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壘

湖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文化街壘,是2006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張閎。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的文化批評隨筆選集。主要包括思想隨筆、文化時評、流行文化解碼等,入選文章有相當一部分發表在大眾媒體,已經在讀者中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文選內容涉及領域廣泛,既有快捷犀利的文化時評,又有精確專業的文藝分析,批判的鋒芒畢露,直指整個人文社科領域,並形成獨有的批判體系。文化熱烈、浪漫而又繁複多變,同時又將學術思想的嚴謹性與大眾媒體的靈活簡約的特徵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學和解構性的批判風格。
張藝謀的雅典“黑色8分鐘”短短8分鐘。相當於3000米的中長跑。但張藝謀這次在奧運會上的成績似乎確實不那麼盡如人意。醞釀了那麼長時間,事先預熱和鋪墊了那麼多,還進行了嚴格的保密,到頭來呈現給人們的卻仍舊是那些預料之中的貨色,難免給人一種裝神弄鬼的感覺。雖然只是短短8分鐘,確實破綻百出。
看來,沒有了“兵馬俑”的靈感,不依靠“人海戰術”,張導演就顯得捉襟見肘,無所適從。人們依舊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張氏行頭”:短得令人尷尬的旗袍,剛柔並不相濟的拳術,過分招搖的京劇武生……最後還有那些個——天哪,終於還是在劫難逃!——著名的令人暈倒的紅燈籠。紅燈籠的數量而且還見漲,以致糊塗的人不免疑心張家是賣燈籠的。網民很快就開始抨擊和嘲弄。剛剛狂扁過電影《十面埋伏》的觀眾們充分發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把張導演罵了個底朝天。
即使是傳統的主流媒體,除了在新聞報道中還做一些常規性的表揚之外,其他如時評版塊和欄目,也一反常態地也開始加入這場“反張大合唱”。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式上的8分鐘,成了張藝謀的“黑色8分鐘”。最令人感到羞愧難當的是最後那個小女孩的表現,這在不經意間將我們的民族心理的弱點給暴露無遺。一個看上去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唱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市井小調,心裡卻正擔驚受怕。
巧合的是,世博會的宣傳海報也是以一小孩子為主角。一位看上去天真可愛的小男孩,張開雙臂,似乎要擁抱懸在半空中的一枚狀如薄荷糖般的徽標。這個平面的海報,看不出小孩是否哆嗦過,但日後的電視採訪中,他確實被記者們嚇哭過。小孩子的表現恰成讖語。事實上獲得奧運會(或世博會)主辦權的我們,正像一個受寵若驚的小孩子:本意倒是想熱情歡迎,無奈心裡有點兒發怵。
所謂“大國心態”,無非是葉公好龍。動靜真的一搞大,就嚇一哆嗦。而刻意表現出來的低姿態,則無非是一種撒嬌心理。我無意加入聲勢浩大的“反張大合唱”。說實在的,我對張導演的工作一向關心得很不夠,這次觀看雅典表演也純屬偶然。但一場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表演,卻招致本土觀眾一片斥責聲,卻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張藝謀七拼八湊的“中國元素”,如同撒在一張大餅上的芝麻,瑣屑而又淺表,這一點民眾幾乎都洞若觀火。也很少有中國人將張藝謀的把戲當真。
真正嚴重的問題倒不在於張藝謀究竟是否已經垮掉,而在於所謂的民族本土的文化精神究竟能否被再現。張藝謀的垮掉並不足惜,需要質疑的是,倘若不是張藝謀,而是另一個人,那麼他將如何演繹中國元素?我們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所看到的,是張藝謀江郎才盡,還是所謂的“中國元素”本已支離破碎,難以渾然一體?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本土化的文化形態及其表達,尋找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和存在方式,然而,這種努力看來正越來越接近於縹緲。
我們看到,張藝謀們所演繹的這些可疑的文化元素,正在製造出一種虛構的“真相”,正在慢慢支配著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進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是否我們正在一點一滴地失去我們自己的文化?面對這樣一種疑雲重重的文化“真相”,我們需要一種真正深刻的領悟力和創造性的表現力。而拿這些來要求張藝謀,實在是勉為其難。
看來,張藝謀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精神方面的缺陷,很可能正是我們當下文化的根本性的缺陷。正如阿Q代表了中國的國民陛一樣,張藝謀則是當下病態文化的典型。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張藝謀這三板斧拿去糊弄人家西方人,那倒是綽綽有餘的。畢竟他們大多是第一次見到。
況且,種種開幕式閉幕式的節目,無非是在演戲而已。如果這些所謂的“中國元素”是真實的,那麼,我們事實上幾乎只在舞台上,在表演的意義上,才擁有了這些文化。他們跟我們的生活無關。
倒是電視台的現場解說員無意中一語泄露了天機,他在解說詞中稱:四年後,我們大家都是演員。這似乎意味著我們大家只不過是奧運會巨大舞台上的一個演員而已。我們只是在向世界表演想象中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生活”。曲終人散,奧林匹克乃至所謂的“中國元素”,都將離我們而去。

