各1項,獲“濰坊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十強學校”稱號。
文化事業
2018年,臨朐縣350個村(社區)全部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新建圖書館、文化館基層服務點16處,為166處農家書屋更新圖書、數字化升級。舉辦“光榮綻放”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精品文藝展演等系列活動100餘場次,打造文化惠民演出319場次,累計播放公益電影3792場次。周姑戲《報喜鳥》榮獲第九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金獎第一名。雕塑《一帶一路》獲全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成立臨朐手繪年畫學會,創設創作培訓基地,發展會員100餘名,研發衍生產品6大系列12個品種,臨朐手繪年畫及文創產品亮相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活動,12項文創產品獲獎。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臨朐縣擁有各類醫院、衛生院26處,床位4445張,衛生技術人員4746人。新建縣人民醫院東院、縣中醫院門診病房樓、辛寨及山旺中心衛生院建設項目。啟動建設縣域醫共體和網際網路醫院。建成數字化接種門診12處,疫苗接種適齡兒童24.13萬人次,對全縣7.14萬名在校學生和入托兒童進行健康檢查。實施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被評為“全國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獲得“2015—2017年度全國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優秀項目單位”。組建消殺隊伍,共出動隊伍371支、4368人次,消殺面積400萬平方米。
體育事業
2018年,臨朐縣共舉辦體育比賽、健身活動120多場次,參與人數達到了10多萬人。全民健身中心主體已經完工,全縣中心村/社區體育健身器材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體育彩票終端機發展到94台,全年完成體彩銷售量1.3億元。
社會保障
2018年,臨朐縣城鎮新增就業660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5%。舉辦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會52場,累計到場企業1186家,提供崗位14835個,達成就業意向1458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60人,落實崗位補貼202萬元。舉辦全縣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參加省市創新創業大賽,臨朐縣7人獲省市大獎。獲批省級創業型街道1處,省級“四型就業社區”4處,市級大學生創業示範平台2處。
2018年,臨朐縣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9.1996萬人、79.2684萬人、71952人、42162人、58505人。征繳各類社會保險金22.8億元,撥付23.5億元;將醫保扶貧納入工作重點,22046名人員申請財政補助396.8萬元;收繳銀齡安康保費400餘萬元,為2448名高齡老人發放補貼210餘萬元。
2018年,臨朐縣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78戶317人,農村低保對象3709戶6248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985.7萬元。農村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200元,城市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765元,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800元,均高於低保標準的1.3倍。全面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老年人高齡津貼、護理補貼等政策,全年發放低保高齡津貼4613人次51.6萬元,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老年人護理補貼296人次1.8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06233人次849.9萬元,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218人次1.5萬元,孤兒基本生活費1082人次78.5萬元。
