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區

河北省唐山市轄區

古冶區,隸屬於河北省唐山市,地處環渤海的核心地帶,是唐山市七個城區之一。總面積24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317932人。下轄2鎮3鄉5街道,共122個行政村,78個社區,政府駐地京華街道永盛路與京山道交叉口路北。古冶依礦建區、因煤而興,商代屬孤竹國,1995年,唐山市東礦區改名為唐山市古冶區。

古冶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90毫米,平均氣溫11.2℃,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往西傾斜。全區共分北部丘陵區、中部洪溝沖積扇前平原、南部沖積平原和塌陷低洼地4種地貌類型。

古冶區依託境內豐富的礦產資源,使鋼鐵、精細化工、裝備製造、水泥、電力等產業創造巨大效益,在唐山乃至河北佔有重要地。京山鐵路、205國道、遷曹鐵路貫穿全境。

2018年,古冶區地區生產總值23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3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17元。

歷史沿革


古冶區,商代屬孤竹國,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西周屬幽州右北平郡,三國時屬曹魏遼西郡海陽縣,晉、南北朝時仍為海陽縣屬地,北齊時併入肥如縣。隋朝屬右北平郡盧龍縣,唐時屬河北道平州,宋時為契丹轄地。契丹置灤州后,一直屬灤州。遼代時大部為灤州石城縣所轄。遼保大三年(1123年)灤州歸屬北宋,北宋改石城為臨關(又稱臨閭)。半年後,金破平州(今盧龍、灤州屬之),歸金管轄。金至寧元年(1213年)灤州屬蒙古。四年後(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蒙古任命鮮卑仲吉為灤州節度使(卑家店人)。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將石城併入義豐,全境又屬義豐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義豐併入灤州。明永樂二年(1404年),灤州土著戶編社,外來戶編屯,下設65個社、屯,全境村莊大多數孩古社、廣益屯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廢社、屯,建警區,全州劃為10個區,全境多屬第十區,少數在第一、二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無變化。
古冶區的形成,始於19世紀80年代林西礦建礦之時,儲量豐富的優質煤炭和林西礦、趙各庄礦、唐家莊礦的建立是礦區形成的決定因素。“洋務運動”中,以清朝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為了加強國防力量,開始興辦工業,開發煤、鐵礦。清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奏准朝廷,派候補道員唐廷樞“勘察開平煤鐵情形”,次年成立了開平礦務局。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籌建林西礦;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凱籌辦的灤州礦務局於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趙各庄礦;其後,開平礦務局、灤州礦務局合併,稱開灤礦務局。合併后,民國7年(1918年)籌建唐家莊礦,民國13年(1924年)建成。3礦建立后,這一帶民稱“東三礦”。
林西礦建成后,礦址所在的林東、林西得以迅速發展形成林西生活小區;趙各庄礦的建成使趙各庄、顧家莊、樓子庄3個村形成趙各庄生活小區;唐家莊礦建成后,原名唐莊子的小村也發展成了煤礦生活區。儘管3礦建成時間不同,3片生活區形成有先有后,但由於都是為礦區服務,所以生活區基本構成均極相似:隨著廠礦的建立,出現大批產業工人,人口激增;富麗豪華、環境優美的“員司房”與低矮、陰暗、潮濕的“鍋伙”並存,是外國資本家以及為其服務的高級員司與礦工的生存條件鮮明對比;街衢定型,城區面貌逐漸顯現。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東三礦城區的基本輪廓和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如商業、服務業、修理業)已初具規模。
其實,在“東三礦”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生活區,它就是古冶。在建礦前,除古冶以外,這裡僅有分散座落的幾十個村莊。古冶發祥最早,商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朝晚期已是鄉間集鎮。光緒十五年(1889年)建古冶火車站,從而交通和工商業迅速發展。因其地處林西礦、趙各庄礦、唐家莊礦之間,3礦建立后,為了煤炭外運,各礦都築鐵路與古冶相接,古冶成為物資集散中心和為煤礦生活服務的商業中心。這樣,形成了以古冶為商業、交通中心,通過煤礦鐵路和公路與林西生活區、趙各庄生活區、唐家莊生活區相連接的整體布局,4個獨立的為煤礦服務的生活區,合起來形成城區結構。
古冶區於民國37年(1948年)12月12日解放,旋即歸唐山市管轄。其中林西、古冶為唐山市第七區,趙各庄為第八區,唐家莊為第九區。后因第七區過大,於1949年6月將古冶劃出,成立第十區(林西第七區的名稱不變)。4個區分別建立區公所,屬唐山市市政辦事處領導。1950年6月,4個區合併,稱唐山市第七區,成立區公所。同年12月,第七區公所撤消,建第七區人民政府,歸唐山市人民政府領導。至此,區境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整體的行政建置。1955年,唐山市第七區改名為唐山市東礦區。1995年,唐山市東礦區改名為唐山市古冶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古冶區
古冶區
古冶區位於北緯39°42′55.52″東經118°26′58.41″之間,古冶區位於市區東部,與開平區、豐潤區、灤縣等地相鄰,是唐山市七區之一,距天津新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不足百公里,距津唐高速公路唐山東入口僅3千米,205國道貫穿全境。