作品目錄


第一輯:塗鴉時代
崔健VS林志炫:兩代人的“花房姑娘”/003王菲:“酷時代”的塞壬/008刀郎:均質的“膨化”聲音/011
瑞奇·馬汀與臀部經濟的初級階段/014邁克爾·傑克遜:天籟之音與臭皮囊/017陳逸飛:一個文化“理髮師”的葬禮/020
“媚語大師”余秋雨/025王家衛與舊上海影像/027張藝謀的雅典“黑色8分鐘”/033
劉曉慶的厄運與“目光囚籠”/036民族主義“糞戰”中的“小燕子”/038以賊為師的《天下無賊》/041
“政治波普”的沒落/044《@41》:穿貞節褲的裸體藝術/047大話與文化游擊主義/049
第二輯:文化時評
巴比倫塔在坍塌/061鏡頭崇拜與媒體帝國的邊界/066突然哭泣的女孩/070
印度洋海嘯:穿透“媒體眼睛”去注視/074SARS危機中的政治倫理重建/077過洋節與文化秀/080
我的奧林匹克運動/083MSN:數碼時代的超級俱樂部/085十大文化偶像:當魯迅遇見王菲/088
“超級女聲”:從集體迷狂到過度開發/091芙蓉姐姐與“s形綜合症”/097老東北: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100
上海的情慾面具/103市民主義:馬桶在歌唱/110世界高度與城市建設中的“門牙主義”/117
“申博”海報與國際形象/121上海人家的“圖像烏托邦”/125
第三輯:文學現場
文化賭徒的“淘金時代”/133文壇成名術之身體寫作/l37每個時代都製造自己的“反叛者”/139
文學“選美”與娛樂化/142為“內分泌”一辨/145上海的“文學舌苔”,或空空蕩蕩/149
一場事先張揚的先鋒寫作/152“內”或“外”:獨立寫作與文學體制/154媒體“蜜蜂”與學院“聖甲蟲”/157
當下批評的兩大頑症/159文學批評:傲慢與偏見/163當下中國文學還值得獎勵嗎?/169
詩歌為何暗淡無光?/171權力陰影下的“分邊遊戲”/174數碼時代的詩歌風暴/181
抒情的荒年/184文學的力量與“介入性”——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192
第四輯:書界點射
按圖索驥,尋找時代的精神出口——序《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199“超人”飛越瘋人院——評尼採的《我妹妹和我》/203安伯托·埃柯的神奇玫瑰——評埃柯的《玫瑰的名字》/206
BOB0s:天堂里的蝙蝠——評《bobos: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的崛起》/209疫病的歷史回聲——評《人類抗疫全記錄》/212記憶文學:再美麗也還是謊言——評幾本所謂“記憶文學”作品/215
“旁觀者”清——評鐘鳴的《旁觀者》/217虛構是純粹的真實——評歐陽江河《站在虛構這邊》/221向日葵地里的現代傳奇——序西飈的長篇小說《向日葵》/225
致命的呼吸——讀《胡寬詩集》/229時間紡織機——評丁麗英的小說《時鐘里的女人》/237《年代詩叢》與詩選的“尺度”——評韓東主編的《年代詩叢》/239
中山狼的譫語——評《狼圖騰》及其他/242兩本暢銷書一場白日夢,249哈里·波特的魔法與文化強迫症/252
新語文:“語言文字”還是“語言文學”?/255閱讀的現實與幻想/261附一文化2003:無人喝彩/266
附二文化2004:天下有賊/269附三文化2005:誰主沉浮,274代跋:批評是一個及物動詞——文化批評家張閎訪談/282

作者簡介


張閎,文化批評家,文學博士,專欄作家,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主要著述有:《聲音的詩學》、《文化街壘》、《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