基礎設施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2018年,臨朐縣城區新增道路面積2.3萬平方米、排水管道5千米,完成人行道鋪裝3萬平方米。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維修路沿石2.3千米、道路6800平方米,更換井蓋130套。新建、改造供水管道9.6千米,安全供水超1000萬噸;新建中壓燃氣管線28.6千米,新增居民天然氣用戶5050戶,天然氣年供氣總量首次超過1億立方;建設供熱管道8.7千米,新增供熱面積53.9萬平方米。加強城鄉道路建設,完成臨歷路五井至沂源、濱九路田村路口至寺頭段大中修工程,新建農村公路269千米,硬化村內道路42千米。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87%,比上年提高2%。完成23個村、1萬餘戶、3萬多人的搬遷改造,佔全年搬遷計劃的119%,拆遷安置戶數居全市首位。

旅遊


小吃

全羊席
為臨朐名吃,已有200多年的製作歷史,是清代名貴大宴(宮廷宴)之一,與滿漢全席齊名中華,揚名九州。全羊席是用羊的各個不同部位,烹制出的各種不同品種、不同口味的菜品,即從羊頭到羊尾,每個不同部位都可烹制出不同的菜。全羊席的每一菜品,都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選用1--2年生優質山羊加工製作而成。其肉不老不嫩,既合營養,又宜烹調。烹調方法既可熗、拌、爆、炒、溜、涮,也可精製極具營養、味醇厚、口鮮香的全羊湯,製作的菜品具有軟爛、清淡、味口宜中,以及酸甜和諧、不腥不膻之特點。
全羊宴,以其獨特的技藝、高貴清淡的菜肴在魯菜系列中獨領風騷,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食苑新秀。
山楂
臨朐的主要果品之一,其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山楂製品有山楂餅、山楂條、山楂糕、山楂原汁、山楂酒等,銷往全國各省市及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板栗
板栗在臨朐栽培歷史悠久,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乾果,古人有“栗木生谷,一種千收”之說。
槐花蜜
槐花蜜是臨朐名產,澄清透亮,呈琥珀色,清香純正,為國家一級蜜。1980年,臨朐縣被國家定為優質蜜出口基地,年產量500多噸,暢銷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香椿
臨朐香椿分黑香椿、紅香椿、青香椿三種,並以色香味俱佳久負盛名,是臨朐的一種傳統名吃。
虹鱒魚
魚類珍品,是世界上主要淡水養殖魚類之一,素有淡水“魚王”之稱,世界上一向將其列為高檔商品。臨朐縣於1980年引進養殖成功,填補了山東魚類養殖品種的空白。1983年,引進世界名種--道氏虹鱒魚,為全國虹鱒魚場更換了一代新品種。
臨朐煎餅
採用小米、玉米、大豆、小麥等原料加工而成,以其香脆可口、品種繁多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雖然創製年代無從考證,但在明代時便已成家常便飯。臨朐煎餅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粗糧為原料,經過粉碎、泡糝、磨細成糊,然後攤於鏊子上邊刮邊烙,經過烙熟即成。製成的煎餅質地細薄,水分少,耐久儲,香酥可口。臨朐煎餅分為5種:
用未發酵磨糊子製作的為甜煎餅;
用發酵糊子製作的為酸煎餅;
冷卻的煎餅再烙酥為酥煎餅;
煎餅加蔥油或豆腐、白菜等餡烙制的為油煎餅;
小米麵加白糖烙制的為糖酥煎餅。
隨著人民的生活好起來,現以小米、麵粉、玉米為原料。其特色煎餅為以山楂、小米為原料的山楂煎餅;以柿子、小米、玉米為原料的柿子煎餅。
臨朐腌花椒
臨朐腌花椒
臨朐腌花椒
在臨朐不得不提一種全國僅有的花椒吃法,腌花椒。
花椒成熟前的15天左右採摘新鮮的花椒洗凈後用精鹽腌制2天即可食用。麻中帶香,實為佐餐佳品。花椒直接食用這種吃法全國除臨朐之外絕無僅有。

景點

山之首---沂山
沂山又名東泰山,雄峙於沂蒙山區北部,連接臨朐、沂水、沂源三縣,主峰玉皇頂,處臨朐縣境內。山體蜿蜒,氣勢磅礴,奧谷深幽,鍾靈毓秀,燦古灼今。具有南險、北奇、東秀、西幽之特點,為汶、彌、沂、沭四水發源地。古齊長城綿延山巔。其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剎“松濤”、“雲靄”相映成趣。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蜿蜒盤山公路直達峰、巔天街。風景區規劃範圍內大小山峰達200餘個,其中海拔700米以上者29個,均為渾圓狀;溝壑大者14條,多呈“U”字型,顯示壯年期的地形地貌特徵。山峰除玉皇頂雄偉壯觀外,其著者還有:獅子崮,因崮巔岩奇崖峻,遠望神似雄獅仰天長嘯,故名。歪頭崮,西與獅子崮並立,合稱“雙崮”,面南坐北,高聳穹空,主峰外探東斜,故名。其四面峭壁若削,三面臨深谷,南天門外壁刻“人世蓬萊”四字如斗。崮頂有王靈官廟、碧霞祠等。崮頂一天然圓穴如面盆,水清見底,名曰“天池”。扁崮,其勢狹長高峻,呈扁形,頂峰巨石嶙峋,峭壁懸崖,峰頂分二,北似“長龍”,南似“卧虎”,形奇勢險。諸峰中還有花枝台、龍頭崮、回頭崮、掉花崖、筆架山等,均氣勢不凡,巍然聳立,形態各異,秀拔蒼穹,天生麗質,野趣盎然,無不使遊客領略到一種尋奇覓幽探勝的意趣。沂山為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因受海洋氣候影響,四時潮濕多雨雪。年平均溫度為9.8°C,由於山高相對差大,春季氣寒時間長,夏秋氣濕多雲霧,冬季嚴寒積雪滿山,別有情趣。同時山上山下氣候有明顯差異,隨山勢高度而變化,玉皇頂溫度比山下低10.8°C,年降水量850毫米。沂山植被豐茂,種類繁多。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有關資料統計,共137科、480屬、1000餘種,其中人工栽培100餘種,可謂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資源。
