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醫院

數字化醫院

徠數字化醫院是我國現代醫療發展的新趨勢,數字化醫院系統是醫院業務軟體、數字化醫療設備、網路平台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數字化醫院工程有助於醫院實現資源整合、流程優化,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內涵


數字化醫院簡單講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及網路技術,將病人的診療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最有效的收集、儲存、傳輸與整合,並納入整個社會醫療保健資料庫的醫院,使醫院的服務對象由“有病求醫”的患者擴展到整個社會。患者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通過網路接入,就可輕鬆查詢個人健康檔案、向醫生進行健康諮詢等;需要到醫院就醫時,可以在家中掛號或預約醫生。
狹義數字化醫院指利用計算機和數字通信網路等信息技術,實現語音、圖像、文字、數據、圖表等信息的數字化採集、存儲、閱讀、複製、處理、檢索和傳輸。即數字化和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HIS)、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PACS)和辦公自動化系統(OA)。其特徵: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網路化。
廣義數字化醫院是基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應用計算機、通訊、多媒體、網路等其他信息技術,突破傳統醫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實現疾病的預防、保健、診療、護理等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動化數字化運作。實現全面的數字化、即聯機業務處理系統(OLTP)、醫院信息系統(HIS)、臨床信息系統(CIS)、聯機分析處理系統(OLAP)網際網路系統(Intranet/Internet)、遠程醫學系統(Tele medicine)、智能樓宇管理系統。其特徵:全網路(多系統全面高性能網路化)、全方位(醫教研諸方面)、全關聯(醫院、社會、銀行、社區、家庭全面關聯)

建設條件


數字化醫院並不是像有些人講的離我們還很遙遠,其實數字化醫院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在美國、歐洲或亞洲的一些國家,數字化醫院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國內的數字化醫院也正在開展,如“軍字一號”工程的推廣應用。有專家預測今後的5~10年是數字化醫院的長足發展時期。

建設意義


數字化醫院一枝紅杏出牆,使傳統的醫療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如醫院所有的臨床作業全部實現了無紙化運行,病人的門診和住院病歷、檢查結果等各類信息都完整地保存在醫院資料庫中;醫生們扔掉了紙和筆,不管是開具處方,還是各類檢查檢驗、圖像採集、傳輸,一切都在電腦前進行,在網路中傳遞;護士們每天測量完病人的體溫、脈搏、血壓等,都錄入電腦,在電腦上自動形成曲線,並按時段圖形顯示,病人的生命體征一目了然。
隨著越來越多數字化醫院的開通,醫療環境將更加愜意。在未來幾年內,到所有大醫院看病也許就再不用帶病歷,醫生開藥也不用寫處方了。初次門診時可獲得一張含有用戶名和密碼的智能卡,在資料庫中建立起一份個人綜合健康檔案。再次求醫只需持這張卡,通過電腦查詢到自己需要的醫生,根據電腦的指示到相應診室看病;在醫院做完檢查后不需在醫院等待結果,通過網路就能得到診治醫生髮送的檢查結果,以及依據病情及個人經濟狀況擬定的治療方案。住院患者對治療方案、用藥情況及藥費、手術費、護理費等隨時可查。過去那種求醫幾乎要跑斷腿,進了醫院門任憑宰斬的煩惱再也不會有了。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行建設數字化醫院的探索,未來幾年我國將有70%-80%的醫院實現信息化管理,聯結成一個龐大的醫療信息網路,為醫生、護士、患者提供一個更為快捷有效的信息紐帶和相互交流的廣闊空間。
人類跨入21世紀,社會正在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信息化的應用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醫院的數字化建設正是適應時代潮流,促使醫療活動和服務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競爭態勢、市場結構、醫療行業結構、醫院結構、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隨之發生革命性的變革。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無止境,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也不存在終極目標。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是過程,數字化醫院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結果。醫院數字化實施是全方位的,每個醫院將根據自身需要抓重點、分層次、分階段的推進醫院數字化,提高信息技術的利用率。
如今,許多醫院將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做為醫院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是高瞻遠矚,認知數字經濟,把握數字機遇,跨越數字鴻溝,創建數字財富,數字化建設將伴隨著醫院現代化建設與時俱進。

系統組成


1.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醫院信息系統
2.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醫學圖象檔案管理和通信系統。
3.LIS(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檢驗信息系統
4.CIS(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臨床管理信息系統
5.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科信息系統
6.GMIS(Glob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區域醫療衛生服務
此外還有: CAE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CAD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CAT計算機輔助治療系統、CAS計算機輔助外科系統、RTIS放射治療系統等。

