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腔
運用在激光器中的光學反饋結構
共振腔(resonant cavity),通常可稱為共振腔或光學腔。是運用在激光器中的光學反饋結構,它是為輻射能在整個增益介質中重複運轉,並為建立共振、相干光場,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光學結構。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光學腔可由兩塊鏡面所組成,其結構類似於Fabry.Perot干涉儀。
共振腔
這種類似於Fabry.Perot干涉儀的共振腔,最早是由Cavendish實驗室的Tessler所提出。這是一種將100 nm厚的高分子薄膜,放置於兩個鏡面間的裝置,其中的一個鏡面可全部反射,而另一個則為可部分輸出的反射鏡。由這種方式所構成的類似於三明治結構的器件,其光泵吸收和增益二者都可達到較高的程度。但由於腔體很薄,因而所得激光功率不高。
Fabry—Perot型的共振腔是線性光學腔中最簡單的一種。其中的兩個鏡面間距,可支持一個駐波光場。第二種簡單光學腔的構型是所謂光學的環狀共振器。在這種體系中,光可在三個或更多個鏡面所組成的環狀體系內,作行波般的封閉流動。對於這種基本的光學腔體,可有多種不同的布置方式。但所有這些布置,最終都將在振蕩激光器的兩個基本性質上表現出來,第一為器件所定義的允許共振頻率(它被強制地處於增益介質的發射光譜範圍之內),以及由此確定的激光波長;第二則為器件所確定的從共振腔輸出激光光束的空間特徵。
這種激光器所確定的光的特徵,來自激光場的基本邊界條件:即激光光場在光學腔內往返的振幅和相位等,應保持不變。這一要求會導致給定的激光共振腔,出現一組互不連續的共振頻率,而其中的任一頻率,均應為激光在光學腔內往返一次的頻率或波長的整數倍。激光腔還可調節激光器的功率特徵,並對振蕩閾值以及輸出效率等有所影響。為實現激光器的持續振蕩,光在腔內的每次傳播中,其增益介質的放大必須(至少)要與光學損耗相平衡。
共振腔對激光器輸出性能,包括激光能量、激光光子簡併度等有重要影響。激光器的共振腔起的作用主要有兩個:
1.提供光學反饋迴路,不斷增強受激發射強度,直至發生激光振蕩,形成激光輸出。
2.限制波型數,使少數幾個波型的光子衰減率小於其他波型。從而使激光振蕩或者受激發射僅僅在這少數幾個波型中發生,造就了激光器輸出的輻射具有很高光子簡併度。
共振腔
②根據激光器設計要求,選擇共振腔反射鏡合適的反射率以及輸;H反射鏡合適的透過率,使激光器能夠輸出最大的激光功率;提高蒸鍍在反射鏡表面的反射膜質量,使其反射率很高,而光學吸收率很低,並且抗激光損傷能力強等。
1.降低共振腔內光學損耗。
2.採用外腔結構。
雖然我們通過能夠粒子數反轉將光強放大,但如果光子只在增益腔中通過一次,得到的增益相當小,大多數自發發射的光子的相位與方向並不統一,對激光輸出並沒有貢獻。為了成功地發射激光,我們需要一個正反饋機制,能夠使多數原子都對相干輸出做出貢獻。這個正反饋機制就是共振腔(或Fabry Perot腔),即一個鏡子系統。最簡單的共振腔就是在激光介質兩端各旋轉一面鏡子,可以將不相干的光子反射回去,一則對相位和方向調整到平行於激光介質有軸向,二則再進行放大。對激光介質不斷加泵,使其在激光波長上實現粒子數反轉。激發原子產生的多數光子是偏離軸向的,不能再激發所遇到的原子併發射光子。這些離軸光子到達端部時,會被反射回激光介質,也有機會激發其他原子。通過同軸光子的反覆反射,能夠激發越來越多的原子,自發發射不斷減少,受激發射佔了支配地位,就產生了激光。
如果在介質中的增益大於損失,往複運動的光功率會指數上升。但每個受激發射事件將使一個原子從受激態回到基態,從而降低了介質的增益。如果施加的泵功率太低,增益將永遠不足以克服共振器損失,不會產生激光。使激光器工作的最低泵功率稱作激光閾值。一旦高於這個閾值,增益介質就會放大任何通過的光子。低於閾值時,光發射功率很弱,主要來源是載荷子的自發複合,即自發發射,就像LED中的一樣。超過閾值后,輸出功率隨電流線性增加。將閾值后的曲線外推到零功率就定義了閾值電流。曲線斜率(閾值以上)除以驅動電壓V,即為微分電-光轉化效率(又稱斜率效率或量子效率),一般在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