沂山,自然風光秀麗,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是一幅記載滄海桑田的歷史畫卷。黃帝登臨沂山,青史有據可考;虞舜肇州封山,賜山名“東鎮”;周穆公沂山封禪,留下地名“穆陵關”;漢武帝祭封,留得“玉帶溪”;隋文帝詔立神祠,“開皇”一統;唐太宗封東安公,保土安疆;郭威兵陳山寨,終成後周之主;宋太祖欽建“東鎮廟”丹書流芳。殿宇巍峨而宏麗,碑林矗峙而壯觀;漢柏、唐槐、宋銀杏生機勃勃,乃靈氣所鍾,高著風範。“穆陵關”處,齊長城赫然入目,伯國雄風,傳數千年。沂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沂蒙老區人民,在這裡奪取了革命勝利,又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幸福家園。隨著開發建設的不斷深入,沂山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賓朋。
石門坊
石門坊,亦稱石門房,又名石門山,位於臨朐城西二十多華里,山勢曲結南向,兩峰對峙如門而得名。
奇觀天成的石門“晚照”,居臨朐八大景之首,早在殷商時期,即被人們所慕仰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殷商臨朐之城為逄國,石門山為逄國轄地。逄王(伯陵)為朝廷忠臣,人們為追念其功德,便在風景秀麗的石門山立廟祀之。到了唐代,增建廟宇,刻佛像,已成為名勝之地,黃冠緇流,騷人墨客,雲集於此,遁跡觴詠。宋、元、明時建成佛塔、神龕。清代、民國時期,續增摩崖刻石,新建文昌殿,構成了古代建築群。
石門坊有八洞:龍洞、三元洞、仙人洞、懸天洞、尊天洞、串門洞、盼僧洞。其中尤以龍洞、三元洞為最。洞勢各異,驚險誘人。
石門坊群峰環翠,壁立千仞,嶙峋夔石,青者如黛,白者如堊,峭者如削,剝者如脫。紅葉黃櫨遍布山崗峽谷,每值深秋,霜打紅葉,潑染山紅;叢櫨間柏,漫紅嵌黛,丹青麗雅,瑰麗如畫。重陽時節,中外遊客慕名觀賞石門紅葉,絡繹不絕。
傳說,石門房是天上財祿大神儲蔵珠寶的地方,為嘉獎人間善事,凡生有十個男孩,不生邪事,品行端正者,便能開放石門取寶。
山下有一個叫崇財的人,自幼父母雙無,家境貧苦,但他不負寒門,立志興家立業。他早出晚歸,勤勞耕耘,省吃儉用,攢錢置地。不幾年,買下良田數畝。吃用寬綽,遂娶妻厲氏。
夫妻勤勞耕織,家業日趨興盛,連生九子一女,可算是人財兩旺了。崇財夫婦理應恪淡節慾,力儉躬行。但他們並不滿足,家業大了,生活好了。反而萌生邪念。一天厲氏對丈夫說:“光賣死力氣,掙錢太費勁,咱有十個孩子,人多勢大,還怕誰家?”
一天,長子玉為偷了鄰居一隻羊,去集市賣得錢兩吊。當崇財從兒子手中接過來錢來時,喜形於色,當著十個孩子的面,連聲說:“有能耐,你們也要跟著哥哥學,想辦法,找錢眼。”其妻厲氏也誇獎並給了玉為十個熟雞子。還說“孩子,吃了壯壯力,只要弄得錢來,爹媽就滿意。”從此十個孩子窮盡其力,各展其力,各展其技,逾牆越舍,攔路打動,四處行盜,一時家中財物驟增。崇財夫婦滿心歡喜,進一步縱子為所欲為。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一天厲氏對丈夫說:“如能開放石門房,取到金銀寶貝,咱家就富貴有餘了。”崇財說:“我也為此事想過,不過咱只有九個男孩子,尚欠一子,是開不開石門的。”“我把咱閨女扮作男兒,冒名頂替就行了。”“好,好,就這麼辦。”崇財喜形於色,十分贊成妻子的說法。於是,崇財率領“十子”每人各擔兩個大筐去石門遍取定。到了石門房前,崇財焚香雙膝跪地,叩首禱告曰:“財祿大神,我生有十個男孩子,家教善行,品行端正,今天前來取寶,望聖神恩賜!”說罷,果然石門大開。崇財父子見滿屋金銀珠寶發出閃閃金光,望之饞涎欲滴。“十子”急忙擔筐裝得滿滿的。其女體弱,拿取稍慢,急得崇財頭冒汗珠,說道:閨女,你快拿......,”沒說完,石門就關了,貪得無厭,欺詐妄為的崇財及其九子一女被關入房內,窒息而死。
這件事,惹怒了財祿大神,為防止世上貪巧詐之徒,欺天妄地,從此,石門永閉不開了。
老龍灣
老龍灣---天下七十二名泉之一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老龍灣,原名薰冶水,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北國江南”之稱。位於臨朐縣城南12.5公里處的冶源村前,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彙集而成,水面面積約2.7萬平方米,水深盈丈。湧泉多不勝數,主要有薰冶泉、萬寶泉、善息泉、八角灣等,此皆源出於山石中。灣內看去到處泉水噴涌,猶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出自水底滾浮而上。泉水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8℃,盛夏酷暑,清涼甘冽;數九隆冬,灣中雲霧蒸騰,煙霞繚繞。晨暮,霞光流瀉,與水面霧靄交融,極為壯觀。《臨朐八大景詩》中“冶源煙靄三冬暖”之詩句的意境即出於此。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將薰冶水載入《水經注》曰:“薰冶水已成名跡”,“泉側有一祠,名冶官祠,是古冶官所在地”。
老龍灣內泉計萬許,出名的有鑄劍池、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等。鑄劍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龍灣西端,泉水涌流,是主要源泉之一,在《齊乘》中已有記載。因歐冶子用混沌寶斧鑿出源泉,便有了“冶源”的地名;因歐冶子在鑄劍淬火時一次次使水中冒起熱氣,此泉便名“薰冶泉”。連老龍灣原名也叫“薰冶湖”。后因當地流傳內有泉眼直通東海,神龍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龍王廟,始新得名“老龍灣”,隨之“鑄劍池”、“試劍石”也因歐冶子的鑄劍、試劍而得名。