特徵表現


1徠、全社會信息網路化,醫院與上級主管部門相聯,醫院與醫院互聯,醫院與社區互聯,醫院與病人家庭互聯,醫院與醫院工作人員互聯,醫生與病人互聯,醫院與銀行、醫保等部門互聯。醫院內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實現網路化。
2、數字化將推動醫院集團化、區域化、並改變醫院原有的工作模式。建立區域性的影像中心(病理、CT、MRI等)實現醫學圖像網路傳輸。建立區域性的中心實驗室實現檢查結果網上傳輸,節約資源。信息中心社會化,醫院不再建立網路,伺服器中心,將採用租用電信運營商網路線路,建立區域性的數據中心、伺服器中心和數據倉庫。實現醫學文獻資料的共享,解決各醫院網路建設重複、利用率低、資源浪費的缺陷。區域性的各類醫學服務中心的建立,將使衛生資源獲得最大程度利用。
3、病人獲得最方便、快捷的服務,實現網上預約就診、網路安排床位、預知醫師及醫療過程。醫療保健和監護實現網路化。數字化將實現區域醫療服務病人—家庭醫生—社區服務中心—醫院間信息共享。
4、Internet和遠程醫療結合在醫院、醫生的日常事務中。
5、醫師將不屬於醫院職工、將屬於個上、醫療保險管理部門、人才交流中心,醫師通過網路與病人、醫院及醫療保險部門聯繫。

發展階段


數字化醫院發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醫院管理信息化、臨床管理信息化、局域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如今,世界數字化醫院雛形已經形成,社會醫療發達的歐美國家已開始嘗試通過遠程診斷疑難病症、進行高難度手術、護理病人,並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發展現狀


國外發展

馬來西亞Selayang醫院擁有960張床位,22個科室,政府將投資5億馬克建設無紙化環境,以無線衛生保健、遠程醫療和Ieternet解決方案為重點。將床邊監護整合到高水平電子病歷中,醫生在院外能遠程了解危重病人的信息,對移動病人實行不間斷監護。
美國印地安那心臟病專科醫院擁有88張床位,32個門診科室,4個手術室,6個心導管實驗室以及1個心臟急診室。投資1500萬美元在2002年底建成美國第一家數字化心臟病專科醫院,完全消除基於紙張和膠片的傳統病歷。信息的輸入和檢索均可在病人床邊進行,臨床醫生可在院內外利用電子病歷觀察病人信息。
美國伯明翰市計劃投資1?25億美元,裝備1000多台電腦,建設規模為290張床位的數字化醫院。將採用電子病歷的方式,利用無線網路技術實現病人數據的自動採集、處理、檢索。病人可以通過Internet與醫生聯繫直接進入病房住院,所有影像將全部數字化。醫院的每個病人將配備健康監護儀,發現問題及時通知醫生和護士,並告知病人的確切位置。

國內發展

我國醫院經過近幾年的信息化建設,以大連匯源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的匯源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新型信息系統已經建立了國內數字化醫院的基礎,在向數字化醫院的方向不斷努力。
我國數字化醫院的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多數醫院建成高速網路;建立了有相當數據處理能力的網路系統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了掛號、收費、藥劑、住院結算、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實驗室信息系統(LIS)、放射信息系統(RIS);建立了Internet網站,檢索醫學文獻;遠程會診及遠程教育開展應用建立了地區級的醫療保險網路系統。

未來發展

數字化醫院的建設是觸動管理理念,變革醫院流程、機構等生產關係的一場革命,它的實現將是醫院發展的重大突破。數字化醫院是醫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醫院只有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才能解放勞動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醫院通過數字化將加快醫療、管理、服務、體制等各方面的創新。醫院的數字化建設應緊緊圍繞醫療服務體制改革、醫院改革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三大主題,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全面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整體競爭能力為根本目的。
全面建設數字化醫院對於我國的大部分醫院來講仍存在不少困難,但數字化醫院是醫院現代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化醫院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基礎,數字化醫院的實現將打破醫院的圍牆,使醫院從醫療型向保健醫療型擴展,從點向面輻射,向社區延伸,從而為中國老百姓提供更加全面基礎的醫療保健服務,是體現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標誌之一。

健康社區


數字化健康社區的數字化健康管理,是以社區為核心、家庭為單位,以老人、婦女、兒童和慢性病人為重點服務對象;以健康為中心,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優生優育指導為服務內容,利用現代的網路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和一些醫療設備終端,將醫療服務、醫療延伸服務、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最大程度地體現這些服務的及時性、實時性、隨時性、交互性、多媒體化。居民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務和健康教育。
關鍵詞:數字化醫院,數字健康,醫療設備終端,遠程醫學

應用空間


數字健康在中國有廣泛應用空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紅穎在日前舉行的以“‘數字中國’發展戰略”為主題的第303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介紹說,數字健康計劃(e-Health)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左右,近十幾年來美國、歐盟等都相繼制定國家層面的數字健康推進計劃。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與應用拓展,如今已經開始融入公共服務的新階段,數字健康在中國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統計資料顯示,經歷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居民人均GDP平均接近2000美元,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公眾健康水平的同步增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雖然在2000年達到71.4歲,比1990年前提高了近3歲,但根據我國居民第四次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居民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高血壓、高血脂、肥胖超重等人群超過5億人次。
同時,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尚不適應群眾的健康需求,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不足,衛生髮展落後於經濟發展,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191個國家衛生部門的評價中,中國衛生進展總體得分排在132位。在衛生負擔公平性方面,中國被排在了第188位,屬於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
廣泛的應用空間。通過在醫療機構之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設醫療資源交互數據系統,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之間、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醫院和社區醫院資源共享,改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搭建公共健康監測和指揮平台,可實現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對大範圍人群健康狀態的評估與監控。通過建設公共健康教育資訊服務中心,可以利用網路與信息技術開展廣覆蓋的全民健康教育,這將有助於增進居民健康知識,選擇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