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黑穗病
絲黑穗病
絲黑穗病,又稱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稱灰穗、火穗等。是我國糜、黍生產上重要病害。
主要分佈在北方糜、黍產區。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難識別,抽穗后才現典型癥狀。病株抽穗遲,健株大部分進入乳熟期以後,病穗才抽出心葉。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綠色,整個穗子變成一團黑粉。孢子堆從苞葉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櫱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個病瘦,病癭外包一層由菌絲組織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稱厚垣孢子,最後殘留絲狀物。
Sphacelotheca destruens (Schl.)Stevens.e t A.G.Johns.稱程軸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孢子堆初在葉鞘里,后伸出,長3—5cm,孢子塊混有絲狀的寄主組織。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長徑6.5—10um,壁紅褐色,平滑或有細點。主要為害糜、黍。此外有報道,S.manchurica (Ito)Wang稱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該病病原。兩種病原菌所致癥狀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於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態。前者孢子堆呈長橢圓形、圓柱狀或角狀,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後者孢子堆長4cm,寬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時呈不規則形,具稜角,直徑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內夾雜有透明無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細胞。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種子上或遺落在土壤中傳播。種子萌發時厚垣孢子即萌發,產生先菌絲,先菌絲上產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絲侵入幼芽鞘,在組織內蔓延至穗部而發病。據試驗,濕土中播種較干土中發病重。甘肅農民經驗,將糜種貯藏於潮濕處較掛藏發病重。浸種后陰乾較曬乾的發病重。地溫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種者較地溫稍低或上午播種者發病重。
(1)甘肅會寧的保安紅糜子,內蒙的慢慢紅黍子,狼山462,米倉155等品種,均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間選大穗單收掛藏作為種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減少病源。
(4)種子處理 一般可採用清水洗種、溫湯浸種、開水炸種,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藥劑拌種可參照其它禾穀類黑穗病拌種方法,可有效控制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