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性腹膜炎

膽汁性腹膜炎

膽汁性腹膜炎是由多種病因導致膽汁直接流入或外滲入腹膜腔內,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繼發性腹膜炎。腹腔內僅有膽汁樣液體而無腹膜炎體征者為單純膽汁性腹水。發病原因主要包括醫源性因素、膽道外傷、膽道腫瘤、急性壞疽性膽囊炎破裂穿孔等。癥狀可表現為輕度腹痛,也可出現為劇烈腹痛,同時伴有腹部包塊、腸梗阻、發熱,甚至感染性休克等全身炎症表現。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肝膽外科

病因


醫源性因素

● 肝臟活檢、經皮肝膽道造影術、經皮肝膽道引流術等經肝穿刺時損傷或刺傷了膽囊或膽管系統而致穿孔、穿透。
● 外科手術中可由於膽囊或膽管直接損傷,或由於手術后膽囊、膽管手術殘端結紮線的脫落、吻合口漏、膽囊床毛細膽管漏,或引流管移位損傷等引致膽汁性腹膜炎。

膽道外傷

● 外界暴力打擊致肝臟或膽道損傷,包括穿透性和鈍性損傷。

先天性因素

● 多見於兒童,如膽道發育異常。

膽囊穿孔

● 膽囊炎症:約10%急性膽囊炎病人將會進展為膽囊穿孔。膽囊穿孔可分為3型:
● ● Ⅰ型:遊離穿孔,佔30%。最常發生於膽囊底,由於局部缺乏保護性粘連而致膽汁流入腹膜腔內,形成膽汁性瀰漫性腹膜炎。
● ● Ⅱ型:局限性穿孔,佔50%。膽汁溢出至鄰近的臟器(如肝臟、胃、十二指腸、結腸或小腸)、大網膜包裹或粘連,而導致局限性膿腫。
● ● Ⅲ型:慢性穿孔,佔20%。其可以緩慢地進展為膽囊與周圍腸管之間形成的內瘺。
● 腫瘤因素:膽囊癌,胃或橫結腸癌侵犯膽囊壁。
● 穿透性消化性潰瘍等。

膽道穿孔

● 是成人膽汁性腹膜炎極罕見的病因。其發病因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 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膽道梗阻,而使膽管內壓力過度升高。
● 膽管內結石嵌頓致管壁部分壓迫性壞死。
● 膽道炎症反覆侵蝕膽管壁。
● 膽道系統憩室或囊腫出現穿孔破裂。
● 膽管管壁內血管發生血栓形成,而致膽管部分缺血壞死。
● 通過胰管和膽管共同通道開口處胰液反流,而致膽總管組織消化、侵襲。

癥狀


● 膽汁性腹膜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取決於外滲的膽汁是否被局限或擴散於腹腔內,是否被細菌污染等。癥狀變化較大。可表現為輕度腹痛,也可有劇烈腹痛、腹部包塊、發熱及休克等嚴重癥狀。可突然發病,也可緩慢起病。

檢查


● 體格檢查:無特徵性表現,可有腹部局限或瀰漫性壓痛、反跳痛,腹部叩及移動性濁音,肝濁音界存在或消失,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等。嚴重者出現休克徵象。
● 實驗室檢查:常可見白細胞升高,血清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水平亦可升高。腹腔穿刺液膽紅素水平升高。
● 超聲及CT:發現腹腔遊離或包裹性積液。
● 超聲引導下腹腔穿刺可抽出膽汁樣液體。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上腹部外傷、嚴重膽道炎症、肝臟及膽道穿刺術后、膽道疾病術后或拔除T管后,出現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體征,有時可觸及腹部包塊。
● 超聲及CT發現腹腔遊離或包裹性積液,除外其他腹部包塊可能。超聲引導下腹腔穿刺抽出膽汁樣液。
● 實驗室檢查常可見白細胞升高,血清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水平亦可升高。腹腔穿刺液膽紅素水平升高。

鑒別診斷


● 需要與其他原因如胃十二指腸穿孔、小腸穿孔、闌尾化膿穿孔、胰腺損傷等所致的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相鑒別。
● 出現腹痛、腹部包塊等,應及時就醫,不要自行判斷和用藥,醫生通過檢查,明確診斷。

治療


● 膽汁性腹膜炎的治療取決於膽漏的部位和速度,以及腹腔積液是否有繼發感染。

非手術治療

● 靜脈營養支持,補足熱量、液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以維持循環穩定。
● 麻痹性腸梗阻時需腸道插管減壓。
● 採用廣譜抗生素以預防和治療繼發性感染,尤其應選擇對腸道主要細菌有效,在膽汁中濃度高、毒性低的抗生素。

手術治療

● 膽汁性腹膜炎通常需及時手術治療,但手術的指征應個體化。若病人的臨床癥狀迅速惡化,則應立即手術治療。
● 外科手術主要是對損傷的膽管進行修補,并行腹腔灌洗、引流等。
● 若外滲的膽汁被包裹局限,可經皮膚穿刺引流。
● 膽囊切除后膽管漏若已包裹局限,則可採用內鏡下Oddi括約肌切開術或在Oddi括約肌上放置支架,促進膽汁引流,以降低膽管內壓力,使膽管漏癒合。

危害


● 治療不及時可能引發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預后


● 治療積極、及時則預后良好。

預防


● 積極治療相關膽道疾病。
● 減少醫源性膽道損傷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