薰冶泉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又名鑄劍池,為老龍灣的最大源泉。一泓清池旁的盤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大字,崖壁上還鐫有題詩:“天丁呵護陰陽劍,神斧鑿開混沌池”,用筆奇致,字體剛勁飛動。這是雪蓑應馮惟敏之約而題書的。
善息泉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在老龍灣南白龍行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卧牛石下噴涌而出,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酈道元曾在卧牛石上坐歇,故名。
濯馬潭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在江南亭前三角灣,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的妻子鍾離春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馮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馬潭”,指江南亭后水深處。
萬寶泉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一石碑,書“萬寶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雪化橋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鑄劍池東原有一青石拱橋,是遊人進入老龍灣的通道,造型優美,橋身觸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橋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橋。
雲橋
濯馬潭出口處橫一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尚未匯過雲橋,即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
白龍行宮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雪化橋南龍王廟舊址處,就是三面環水的“白龍行宮”。對面立有清人陳榮的畫竹刻石。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6米,鐫竹數竿,枝葉勁峭而工整,灑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筆遒勁,形神盎然,頗得竹質高潔之神韻。
海浮山
在老龍灣南側,海拔215.9米。傳說遠古時代這裡一片汪洋,唯此山翹首於海面,遂稱海浮山。山頂浮山廟聲名遠播。這座古剎,始建於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由南齊高僧僧遠選址修建,並定名鍾靈寺,后更名玉泉寺、浮山廟。此廟經歷代擴建,至清代已規模宏大,佔地1.4公頃,有殿祠樓閣十幾座,齋房僧舍70餘間。清末民初以後,因多戰亂,香火逐漸冷落。數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廟被焚。新中國建立后,政府修復古建築,並有諸多名家題寫匾額。重修后的浮山廟,分前、中、后三進院,主體建築有碧霞祠、玉皇閣、王母殿、東西兩廡、鐘樓、鼓樓、魁星樓等。
海浮山南坡,1986年4月發掘的北齊南討大行台都軍長史、威烈將軍崔芬墓,對研究我國繪畫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這一帶多古墓,為海浮山墓群,1992年由山東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的東面有聞名國內外的冶源水庫。山西側有卧龍崗石蘑菇群,有涓涓清泉和茂林修竹等。
亭海浮山上,綠竹叢中,老龍灣南有江南亭,為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里,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之題“碧波雲譚”匾額,1912年重新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製匾額,懸於江南亭內。老龍灣北有芳洲亭與白龍行宮南北對峙,隔水相望。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明代馮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題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只有一小橋與北岸相通。亭周圍數十畝翠竹,相傳開始也是其從江南移栽來的,亭前之八角灣、小雪橋、清流潺潺,是老龍灣的佳景。馮惟敏曾隱居在這裡,自稱“海浮山人”。在隱居冶源的歲月里,他創作了大量的散曲、雜劇。有時日與朋輩觴詠歡宴,浩歌自適,放形山水,留下許多讚美老龍灣風光的篇章。
