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於家大院的結果 展開

於家大院

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西安市長安區三益村(鮑陂古村),是西周鮑伯的封地,這裡曾是鮑陂鎮,已有百年歷史,位於此處的於家大院是西安市長安地區一處保存完整的大型老民居。

結構


於家大院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上的三益村(鮑陂古村),是西周鮑伯的封地,這裡曾是鮑陂鎮,長安區大兆街道三益村的於家大院就位於鮑陂老公路旁。這座老院修建於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於家大院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四進深院落,院中磚雕木刻非常精緻,是長安地區目前發現的繼郭家大院之後的又一處保存完整的大型老民居。

景觀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就位於大鮑坡的老公路旁。這座老宅坐南向北,高大古樸的門樓佇立在周圍的新式民居中,格外引人注目。於家大院是典型的“瘦長形”西安古民居院落,面闊3間,院深4進,有門房、二門、廂房、廳房、正房、後院,庭院深深,至今保存完整。於家大院的門樓和門房由青磚砌就,位於正中的門道深深地凹進去,黑色的大門厚重滄桑,上面鑲有門釘,足有半米高的門檻即便是成人也要頗費力氣才能跨過。老院的主人,77歲的於福明老人說,這兩扇黑色的門板,是古槐做成的,大門兩邊的青石墩上雕有“卐”字圖案。大門兩側各有一間門房。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跨進大門,正對著的就是二門了。這座二門與普通民居方方正正的典型二門不同,看起來像一座牌坊,非常高大,門中有3孔拱形的門洞,中間的門洞稍大,門額上刻著“樹德務滋”4個字,兩邊的門額上則分別有“耕讀”、“傳家”的字樣。
穿過門洞,兩邊分別有2間廂房,對面則是廳房。廳房面闊3間,中間是過廳,兩邊是居室。檐檁上有雲紋木雕,古樸的木格門的腰板上,刻著鍾、鼎、爐、花瓶等浮雕。現在,中間的過廳被改造成了一間客廳,擺放著八仙桌和太師椅,牆上掛著主人喜愛的字畫,屋后的木質屏風前擺放著供桌,供奉著於福明父親和母親的遺像。屏風正中掛著中堂,上書“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千秋基業,廳屋永輝”,中堂兩邊有“金儲能振家念先人業賈耕田受盡百般辛苦;玉琢方成器教子孫讀書明理勉為一世好人”的楹聯一副。於福明說,過去,廳房是進行年節祭祀,辦紅白喜事的重要場所。於福明說:“過去,每年過年過節,爺爺和父親生意上的朋友都要來家裡拜賀,家中也擺起酒席,就在廳堂周圍,非常熱鬧。廳房門額上掛著牌匾,兩邊的柱子上掛著對聯,非常好看。過去,廳房屏風的中間敬著祖先,兩旁開門讓人通過,中間的門不打開,很有講究。”走過廳房的側門,便來到第3進院落,這裡是老宅的正房所在。兩邊有廂房,形式與第2進院相同,當中是正房,正房是二層的樓房,樓梯在屋外。正房檐檁的4扇木門上,分別雕刻著“踏雪尋梅”、“對柳題詩”、“卧聽荷語”、“蟾宮攀桂”4則傳說故事的圖案。於福明說:“過去,正房是家中族長、我的祖父母居住的地方,二樓過去可以住人,現在則堆放了雜物。”
從正房的後門穿過,就來到了後院,後院中有一口古井,現在已經乾涸,站在院中,可以看到正房后牆上還留有“文革”時“抓革命、促生產”的大幅標語。高扶民老先生告訴參觀者,在長安地區,於家大院是目前發現的繼郭家大院之後的又一處保存完整的大型老民居,至今已經居住過5代於家人,而且其後人現在還居住在此,其中的木雕、磚雕等都很有價值。