地質

古冶區地處燕山沉降帶東南部,山麓沖積平原中部,冀東灤河洪沖積扇上。次級構造為開平向斜盆地,向斜軸自西向東橫貫全區。地表為第四紀覆蓋物,由北向南逐漸加厚。

地形地貌

古冶區地處燕山沉降帶東南部,冀東灤河(近期沙陡河)洪衝擊扇上。從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以矽質石灰岩為主)、寒武系(以灰岩、泥岩為主)、奧陶系(灰岩)、石炭系、二迭系(煤和礬土層)。地表為第四紀復蓋物,由北向南逐漸加厚。古冶區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北部以低山為主,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中部是幾條東西走向的山丘,海拔約70米;南部以沖積平原為主,海拔約40米;全區共分北部丘陵區、中部洪溝沖積扇山前平原,南部沖積平原和塌陷低洼地四種地貌類型。
由於從地下採掘了大量的煤炭和矸石,使得局部地層變空,受上部岩層重力的影響,地表相應部分自然沉降,形成該地區特有的人工地貌──塌陷低洼地。地下水一部分是第四紀深層、淺層水,一部分是奧陶系石灰岩溶岩裂隙水。第四紀復蓋物厚度為30~200米,連通性好,儲水量很大,-800米以上地下水非常豐富。奧陶系溶岩、裂隙水物理性質好,屬低礦化、微硬度水。

水利條件

古冶區主要河流有石榴河、沙河。石榴河河水主要為附近煤礦的礦井水和城市污水,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沙河屬季節性河流,河水主要靠降水補給,冬春兩季河水很少,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

土壤

古冶區土壤為褐土、潮土和水稻土三大類,褐土在古冶區共分3個亞類,8個土屬,是古冶區分佈最廣的一大類土壤。草甸褐土的分佈:在王輦庄鄉、大庄坨鄉、卑家店鄉,分佈以沙壤質草甸土和中壤質草甸土為主,大約4920平方米,占古冶區農用土地的63%。沙壤質草甸土質地偏粗,通透性好,但熱容量小,溫度變化較大,土壤含水量少,容易乾旱;中壤質土具有優良特性,土質好,肥力高,適種性廣。
古冶區范各庄鄉及卑家店鄉東部主要分佈著沙質草甸褐土,面積有253平方米,占農用土地的3.2%。石灰性褐土的分佈:在卑家店鄉北部還分佈著一小部分輕壤質石灰性褐土,面積為200平方米,占農用土地的2.55%,特點是表土輕壤質,有機質含量1.77%,全氮0.089%,鹼解氮0.0076%,速效磷0.0006%,速效鉀0.0114%。淋溶褐土的分佈:在丘陵下部,成土母質多為坡積物和古紅色風化殼,土體鈣質已被淋溶,碳酸鈣含量在1%左右,pH值在7~7.5之間。在習家套鄉、卑家店鄉、王輦庄鄉、大庄坨鄉分佈著輕壤質淋溶褐土,面積為1533平方米,占農用土地的20%。它的特徵是表層為輕壤質,一般為中、厚層,個別土種表層含有小於10%的礫石。
潮土是隱域性土壤,在古冶區分佈不多,具有水成作用的特點。在夏季地下水位太高時,在地下水的直接作用下沙河南部發育成潮土。在范各庄鄉的沙河兩岸對稱性分佈著潮土,近河床為沙質潮土,遠河道為沙壤質潮土。古冶區主要是沙質潮土,分佈在大庄坨鄉、范各庄鄉境內,面積為433平方米左右,占農用土地面積的5.5%,水稻土主要分佈在范各庄鄉。
古冶區土壤質地由北到南為粘性土-壤土-沙土,粘性土主要分佈在王輦庄鄉,面積800平方米,這類土質地偏粘,耕性差、保水保肥力強,養分高,通透性差,不耐澇,發老苗不發小苗,適於種植小麥,蔬菜。壤土主要分佈在京山線兩側,為習家套鄉、大庄坨鄉和卑家店鄉中部,面積為3000平方米。是沙粘適中的理想質地,兼有沙土和粘土的優點,通透性、持水性較好,保水保肥力較強,宜耕期長,耕作方便,適於作物範圍廣。沙土主要分佈在范各庄鄉和卑家店鄉的東南部,面積2533平方米,這類土沙多土少,土質疏鬆,通透性強,保水保肥力低,容易耕作,發小苗不發老苗,後期易脫肥,適於種植薯類、花生、穀類,也可種植果樹。

