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 英文名稱:Heat-clearing and Fire-purg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葯也。(《本草綱目》)
● 具有清泄里證火熱作用的藥物。
● 清熱瀉火藥多為甘寒或苦寒,入氣分,走臟腑,以治療氣分證和臟腑實熱證為主要作用,適用於溫熱病氣分實熱證,症見高熱、口渴、汗出、脈象洪大,甚或神昏譫語等。
● 根據藥物作用部位不同,又分別治療各臟腑之實熱證,如熱邪壅肺引起的咳嗽喘息,胃火上炎的頭痛、牙痛,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心火上炎導致的口舌生瘡等火熱證。
●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生用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煅用則有收濕生肌,斂瘡止血之功。
●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善於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透疹。
● 竹葉,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
● 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有清熱除煩、通利小便的作用。
● 梔子,苦,寒,歸心、肺、三焦經,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外用還可消腫止痛。
● 蛇膽,苦,寒,歸肺、肝、膽經,能清肺化痰、清熱解毒。
● ● 另有如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的作用。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4]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