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調

指三百六十首歌詞

《三百六十調》在鄂東地區的大別山脈,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種被當地人稱之為三百六十調的山歌。三百六十調不是指三百六十種調子,是指三百六十首歌詞。

相傳古時有一位鄂東鄉村文人,非常喜愛鄂東山歌,他常年帶著一個小本本和一支筆走村串戶,將沿途聽到和採訪到的山歌歌詞一一記錄下來,當記錄到三百六十首的時候,就抄錄整理成一個小冊子,書名就叫《三百六十調》。

起源


這本小冊子被一代一代的人廣為傳抄,三百六十調也就成了鄂東山歌的代稱。
其實鄂東山歌的歌詞遠遠不止這三百六十首,山裡人說鄂東山歌是放牛伢喊出來的,這話不無道理。兩兩相對的山坡上,這邊的牧童一個唿哨打過去,那邊的牧童一個呵吙打過來,雙方就對起歌來。為了使對方聽得見,語音會延長,聲調會誇張,情緒會放大。這樣語調也就變成了音調。如果再稍加以美化就成為了山歌的調子。因為是喊出來的,就決定了鄂東山歌高亢、悠遠的風格。
牧童對歌的歌詞有三百六十調中的,也有即興現編的。內容有表現男女戀情的,也有插科打諢,互相笑罵的。山裡人都很喜歡聽牧童對歌,那響亮粗獷的歌聲在山間迴旋激蕩,使山裡人的生活充滿生機和樂趣。
牧童對歌中也有互相考問知識的內容。如一方唱:天上的梭羅樹什麼人所栽,地下的黃河什麼人所開,什麼人把守三關外,什麼人去修行一去不歸?另一方答唱:天上的梭羅樹王母娘所栽,地下的黃河金角老龍開,楊六郞把守三關外,韓湘子去修行一去不歸。古時候讀書的孩子不太多,他們可以依靠這些歌詞來獲取歷史知識。這就是民間文化藝術所具備的教育輔助功能。
鄂東山歌也包括田歌。農民們長期在田畈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了提神醒腦、解乏消愁,就產生了諸如“插秧鼓”和“薅秧歌”之類的田歌。後來又加進了鑼鼓,一群人在田裡幹活,幾個人在田岸上敲鑼打鼓,形成了一種有節奏的勞動場面。這種場面漸漸演變成農民祈求作物豐收的集體儀式。

語言特點


鄂東山歌的音調來自於鄂東語音,所以決定鄂東山歌音樂特色的是鄂東方言。古樸平實的鄂東方言使鄂東山歌調子充滿山風野趣,泥土芳香。
與我國北方充滿陽剛之氣的山歌和我國南方陰柔婉約的山歌不同的是,鄂東山歌是一種剛柔一體,陰陽交融的民間音樂“言之不足則歌之”。鄂東代代祖先們情之所至,引吭高歌,他們共同創造的山歌穿透時空,相傳至今。歌聲重現著鄂東祖先們的音容笑貌,凝聚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展示著當時的鄉風民俗。它曾經給先人們帶來無窮歡樂,也會給我們帶來無比驚喜。它是祖先給後輩兒孫們留下的一筆寶貴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我們應該珍惜它,傳承它,正如一首山歌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後人解憂愁,自從三皇和五帝,唱了幾多春和秋,切記莫把古人丟。

分類


鄂東山歌的調子有正板山歌、慢板山歌和快板山歌三種。
三百六十調中的歌詞大多用正板山歌的調子歌唱;慢板山歌一般用來演唱抒情的歌詞。快板山歌則用來表現明快熱烈的內容。浠水朱店一帶的快板山歌獨具特色。充滿著原生態的音樂美感。

句式


鄂東山歌的歌詞有四句式、五句式和魚咬尾三種。

四句式

如: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起鳳凰樓,鐵匠難打鐵獅子,石匠難打石繡球。這種句式多用慢板山歌的調子歌唱。也有用正板歌唱的。

五句式

如:清早起來事兒多,先刷灶兒后洗鍋,丈夫回來要吃飯,細伢醒了要搖窩,哪有功夫唱山歌。這是在山歌中出現的一種獨特的句式,它是在四句的後面又緊跟一句,打破了四平八穩的對偶句,形成一種非對稱性的節律美感。這與野外充滿動感的勞動生活息息相關。民間把這種句式稱作“趕五句”,一般用正板山歌的調子歌唱。

魚咬尾

如:六月太陽似油煎,外面曬個女姣蓮,情歌看見過不得意喲,帶著上七里,下八里,七八一十五里,帶到蓮花墩上,梭羅樹上,丫兒撇上,芝麻葉上,火龍崗上好乘涼,好似織女和牛郞。這種句式每句長短參差不齊,句與句之間迴環相接、一氣貫通。聽來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這種好似一串魚兒互相緊緊咬著尾巴的句式,民間稱之為“魚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