氣候特徵

古冶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降水集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1.2℃,年平均降雨量648.1mm,集中於7—8月,年平均風速2.1m/s,盛行w風,年頻率1l%、年靜風頻率6%。本區的風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西伯利亞附近廣大地區經常為較強的冷氣團控制,致使本區盛吹西北風;夏季,受海洋暖濕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春秋兩季是冬季風和夏季風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煤炭資源
煤炭是古冶區境內主要地下資源,儲量大,煤質好。主要為開灤礦務局開採。開灤礦區主要有開平主向斜(含荊各庄貧地)、車軸山向斜、林南倉盆地3個含煤構造之內,煤系地層為石炭二疊系,距今約2億~3億年。煤系地層主要有砂岩、粘土層、薄層石灰岩等組成。含可采層5~6層,平均總厚離約15米左右,含煤係數5.43%~10.22%。境內開灤煤田面積為151.928平方千米(合227891.75畝),煤層地質儲量119699.3萬噸。
煤矸石資源
煤矸石為採煤副產品。古冶區中煤礦隨著採煤常年向地面堆放。因推放過高,當地人稱“矸子山”。現堆放的大型矸子山系已自燃過的紅矸石,儲量數百萬噸左右。主要含鋁24%,硅46.5%,鈣22%,除少量用於建築磚、水泥原料外,尚未全部開發利用。此外,還有一些小矸子,儲量也較豐富,因尚未自燃,可作低質煤料。
耐火粘土
古冶區耐火粘土儲量十分豐富,礦石品種繁多。耐火粘土貯存在開平間向斜盆地的石灰系、二疊系地層中,屬沉積型礦床,有A層(硬質礬土)、AD層、G層(鐵礬土)3層礦體。
石英砂岩
粗粒石英砂岩,俗稱大黑砂,質地純、層位曬太陽,出露在震旦繫上統井兒峪、霧迷山組地層中,是燒制玻璃的主要原料。與之共生的白雲岩是燒制玻璃的主要配料,儲量大,具有開採價值。
水泥灰石
長山、域山、萬山、巍峰山都分佈著制水泥用的灰石,以奧陶系中、下統為主,這種水泥灰石含氧化鈣40%~50%、氧化鎂0.73%~1.32%、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10%~30%,儲量豐富。
礦井水
境內煤礦,長年向地面排放著井下巷道及采面的積水。這些礦水提升地面后沿著縱橫交錯的小溝外泄,流入沙河、石榴河,大部用於灌溉。區內蔬菜生產用水的70%來源於礦井排放水,緩解了部分地區地上水不足的問題。

土地資源

古冶區耕地面積7831.7平方米,其中水田392.8平方米。水澆地4398.6平方米,果園89.39平方米。全區林地面積238.57平方米,其中林地219.7平方米。疏林地8.84平方米,灌木4.1平方米,宜林地4.98平方米。全區塌陷低洼地2621平方米,其中塌陷坑1107平方米,波及地1514平方米。這些塌陷坑均在平原地區,故而其周圍形成大量自然向心坡地。
古冶區現有農用土地面積為7831.7平方米,佔全區總面積的33%。由於古冶區是礦區,多年開採造成很多塌陷地,現有採煤塌陷地1107平方米。
古冶區一級土地有1200平方米,分佈在京山線兩側和城鎮附近;二級土地有2000平方米,分佈在古冶區的中部地帶,三級地有2666.7平方米。四級土地有2200平方米,分佈在范各庄鄉安各庄村的沙河兩岸。三、四級地在古冶區佔有很大一部分。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古冶區轄5個街道、3個鄉、2個鎮:林西街道、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趙各庄街道、京華街道、范各庄鎮、卑家店鎮、王輦庄鄉、習家套鄉、大庄坨鄉,區政府駐京華街道永盛路與京山道交叉口路北。
截至2020年,古冶區下轄5個街道、3個鄉、2個鎮,區政府駐京華街道永盛路與京山道交叉口路北。
轄區詳情
林西街道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趙各庄街道京華街道
范各庄鎮卑家店鎮王輦庄鄉習家套鄉大庄坨鄉

