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ī bō sān zhé,出自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宣和書譜·太上內景神經》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

意思是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賓語;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

釋義


波:指書法中的捺;折:指寫字時轉筆鋒。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出處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宣和書譜·太上內景神經》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

典故


林放《外行的癥結在哪裡》:“回顧這二十多年知識分子問題的一波三折,使我發生這樣的疑問。”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一波又起、挫折重重、好事多磨、跌宕起伏

反義詞

一帆風順、一帆順風、布帆無恙、一氣呵成

用法搭配


運用

一波三折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例句

高陽《胡雪岩全傳·蕭瑟洋場》:“這筆借款由於兩江總督沈葆禎的介入,一波三折,拖延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