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為慢性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分泌性中耳炎多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亦可由頭頸部腫瘤放療后而產生,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局部感染和變態反應等可能為其主要病因。慢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遷延所致,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續 8周后未愈者即可稱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亦可緩慢起病 而無急性中耳炎病史。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現為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治療原則為病因治療,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清除中耳積液。有些患者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膽固醇肉芽腫和後天原發性中耳膽脂瘤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耳鼻咽喉科
●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不徹底或未及時治療病情遷延而成。部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也可以緩慢起病,無急性中耳炎的病史。常見的病因有:
● 上呼吸道感染。
● 頭頸部腫瘤放療后。
● 咽鼓管功能障礙:如兒童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長期的后鼻孔及鼻咽部填塞、咽鼓管黏膜的黏液纖毛傳輸系統功能障礙等,均可以導致咽鼓管功能障礙。
● 中耳局部感染。
● 變態(過敏)反應。
●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癥狀有:
● 聽力減退
● ● 聽力下降、自聽增強。
● 耳痛
● ● 可有隱隱耳痛,可為持續性,亦可為陣痛。
● 耳鳴
● ● 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噼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
● 耳悶
● ● 耳內閉塞或悶脹感,反覆按壓耳屏后可暫時減輕。
● 確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依靠耳鏡檢查、聽力檢查、CT檢查。
● 耳鏡檢查
● ● 可了解鼓膜的情況,觀察其有無鬆弛、充血、腫脹和穿孔等,有助於診斷。
● 聽力檢查
● ● 可以了解聽力受損的程度和性質,有助於診斷。
● CT檢查
● ● 可了解中耳腔有無異常,有助於診斷。
● 醫生診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依據病史、癥狀、耳鏡檢查、聽力檢查、CT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病史:常有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病史。
● 癥狀: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
● 耳鏡檢查:可見鼓膜活動受限和鼓室積液徵象。
● 聽力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聽閾測試結果示傳導性聾;聲導抗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典型曲線為平坦型(B型)。
● CT檢查:檢查可見中耳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影。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等癥狀,容易與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混淆,這些疾病有鼻咽部腫瘤、腦脊液耳漏、顳骨骨折、鼓室體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耳鏡檢查、聽力檢查、CT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 對於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依靠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治療原則為病因治療,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清除中耳積液。
● 咽鼓管吹張:可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
●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急性期可酌情使用1%麻黃鹼液等減充血劑滴鼻液滴鼻,要採用仰卧頭低位的滴鼻體位。
●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為急性期輔助治療。不建議用於兒童。
● 抗生素治療:考慮有細菌感染時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 治療方法有鼓膜置管術和咽鼓管球囊擴張術等。
● 鼓膜穿刺抽液: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複穿刺。
● 鼓膜切開術:液體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時應做鼓膜切開術。
● 鼓膜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者,中耳積液過於黏稠不易排出者,均可做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
●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也可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
● 其他:對於相關的鼻咽或鼻腔疾病也應積極治療,採取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鼻息肉切除術、扁桃體切除術等。
● 部分患者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膽固醇肉芽腫等。
● 咽鼓管功能不良,或上鼓室長期處於負壓狀態者,可逐漸出現鼓膜鬆弛部內陷袋,部分發生膽脂瘤。
●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 積極治療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以及相關的鼻咽或鼻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