人口民族


古冶區,總人口36萬(2006年統計),2011年,古冶區人口出生率5.59‰,政策生育率98.14%,性別比104,已連續12年實現人口負增長。
截至2019年,古冶區總人口33.9萬,其中城鎮人口26.7萬、農業人口7.2萬,城鎮常住人口35.3萬。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藏族、壯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維吾爾族、侗族、達斡爾族、錫伯族、俄羅斯族、佤族、畲族等18個民族,漢族人口占古冶區總人口的98.4%。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常住人口為317932人,占唐山市常住人口的4.12%。

政治


區長:陳延傑
區委書記:朱文軍

經濟


綜述

2017年,古冶區地區生產總值214.9億元,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205.6億元,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3億元,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9.4億元,增長6.5%,工業利潤22.9億元,增長47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億元,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13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15795元,增長7.7%,三次產業佔比達到6.5:62.5:31。
2018年,古冶區地區生產總值230億元,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140.7億元,增長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39億元,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90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7元,增長9%。經濟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45億元,稅收完成26.3億元,同比增長均在20%以上,稅收佔比、固定資產投資佔比在唐山市開發區(唐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唐山市蘆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漢沽管理區)位列前三。

第一產業

2017年,古冶區農林牧漁總產值為130143萬元,農業總產值61627萬元,其中穀類及其他增加值7611萬元,蔬菜園藝作物增加值71461萬元,水果及食用堅果增加值71461萬元;林業3321萬元,牧業52411萬元;漁業總產值8166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618萬元。
2017年,古冶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按可比價格計算為總產值103.0%,農業為95.8%,林業125.0%,牧業108.7%,漁業113.2%,農林牧漁服務業116.0%。
2017年,古冶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301公頃,播種面積4155公頃,產量22789公頃。造林面積5682公頃,人工造林面積516公頃,森林撫育面積5023公頃。水產品總產量6369噸,淡水養殖6369噸,魚類6344噸,養殖面積561公頃。

第二產業

2017年,古冶區對接產業項目145個,簽約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6個。化解焦化產能120萬噸,實施技改項目38項,完成投資118億元。新增特鋼產品52個,精品鋼產量佔比提高4個百分點。
2018年,古冶區主動“去”,壓減焦化產能60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1萬噸。古冶區新增企業535家、個體工商戶2697戶,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29家企業提供轉貸資金3.36億元。

第三產業

2018年,古冶區新增市場主體5893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7家。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2%,新興產業項目佔比達到37.4%。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1.5億元,增長58%。