歷史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西安市長安區於家大院]
鮑陂於家大院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道三益村6組。三益村分為三個自然村,大鮑陂、小鮑陂、伍府井,1957年,3村合併為三益村。大鮑陂村位於三益村東,小鮑陂村和伍府井分別位於大鮑陂村的西南和西北角。至今,人們習慣上將3個村子仍沿用原名,行政上劃歸三益村,統一管理。於家大院就位於三益村的大鮑陂。鮑陂村地處長安少陵原北畔,是西周鮑伯的封地。少陵原也稱鴻固原、鳳棲原。雖然地處少陵原,鮑陂的地勢並不高,而是位於原上的一處低洼地中,村子四周高,中間低。這裡是少陵原上的一處湖泊,“鮑陂”的陂字意指水中的高地,過去,村中的先民就是依湖而居,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至今,村裡人挖宅基地時,還常常能挖出貝殼等水生物遺骸,村人對此已經屢見不鮮。
鮑陂村也常被寫成“鮑坡村”,草堂寺中的明萬曆年間鐵鐘上,將這裡寫作“鮑坡里”,《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中記載,“鮑坡村,坡亦作陂,俗稱鮑伯”。民國時,這裡是鮑陂鎮,店鋪雲集。鮑陂村過去繁華熱鬧,老雁引路和韋鳴路在此交會。
村中一些老人至今稱這裡為“皇湖”。相傳,鮑陂村得名於一條鮑魚精,當時大鮑魚精在湖中興風作浪,傷害百姓,於是皇帝派大將來降妖,駐紮在鮑陂鄰村、地勢較高的甘寨村,後來大將打死鮑魚精,此地便名為鮑陂。有關鮑陂名稱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說法。鮑陂是西周大夫鮑伯的封地。清雍正年間的《陝西通志》中記載了陝西境內的周朝封國,其中就有鮑陂國,其位置大致就在今鮑陂村。《西安通覽》中則說,西周時,武王封其弟於京畿東,就是鮑陂。過去,村中有一塊村碑,碑上記載這裡是“西周鮑伯封邑”。到了明代時,已分為大、小鮑陂。
於家本是鮑陂村的普通農戶,家中最早的老房與現在的於家大院一街之隔。清末時,於福明的祖父於克祿從學徒做起,逐漸將生意做大,在西安開辦了“天福德”和“金玉堂”兩個商號,並在陝南的商洛、安康、漢中等地開了多家分號。清末,於家的業務範圍不僅在陝西,在四川及武漢等地也有很多生意。善於經營的於克祿把自己的兒子也帶上了經商之路,於福明的父親於德洲就常年在陝南、四川一帶打理生意。於家誠信經營,口碑很好,迅速發家致富,同時,於家在鮑陂村買下了一些土地耕種,並開始著手修建於家大院,這座修建於清末民初的於家大院,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

保護


於福明老人是居住在於家大院的第3代人,他說:“於家大院修建於我祖父時,至今已有5代人在此居住過。我出生在這院房子,結婚也在這裡,對老房感情很深,但是現在房子也老了,下一輩的年輕人大多在外工作,也住不慣老房子,逐漸從老院里搬了出去,現在,就我自己住著,能看看房子,也比較自在。”在於福明的記憶里,於家大院比現在氣派很多。過去,於家大院東西兩邊還有兩個院子,是偏房和車馬房。家裡還有12頭騾子、4匹馬,都在車馬房拴著。當時於家大院四周都用圍牆圍著,上世紀五十年代,村裡拆了圍牆上地,而偏院則逐漸蓋成了新式民居,只有中間這院保存了下來。
於家大院過去的房子都是一磚到頂,2008年地震時,牆面被震出了裂縫,後來翻修時,在正房和一些廂房的牆外打上了糊砌,所以現在看起來,有些地方是土牆,其實磚牆都包在土坯裡面。“文革”前,房上的屋脊很漂亮,廂房和正房也是連在一起的。“文革”時,紅衛兵把房上的磚雕脊獸拆下來,從此老房開始漏雨,由於雨水浸透,磚木結構的房子便逐漸損毀。
如今,於福明最擔心的就是老房的保護,他說:“長安區文物部門到我這裡來過很多次,我也經常接待從西安等地來參觀的人。現在,很多人都很喜歡過去的老宅子,因為保留下來的很少。我現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把老宅保護起來,該修復的地方修復一下,讓這座老宅子能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