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囊腫和腫瘤

腸系膜囊腫和腫瘤

腸系膜囊腫和腫瘤是一種少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見於成年人。囊腫可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如腸源囊腫、結腸系膜漿液性囊腫、皮樣囊腫等。尚有寄生蟲性囊腫、外傷性(出血性囊腫、炎性囊腫)等。腫瘤大多為實質性腫物,可以為良性或惡性。腸系膜囊腫和腫瘤的表現:囊腫及良性腫瘤起初無明顯癥狀,待腫瘤增大,囊腫發生囊內出血或繼發感染后,可出現腹脹、腹痛、嘔吐、腹部包塊,惡性腫瘤可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食慾減退、消瘦、乏力、便血等。囊腫和良性腫瘤主要依靠手術治療。腸系膜囊腫和腫瘤可導致腹部不適,影響正常進食及消化,惡性者可危及生命。囊腫和良性腫瘤經治療后預后較好,惡性腫瘤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腫瘤科

病因


● 腸系膜囊腫是隨著淋巴液充滿逐漸增大的先天性淋巴隙。可因胚胎期腸發育異常所致,亦可因腸系膜創傷導致淋巴液瀦留引起,或由寄生蟲感染造成。
● 胚胎性或發育性囊腫
● ● 此型囊腫多數是由於發育異常或先天性畸形所致。
● 創傷性或獲得性囊腫
● ● 腹部外傷或手術創傷后,如果腸系膜組織發生出血、血腫機化或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而被纖維組織所包裹即可形成囊腫。
● 腫瘤性或新生物性囊腫
● ● 主要為腸系膜的各種良性與惡性囊腫。
● 感染性囊腫
● ● 感染性囊腫中以結核性囊腫最多見,其次還有真菌性或寄生蟲性囊腫。

癥狀


● 囊腫及良性腫瘤起初無明顯癥狀。
● 待腫瘤增大,囊腫發生囊內出血或繼發感染后,可出現腹脹、腹痛、嘔吐、腹部包塊。
● 惡性腫瘤可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食慾減退、消瘦、乏力、便血。

檢查


● 確診腸系膜囊腫和腫瘤主要依靠X線檢查、CT檢查、超聲檢查、腹腔鏡檢查等檢查。

CT檢查

● 檢查可提供最佳的囊腫影像診斷,可提供確定位置、並可定性,有利於腸系膜囊腫的鑒別診斷。

超聲檢查

● 腹部B超不僅可以定位,而且可以定性。由於簡便、無創,可作隨訪觀察。對假性囊腫,可作為採用保守療法或手術治療的指導。

腹腔鏡檢查

● 可直接觀察囊腫的部位、大小等,有助於疾病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腸系膜囊腫和腫瘤,主要依據臨床癥狀、X線檢查、CT檢查、超聲檢查、腹腔鏡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臨床癥狀:腹脹、腹痛、嘔吐、腹部包塊或腹痛、腹部包塊、食慾減退、消瘦、乏力、便血等。
● CT檢查:檢查可對腸系膜囊腫進行鑒別診斷。
● 超聲檢查:檢查可見形狀圓形或半圓形腫物,邊界清楚、圓滑,具有明顯的壓縮性。
● 腹腔鏡檢查:檢查可直接觀察囊腫的部位、大小。

分型


● 腸系膜良性腫瘤。
● 腸系膜惡性腫瘤。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嘔吐、腹部包塊等癥狀,容易與腸系膜囊腫和腫瘤混淆,這些疾病有胃癌、腸癌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X線檢查、CT檢查、超聲檢查、腹腔鏡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腸系膜囊腫和腫瘤主要依靠手術治療。

危害


● 腸系膜囊腫和腫瘤可導致腹部不適,影響正常進食及消化,惡性者可危及生命。

轉移性


● 腸系膜惡性腫瘤會轉移。

預后


● 囊腫和良性腫瘤經治療后預后較好,惡性腫瘤預后較差。

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感染性結核性囊腫、寄生蟲病等。
● 避免腹部受到外傷。

參考文獻


● [1] 唐承薇,張澍田。內科學;消化內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3] 於皆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