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蛇髻
靈蛇髻
靈蛇髻是古代婦女"髻"發形的一種,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

靈蛇髻

靈蛇髻
靈蛇髻是古代婦女"髻"發形的一種,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