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盲實驗

雙盲實驗

雙盲實驗是科研人員在對研製的新葯進行測試時用的一種方法。在這種雙盲實驗中,作為實驗對象的病人和作為實驗參與者(或觀察者)的醫務人員都不知道(雙盲)誰被給予了新葯,誰被給予了“寬心丸”。這樣,醫務人員對病人服藥以及服“寬心丸”這兩種結果的觀察就會更加客觀,因而對新葯實際效果的解釋也就會更準確、更科學。這種“雙盲”的實驗設計能使研究人員進一步從其他一些變數中孤立出新葯的效果來。

Double-blindtrials


雙盲實驗是一種更加嚴格的實驗方法,通常使用與人文科學(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subjective bias)和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在大多數情況下,雙盲實驗要求達到非常高的科學嚴格程度。
在雙盲實驗中,實驗者和參與者都不知道哪些參與者屬於控制組(control group)哪些屬於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只有在所有數據被記錄完畢之後(在有些情況下是分析完畢之後),實驗者才能知道那些參與者是哪些組的。採用雙盲實驗是為了要減少偏見(prejudices)和無意識地暗示(unintentional physical cues)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對於被試者的隨機分配(Random assignment)到控制組或者實驗組的做法是雙盲實驗中至關重要的一部。確認哪些受試者屬於那些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並且在研究結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案例

單盲實驗與雙盲實驗在新葯的早期實驗中,研究者雖然可以按經典實驗設計的方式,採取用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比較的方法來控制和排除偏誤,即對實驗組給予新葯,而對控制組則不給予新葯。通過將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可以得出這種新葯的效果來。但是,即使採用這種控制和比較,仍然有產生偏誤的可能。因為它沒有控制住某種心理因素的影響。研究者發現,被給予新葯這種心理影響(寬慰效果)對病人的影響經常是非常積極的,它導致要評價新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難。病人病情好轉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葯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由於病人知道吃了新葯而感覺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神上樂觀和愉快的結果。因此,為了控制這種寬慰效果的影響,真正得出新葯的效果,研究者首先採用“單盲設計”,即採用給控制組吃“寬心丸” (一種無毒無害無任何作用的物質)的方法。這樣,兩組病人並不知道他們所吃的究竟是新葯,還是“寬心丸”,因而他們受到的心理影響或精神作用是一樣的。此時再將兩組病人的結果進行對比,就可以得出新葯的效果了。然而,不幸的是,即使研究者採用了“寬心丸”的辦法,還是可能會有偏誤產生。這就是上面所談到的研究者的期待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問題。在一般的實驗中,研究者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接受實驗刺激這方面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在新藥效果實驗中,實驗人員知道,實驗組所服用的是這種新葯,而控制組服用的是“寬心丸”。這種清楚往往會導致實驗人員在實驗中自覺不自覺地去“發現”或者“觀望”新葯具有某種“效果”,就像教師自覺不自覺地“看到”那些學生“特別聰明”一樣。在新藥效果實驗中,它會導致實驗人員自覺不自覺地“看到”實驗組的病人“病情好轉”。這些實驗結果啟示我們:當實驗者知道哪些對象是實驗組成員、哪些對象是控制組成員時,他們對研究結果和結論的期待也可能影響到實驗的進行、影響到行為的測量、影響到對結果的解釋。因此,必須排除這種期待的影響。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更嚴格的實驗設計中,往往會考慮採用雙盲實驗的方法。在上述例子中,為了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對實驗過程和結果解釋的影響,研究者又進一步設計了一種研究新藥效果的“雙盲實驗”。
實驗心理學中一個很好的控制額外變數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種。雙盲控制時讓實驗的操作者和實驗被試都不知道實驗的內容和目的,由於實驗者和研究參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試接受哪種實驗條件,從而避免了主、被試雙方因為主觀期望所引發的額外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