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熱病
黃熱病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病,是一種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毒主要侵犯內臟,如肝、腎和心臟。黃熱病可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城市型的傳染源為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發病4日內的患者傳染性最強);叢林型的主要傳染源為猴及其他靈長類動物。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無免疫力的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城市型以兒童發病為多見,叢林型患者多見於成年男性。兩種類型一次感染后均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人受黃熱病病毒感染后,5%~20%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其餘為隱性感染。臨床特徵為發熱、劇烈頭痛、黃疽、出血及蛋白尿等。本病無特效的藥物,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黃熱病重要的併發症有休克、腸出血、心力衰竭、多臟器功能減退及DIC、細菌性肺炎、化膿性腮腺炎等。黃熱病部分患者可存活,而且無後遺症。重症患者病死率因不同流行、不同種族、不同年齡而異,可達30%~50%。
● 感染科
● 本病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疫區居住或旅行被蚊蟲叮咬后,可能感染黃熱病毒而致病。
● 根據臨床表現可將患者分為極輕、輕、中、重型。
● 極輕型患者,僅有發熱、頭痛,並在4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恢復。
● 輕型患者出現發熱、頭痛,有時有牙齦出血或鼻出血、心動過緩、蛋白尿,多在3日內恢復。
● 中型患者可有出血、黃疸、噁心、嘔吐,有明顯的蛋白尿。病情3~4日後緩解,但若出現嚴重的出血現象,如嘔血、黑便,病程可持續1周或更長時間。
● 重型:出現嚴重的出血現象,如嘔血、黑便等腔道出血為重型表現,病程可持續1周或更長時間。
● 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明確感染情況。
● 病原學檢查:利用PCR技術對患者體液標本檢測病毒RNA,可用於早期診斷。
● 血清學檢查:檢測黃熱病病毒特異性IgM抗體。
● 醫生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及一些特殊癥狀(如發熱、黃疽、心率減慢、蛋白尿)及實驗室檢測進行診斷。
● 如來自疫區或近期(3~14天)去過疫區者,出現發熱、黃疸等癥狀。
● 三大常規和血生化檢查:白細胞增多、粒細胞減少,尿蛋白增多,便隱血試驗常呈陽性。 ALT和AST升高,有黃疽的病例血清總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平行升高,並可出現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 血清學檢查:可見病毒特異性IgM抗體。
● 病毒核酸的檢測:應用逆轉錄PCR或實時熒光RT-PCR技術檢測黃熱病病毒RNA。
● 黃熱病一般表現為發熱、劇烈頭痛、黃疽、出血等的癥狀,需與瘧疾、登革熱、腎綜合征出血熱、回歸熱、傷寒相鑒別,並需注意本病常可與瘧疾及登革熱同時合併發生。
● 本病無特效的藥物,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
● 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復,為了防止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即使輕型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逐漸增加活動量。
● 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
● 有頻繁嘔吐者,需禁食、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 高熱時,可予物理降溫,或予小劑量的解熱鎮痛劑。因阿司匹林可使出血加劇,應列為禁忌證。
● 嘔吐明顯時,可口服或肌內注射胃復安。
● 在有嚴重出血傾向時,可補充血小板、血漿和凝血因子,必要時可予輸血。
● 黃疸明顯時,可予護肝退黃疸的藥物。
● 如合併瘧疾或細菌感染,也應及時治療。
● 黃熱病重要的併發症有休克、腸出血、心力衰竭、多臟器功能減退及DIC、細菌性肺炎、化膿性腮腺炎等。
● 輕症患者一般恢復順利,不留後遺症。
● 重症患者病死率因不同流行、不同種族、不同年齡而異,可達30%~50%。
● 在南美洲的城市以防蚊、滅蚊為主。
● 在有暴發流行時,需預防接種、滅蚊防蚊同時進行。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