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退變

脊柱退變

脊柱退變是指由於年齡、勞損等因素造成脊椎結構衰變及功能的減退。退變以腰椎最常見,其次是頸椎,胸椎比較少見。骨質增生和脊柱椎間盤退變是脊柱退變最常見的病理改變。年齡是脊柱退變的根本原因。退變是與年齡有關的生物學變化,也就是老化過程,亦是衰老過程。脊柱退變的癥狀主要有脊椎僵硬、活動範圍縮小、疼痛及功能障礙等。對於確認由於退變導致的各種癥狀,以非手術療法對症治療為主,不必手術治療。癥狀嚴重,反覆發作,經半年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逐漸加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可選擇手術治療。脊柱退變可導致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相應癥狀。已發生退變的脊柱不可逆轉,積極治療可減輕癥狀,延緩病變進展。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脊柱退變的病因主要包括年齡、損傷、遺傳等因素。
● 年齡
● ● 年齡是脊柱退變的根本原因。退變是與年齡有關的生物學變化,也就是老化過程,亦是衰老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變,纖維環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漸下降,髓核失去彈性,纖維環逐漸出現裂隙。
● 損傷
● ● 積累損傷是脊柱退變的主要原因。反覆彎腰、扭轉等動作最易引起脊柱損傷,故本病與職業有一定關係。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和顛簸狀態,及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因過度負荷,均易造成脊柱早期退變。
● 遺傳
● ● 脊柱退變的發生與遺傳因素也有一定的關係。

癥狀


● 脊柱退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 功能障礙期
● ● 發生在15~45歲之間,其特點為椎間盤周邊性和放射狀撕裂以及關節突的局限性滑膜炎。這一期患者多表現為腰部疼痛,以鈍痛、脹痛為主。檢查可以發現椎間盤膨出甚至突出。
● 不穩定期
● ● 多見於35~70歲的患者。此期患者椎間盤內部撕裂、進行性吸收、關節突關節退變伴有關節囊鬆弛、半脫位和關節面破壞。
● 穩定期
● ● 一般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點為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周圍出現骨質進行性肥大增生,導致節段性僵硬或明顯的強直。此期患者主要表現為椎管狹窄的癥狀,脊柱部位疼痛明顯、尤以體位變化時疼痛明顯,且行走功能明顯受到影響、走不到300米即感疼痛難忍,須停下來休息才能部分緩解。
● ● 這三個階段的年齡區分並非絕對的,在許多不正確的姿勢、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影響下,可能有許多相對年輕的患者進入到下一期的病程中。

檢查


● 確診脊柱退變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出現腰椎側凸、活動受限、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體征。
● 影像學檢查
● ● X線平片示脊椎退行性改變,如骨贅形成,椎間隙狹窄,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反常。腰椎CT軸狀位片示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突關節增生、關節突內聚。MRI可全面觀察各椎間盤退變情況。

診斷


● 醫生診斷脊柱退變,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X線平片以及CT、MRI等影像學檢查,一般能做出診斷。
● 癥狀
● ● 有腰痛、坐骨神經痛、感覺異常、肌力下降等癥狀。
● 體征
● ● 出現腰椎側凸、活動受限、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體征。
● 影像學檢查
● ● X線平片示脊椎退行性改變,如骨贅形成,椎間隙狹窄,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反常。CT能更好地顯示脊柱骨性結構的細節,觀察椎間小關節和黃韌帶的情況。MRI可以全面的觀察各椎間盤退變情況,也可以了解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

鑒別診斷


● 脊柱退變需與腰肌勞損、脊柱腫瘤、脊柱結核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脊柱退變主要採用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消除癥狀,防治併發症。
● 一般治療
● ● 適時休息,定時改變姿勢,注意保暖,避免陰冷、潮濕環境。適度鍛煉,疼痛改善後,儘早加強腰背部肌肉鍛煉。睡硬床板。
● 藥物治療
● ● 可應用鎮痛劑、鎮靜劑、神經營養藥物等,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 手術治療
● ● 癥狀嚴重,反覆發作,經半年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逐漸加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可選擇手術治療。

危害


● 脊柱退變出現脊椎僵硬、活動範圍縮小、疼痛及功能障礙等現象,給生活造成不便。
● 可導致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相應癥狀。

預后


● 經正規、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加強脊柱的保護,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姿勢,避免由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脊椎周圍軟組織慢性勞損,導致椎間關節失穩。
● 避免引發脊椎病的誘因,如過久的不良體位、落枕、受涼、顛簸、過度疲勞等。
● 重視診治脊柱早期的和輕微的損害(例如青少年駝背、脊柱輕度變形側彎,此時雖無癥狀,屬發病早期),以免加速脊柱退行性變,使其發展成脊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