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葯

補陰葯

簡介


● 英文名稱:Yin-tonifying Medicinal/ Yin-nourishing Medicinal/ Yin-replenishing Medicinal
● 又稱:養陰葯;滋陰葯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雖諺雲離家千里,勿食枸杞,不過謂其助陽耳,似亦未必然也。此物微助陽而無動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則明耳目,添精固髓,健骨強筋,善補勞傷,尤止消渴,真陰虛而臍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本草正》)

名詞解釋


● 滋補陰液的藥物。

百科解讀


● 補陰葯多甘寒或甘涼,質潤多汁,能補陰滋液,生津潤燥,兼能清熱。

主治

● 適用於肺、胃、肝、腎等各臟腑陰液虧少,滋潤、濡養作用減退,所表現的各種乾燥癥狀及虛熱證。
● 肺陰虛證是指肺陰不足,清肅失職,虛熱內擾所致的病證,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等。
●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所致的病證,症見胃脘灼熱隱痛,口乾咽燥,似飢不欲食等。
● 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所致的病證,症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發脫齒搖,兩目乾澀,五心煩熱等。

代表藥物

● 主要藥物有沙參、玉竹、麥冬、石斛、天冬、枸杞、百合等。
● 北沙參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作用。
● ● 南沙參藥性甘,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的功效。
● ● 古代並無南、北沙參之分,明代以前所用沙參即今之南沙參,至明代晚期始有“真北沙參”之名。
● ● 南沙參與北沙參均具有補肺、胃之陰津的作用,南沙參清肺祛痰之力勝於北沙參;北沙參潤肺之力較強。
● ● 鮮沙參,指南沙參之鮮者,質潤多液,清熱生津作用較佳,熱病傷陰口渴者多用。
● 明黨參藥性甘、微苦,微寒,入肺、肝、脾經,有潤肺化痰、養陰和胃、平肝解毒的作用。
● 玉竹藥性甘,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
● 麥冬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
● 此外,還有石斛、天冬、枸杞、百合、龜甲、鱉甲、桑椹、黑芝麻等藥物。
● 補陰葯各有其長,可根據陰虛的主要證候隨證配伍。補陰葯大多甘寒滋膩,凡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腹滿便溏者不宜用之。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