文化


民俗風情

春節: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村,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相傳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善惡。過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謠,人們用糖瓜祭灶神,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講人間的壞話。還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騎之馬。灶上對聯大都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一種迷信。在生產力和科學都不發達的年代,灶王便成了農民崇拜的對象。建國后,祭灶的習俗已經逐漸斷絕。人們在這天都要“掃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掃房),這個習俗由來已久。這天早飯後,人們把屋裡屋外、房前房后徹底清掃一遍,傢具、衣服洗滌一新,乾乾淨淨的迎接春節。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民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也有說“二十四,寫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年畫(指年畫、窗花、對聯等);二十九,糊香斗(燒香時用的香斗);三十兒,流油兒(指煉油、燒肉、炒肉);初一,初二磕頭兒(指小輩的給長輩的拜年)”。這些天,人們都忙忙碌碌,準備過年。臘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門口貼上大紅醒目的春聯,以此來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表達自己的心理願望。臘月的最後一天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少歡聚一堂,共進豐盛的晚餐。舊時,在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慣,全家坐在一起,歡歡笑笑,享受天倫之樂。在這新舊年交替之際,辭舊迎新,守歲至半夜,人們還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餃子。取其“更歲交子”(新舊年交替自子時起)之意。這大概是餃子的來歷吧。
陰曆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后,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近些年來,鞭炮、煙花工藝更臻精妙,創製了很多新品種,更給春節增添了歡樂氣氛。初一早晨吃完餃子后,小輩要給長輩拜年,行作揖磕頭禮。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說“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利話。鄉鄰如有不和睦者,也藉此機會消除隔閡。正月初五稱為“破五”,人們都在“破五”前後互相宴請,表示親密無間,友好相處,以此來增進友誼。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它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節也叫“燈節”,本縣在正月十五前後,許多鄉村都舉辦花會,有旱船、中幡、高蹺、秧歌、武會等等。他們都串村演出,演出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常。到了80年代,在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元宵節更為隆重。這一天,縣城裡道道花會,接踵而至。到了晚上,還要舉辦放煙火、燈謎晚會、跑花燈等活動,煙花五彩繽紛,花燈別緻新穎。縣城的男女老幼、鄉下的青年人等,都擁到街道兩旁飽享眼福。觀看者多達數萬人。
元宵節吃元宵,因元宵形圓音圓,表示“團圓之意”,象徵吃了元宵就一家團圓和睦。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來甜糯軟滑,味美可口。
龍頭節: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名曰“龍頭節”。人們傳說,龍王在這天要去天宮領令,準備為民行雨。人們為使一年風調雨順,做“龍皮”(煎餅)、“龍蛋”(粘餑餑)、“龍鬚”(麵條)來供奉它。至今每到“二月二”,人們總是習慣食用煎餅,粘餑餑和麵條等。
清明節: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主要風俗是:禁火寒食,祭祀祖先。相傳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悼念亡臣介之推而沿襲下來的一種祭禮形式。近代,在清明節這天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沒有了,但利用清明節悼亡祭祖的習俗卻一直沿襲下來。人們懷念已故的親人,在墳前燒香上供,在墳頭上壓紙錢,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建國后,上墳燒紙的習慣逐漸減少。但學生和教師們每年都要去祭掃烈士墓,緬懷先輩的功績,從而受到革命傳統教育,漸已形成了一種新的習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即“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排列而來,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五”這天人們習慣在門上插艾蒿,包粽子,兒童帶五色線。端午早晨,門上插艾蒿,傳說是唐朝百姓在黃巢起義時為避災難而沿襲下來的。其實,端午插艾,是講衛生的習俗。因為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習慣。包粽子,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本縣的粽子,多用黃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棗、豇豆等原料,用葦葉包成菱形。煮熟后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後,兒童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五色線,說這樣可以除病祛災,長命百歲。據說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線,人們就把它當護身符了。這個習俗帶有迷信色彩,建國后逐漸廢除了。另外,還有兒童們有胸前戴荷包、剪紙葫蘆貼在門上的習俗,據說它們可以收服瘟災。在本年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過節,稱為“躲端午”。這些習俗也已逐漸廢除了。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稱為“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見一次,普天下的喜鵲都飛到銀河兩岸,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過鵲橋相會。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婦女們都在這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見面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們稱七月七為“乞巧節”。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打一盆水放在黃瓜架下,傳說能在水中看到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影子。中午,她們往水盆中扔花針,如果花針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如果花針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國后,這些習俗已不存在。
麻姑節:農曆七月十五為“麻姑節",俗稱“鬼節"。相傳,麻姑無兄弟姐妹,她為了侍奉二老雙親,一直未出嫁。到父母雙亡時,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無依無靠,孤苦伶丁,便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投河而死。鄉親們念麻姑是個烈女,又是個孝女,便把蠟燭插在瓢上,點燃後放在河裡,叫“撒河燈”,為麻姑照亮。同時還為麻姑擺上供品,燒紙錢,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麻姑的懷念,對後輩子女也是個教育。此習俗建國后已經絕跡。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中秋節親朋之間互相饋贈月餅。這時的五穀雜糧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中午要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晚上要賞月,並吃些西瓜、月餅等圓形的食品,邊吃邊講關於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仙兔搗葯等。外出辦事或遠離家鄉的人,也要趕回家中團聚。新出嫁的閨女和未結婚的兒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來吃“餐遺”。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此時已進入冬季,天氣逐漸寒冷,人們都要換上棉衣,於是想到已故的親人也該換寒衣了。舊時人們有在墳前燒五色紙(剪成衣服狀)的習俗,叫作“送寒衣”,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悼念。此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今已不多見。
臘八日: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臘八"是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後來傳為民間習俗。又一說,此時一年的收穫已經完畢,應祭萬物之神以表農家的心意。從古至今,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頓“臘八粥”。一般用粳米、小米、高粱、黃米、爬豆(豇豆)、大棗、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后香甜可口。人們習慣在這天腌“臘八蒜”。將剝好的蒜用醋浸泡,密封起來,20天後,蒜變成綠色,味道極美,是吃水餃的好佐料。舊時,出嫁不久的閨女在媽家“躲冬”,到這天吃過“臘八粥”就得回婆家準備過年了。