老龍灣歷史悠久。其西盡頭主泉--薰冶泉,在戰國時期的史書《齊乘》中已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著的《水經注》中寫道:“薰冶水已成名跡”。據傳說: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深不可測,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得名“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臨朐縣城南十二公里處,冶源鎮境內的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流而成。水面面積五十餘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要有鑄劍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放生池等。一串串氣泡自水底上浮,有如萬顆珍珠。南岸竹林環抱,北岸楊柳垂絲。老龍灣水四季恆溫(攝氏17--18°C)。水面上水雞嬉戲;竹林中群鳥棲息。盛夏酷暑,老龍灣水清涼甘冽,浸人肌膚;但在數九寒冬,水面上卻霧氣蒸騰。古人遂在《臨朐八大景詩》中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
老龍灣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使老龍灣風光不斷點綴更新。地處偏僻山鄉的老龍灣,終如一個少女--她雖衣著簡樸,但憑美貌麗質,吸引遊人。
海浮山公園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在臨朐縣城南13公里的冶源鎮東南隅,譽為“煙靄三冬暖”的八大景之一的老龍灣南側凸起一山,與碧波蕩漾的老龍灣相依相映,這便是海浮山。該山呈東南-西北長1.5公里,東北-西南寬1.1公里的橢圓狀,地理坐標為:北緯36º23´59"至36º24´39",東經118º29´38"至118º30´26"。佔據面積1.2平方公里,山的最高點海拔215.9米。整個山體皆為古生界奧陶系八陡組優質石灰岩組成,上復厚度極薄的新生界第四系更新世紅色粘土、全新世碎石層和黃土層。海浮山屬於老龍灣風景旅遊區,它地處平原與山區交接地帶,西南為山區,東北為山前沖積平原和丘陵。
海浮山主體部分地貌特點是南翹北俯,東陡西緩,山脊渾圓平頂狀,四周地勢平窪,中間突兀而出成山。海浮山所盤距之地,早在古生代早期,隨著地殼大幅度下降,被海水淹沒,接受了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寒武系和奧陶系地層的沉積,奠定了主體的物質基礎。距今4.5億年的加里東運動,地殼上升,缺失了中、晚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碳系、二迭系的全部地層。在地殼持續上升,而海水繼續退即的時期,此山因在四周方圓數里內海拔最高,據舊志載:“海浮山北側下有老龍灣,山泉大小數十個,涌流不斷,如海之水,有山顛浮海之意”,傳說遠古時代這裡一片汪洋,唯此山翹首於海面,遂稱“海浮山”。中生代燕山構造運動期間,本地及其附近發生了大的地殼破壞作用,不但有北東和北西向繼承性斷裂的發生、發展,而且有近東西和近南北向斷裂的廣泛產生、發展,使完整的地殼裂為許多斷塊,這些斷塊有的上升拔起形成山丘,遭受風化剝蝕;有的沉降形成凹陷窪地,接受中生界侏羅-白堊系雜色碎屑岩、凝灰質碎屑岩的沉積。海浮山、溫泉河和老龍灣的地貌景觀此時已基本形成。斷裂的產生、發展,為地下岩漿活動提供了道路,在斷裂深源交匯處,或地殼軟弱帶,岩漿相繼侵入噴發。溫泉河以東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凝灰岩等火山岩為主組成的低平山丘,便是噴發岩漿溢流的產物。受岩漿熱液和上地幔溫度的影響,溫泉河、老龍灣泉水始終保持攝氏18度的恆溫。
在海浮山廟的西北側,山坳中有一絕妙小景。昔博邑人曹有聲遷居於此,歷經幾世,培植花木,收集怪石,壘石龍卧於高崗,遂稱卧龍崗,亦稱“曹家花園”。這裡紫藤、側柏、四月雪、金銀花、棗樹、石榴樹、野玫瑰、紫竹、萱草等遍地,樹花盛開時節,分外絢麗。其景區四時成趣,春景最佳:滿園藤花,燦若紫霞,榴開滾火,萱花閃金,槐戴團雪,白花似錦。更鳥鳴歌囀,蜂飛碟舞......以襯海浮山山會、老龍灣遊船,三景如珠聯璧合,交相輝映。
五井嵩山
臨朐嵩山自然風景區,位於臨朐縣城西南30公里處,共有山峰9座,主峰九龍頂海拔760米。嵩山山勢高大,北面排闥而立,其狀如屏,中峰高矗,聳然獨尊,西閃大峪,三峰互接,南面巍峨,凝碧連天。嵩山以植被豐茂、山勢巍峨險峻、自然風光秀麗聞名。山體為花崗岩與石灰岩混合構成,主要礦藏有金、銀、鉛、錫、銅、鐵等,有名的嵩山玉在明朝就作為貢品上奉皇宮。主要有聖水觀音、龍泉寺、八仙洞、蘇三洞、九龍頂等景點。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聖水廣場面積1200m2,四周為果樹環繞。廣場上的佛像是聖水觀音,底座高1.5米,佛像高7.3米,全高8.8米,人們建造這尊聖水觀音,其心愿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嵩山寺,亦稱龍泉寺,是明初為紀念老子而建,因有溫泉、龍泉,故名龍泉寺。寺院建築規模宏闊,斗拱飛檐,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前為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當時一年四季香火不斷,盛極一時。現經重新修復,煥然一新。