交通


鐵路

京山鐵路、遷曹鐵路貫穿古冶區全境。

公路

205國道貫穿全境,距北京-哈爾濱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唐曹高速入口不足10分鐘車程,規劃建設的唐秦、遷曹高速公路將在古冶區預留出入口。

社會


教育事業

2017年,古冶區“三名工程”開始破題,中高考再創佳績。
2018年,古冶區投資1650萬元實施校舍修繕及數字化建設,公開招聘教師199名。

醫療衛生

2017年,古冶區推進區醫院與市重點醫院、北京知名醫院合作辦醫,王輦庄衛生院被國家衛計委評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

文體事業

2017年,古冶區舉辦群眾文化藝術節、迷你馬拉松等文體活動310場次。
2018年,古冶區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253場次。

社會保障

2017年,古冶區新增城鎮就業655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400人。發放低保金3028萬元,失業保險金376萬元,派住保障性住房707套,發放不動產證8350個,慈善救助1500餘人,愛心超市發放救助物品6740件。5個精準扶貧村對口幫扶工作紮實有效。
2018年,古冶區啟動3家社會養老院建設,發放低保金2827萬元、醫療救助金567萬元,惠及73595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006人,扶持創業600人。2戶5人實現穩定脫貧,新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35人。

科學技術

2017年,古冶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96家,為2014到2017年總和;培育小巨人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規上企業研發中心4家。
2018年,古冶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63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完成科技成果轉化4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38.4%。

旅遊


北寺公園

北寺公園,原址為一座寺院,因在古冶鎮北,故稱“北寺”,建於明永樂年間。解放后被改建成公園,唐山大地震后重建。
2007年,古冶區委託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設計院對公園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投資2400萬元,改建園內景觀景點。改建后佔地200餘畝,由親水平台、愛蓮亭、景觀長廊等11個景區構成,2008年6月1日重新開放。

屈原紀念館

屈原紀念館隸屬於中國屈原學會,是長江以北唯一一座民間出資興建的屈原紀念館。該館坐落於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寺公園內,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由屈學民籌資3000餘萬元人民幣興建。館內主要由一主兩配三個展館,碑廊二列,花圃一園等景觀構成,建築設計蘊含荊楚文化風格元素,建築色彩鮮艷明快,自由活潑,富有特色,既表現了建築的淡雅氣質,又烘托出良好的屈原文化氛圍。

趙各庄礦史展覽館

趙各庄礦史展覽館,1991年2月開灤礦務局建造。展覽館於1991年3月奠基,其中展覽館由原8號洋房子改建,同年7月1日竣工。1800平方米的廣場上矗立著全高4.15米的民族英雄節振國全身像,在塑像後面兩側為四塊浮雕碑,以節振國參加大罷工、刀劈鬼子兵、光榮入黨、與人民魚水情深為內容反映了節振國烈士光輝的一生。
塑像正面烈士名字和紀念館名由冀東革命前輩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運昌同志題寫。展館展出面積700多平方米,詳細介紹了開灤趙各庄礦的建礦和革命歷史以及各個時期的英雄人物。1995年,被唐山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代表人物


李蒸(1895—1975),字雲亭,自30年代起先後出任北平師範大學和西北師範學院院長十餘年。1949年後為全國政協委員會兼文教組副組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團結委員等職。
節振國(1910—1940),冀東抗日英雄,原籍山東省武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曾生活、成長、戰鬥於古冶區趙各庄。1939年秋,節振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1日,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率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於灤縣尤各庄,時年30歲。
張廣厚(1937—1987),數學家,出生於古冶區林西,中學畢業於唐山市開灤二中,從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繼續深造,並留所工作後於1979年任該所研究院。在單複變函數理論、整函數和亞函數理論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
姜玉陽(1982.6.22—),歌手,古冶區人。歌曲《丟了幸福的豬》原唱。

獲得榮譽


2013年4月7日,古冶區獲批為全國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地區。
2015年1月6日,唐山市古冶區金山公園建設工程項目獲“2013-2014年河北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2016年10月,古冶區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榮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
2016年12月,古冶區被評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2017年7月,唐山市古冶區王輦庄鄉中心衛生院被國家衛計委評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
2017年12月13日,古冶區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城區。
2019年1月3日,古冶區被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評選為第二批河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
2020年12月,入選複查確認保留稱號的河北省文明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