八仙洞,傳說八仙去東海蓬萊時,路過嵩山,乾渴至極,就喝了王母的聖水泉水,在八仙洞內得道成仙。“蘇三洞”內供奉蘇三像。傳說其人武藝高強,能飛檐走壁,他的輕功就是在我們經過的“一線天”那兒練成的,他一夜之間能往返山西,在這一帶殺富濟貧,深得民心。明萬曆三年,得道成仙。為示紀念,當地百姓尊為“蘇三爺”,供於洞中,每年的9月6日為蘇三爺成仙日,至今香火不斷。嵩山的最高峰———九龍頂。九龍頂雖然僅海拔760米,但壁立千仞,實有華山之險,讓人深切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韻味。
此外,嵩山風景區還有快活林、觀景台、松石戀、上觀花、一線天、白芽寺、南蔣銀杏樹、青石崖遺址、崔木鳥類保護區、西峪溫泉、石碑等景點。
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北至靈山,東至潘家莊,南至黃山、菜園,西至東周家莊、清泉溝一帶。地理坐標為北緯36°32′00″~36°34′30″,東經118°40′22″~118°44′00″,面積約13平方公里。公園核心區是198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山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面積1.2平方公里。1999年10月18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確定為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2001年12月10日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臨朐縣風貌
臨朐縣風貌
公園內山旺古生物化石形成於1800萬年前,是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在中新世保存完整、門類齊全、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科學價值的地層古生物遺跡。已發現各類生物化石十幾個門類600多屬種。植物化石有真菌、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及藻類,以枝葉最多,多數保留原有顏色,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是20世紀末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中新世時期之空白,成為中國鳥類化石重要的產地。
山旺已成為中國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基地。為實現在保護前提下的小規模、科學性發掘研究工作,由北京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地質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專家教授組成課題小組,並委託有發掘研究申請權的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代表課題組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文物局提出發掘申請。1993年經批准建立一號發掘點,1995年建立二號發掘點,已採集到犀、鹿、豬、龜等大型化石19件,昆蟲、魚、植物等小型化石3000餘件。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化石寶庫》在全國發行,《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人民中國》、《科學實驗》、《地球》等報刊也紛紛發表文章向國內外廣泛介紹。先後接待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前蘇聯、奧地利、加拿大、義大利、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考察專家近千人次。

代表人物


馮惟敏(1511~1580?)山東臨朐人。歷任淶水知縣、鎮江教授、保定通判等職。現存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四卷,共收套數五十套,小令四百餘首。
馬愉(1395~1447)臨朐縣朱位村人,明宣德二年(1427)中進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狀元。
張平(925~987)臨朐楊善人,世界造船界公認張平為"世界船塢之父"。
郝湘榛(1929~2004)山東作協理事、國家一級作家,山東省益都縣鄭母公社(現青州市潭坊鎮)高墓村人。生前被譽為“文壇祖師爺”。
許其亮(1950年—),男,漢族,1950年3月生,山東臨朐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空軍上將軍銜。中共第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李炳軍,男,漢族,1963年2月生,山東臨朐人。現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1日,位居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市)第311位。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