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榆

阮雪榆

阮雪榆(1933.1.6-)。壓力加工專家。廣東省中山市人。1933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交通大學(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和中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級顧問、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雜誌編委、德國《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雜誌編委、國際環境保護與製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

2019年2月3日14時52分,阮雪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人物簡介


阮雪榆(1933.1- ),廣東省中山市人,阮雪榆祖籍廣東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亞華僑,外祖父是泰國華僑,父母移居中國。父親是上海的工商業者,母親是著名的醫師。
1933年1月,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靜安寺路(現南京西路)“靜安別墅”內,時值日軍侵佔中國山海關之時,山海關又名榆關,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關恥辱之意。阮雪榆小學是在上海當時由廣東旅滬同鄉會辦的郇光小學就讀的,畢業後轉入上海新閘路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時轉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時任南洋模範中學教師的趙憲初教授他三角課程,趙的嚴格教風和教學方法使阮雪榆終身受益。
1950年,阮雪榆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在大學期間,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師——庄禮庭教授。庄教授不僅在業務上對他嚴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對他關懷備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說:“我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於庄禮庭教授的指導。”
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4年至1956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進修。
阮雪榆
阮雪榆
1953年,阮雪榆大學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從事材料塑性成形技術研究, 1959年,阮雪榆開始冷擠壓技術方面的研究。“趁熱打鐵”是鍛造的基本概念,但這種工藝費時費力,而且產品質量難以提高。阮雪榆的創新能力表現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鐵”的冷鍛技術(冷擠壓技術),即一種少、無切削加工技術來改變這種落後的生產工藝,使產品加工不僅省時、省力、省料,而且質量大大提高。阮雪榆憑藉紮實的機械學、力學、材料學等基本知識,成功地在有色金屬冷鍛的基礎上,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為中國建立完整的冷擠壓工藝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1963年,阮雪榆30歲時寫出了《冷擠壓技術》一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問世,對中國冷擠壓技術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被北京工業學院作為教科書。
1978年“冷擠壓技術”研究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被中國同行專家推崇為中國的“冷擠壓技術之父”。
1983年,在上海交大、二輕局和上海市領導的支持下組建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並任所長。同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數字化製造技術與塑性成形技術(冷擠壓技術)專家,曾先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還先後與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30多個聯合研究室,涉及汽車、造船、航空、裝備製造多個領域。阮雪榆院士曾獲得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著有專著4本,發表論文100多篇。
1994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塑性成形工程系,阮雪榆任系主任。
1996年,經國家計委批准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基礎上組建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阮雪榆任主任。

人物故事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4年至1956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進修。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數字化製造技術中心主任、數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指導委員會首屆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冷鍛技術教席負責人、國際冷鍛學會ICFG會員、《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期刊(德國SPRINGER出版)、英國《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期刊(荷蘭出版)編委。曾任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期刊、《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期刊(德國SPRINGER出版)編委、國際環境保護與製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顧問、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日本國國立熊本大學榮譽FELLOW。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數字化製造技術與塑性成形技術(冷擠壓技術)專家,曾先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還先後與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30多個聯合研究室,涉及汽車、造船、航空、裝備製造多個領域。阮雪榆院士曾獲得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著有專著4本,發表論文100多篇。
阮雪榆院士在國內率先將CAD/CAM、數值模擬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製造領域。並於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輕工業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的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先後完成科研成果400餘項,成果轉移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多個國家,涉及輕工、電子、機械、航天、汽車和儀錶等十多個行業。
阮雪榆院士領導的科研隊伍針對高新技術的特點,有效地實施了“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和工程支持”的戰略,以模具為載體和切入點,在先進位造技術的實施和應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首次提出了與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聯合研究室,幫助企業解決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既得到了充分的資金支持,也學習到了國內外著名企業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戰略和技術信息。他先後建立了30多家聯合研究室和應用中心。

初露鋒芒

阮雪榆
阮雪榆
“冷擠壓技術”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由於阮雪榆在這一領域的重大貢獻,他被中國同行專家推崇為中國的“冷擠壓技術之父”。“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一旦認準了方向,下定決心,就要一往無前地走下去”,這是阮雪榆最大的特點。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紛紛效法從事冷擠壓技術時,阮雪榆就預見到模具技術在中國潛在的生命力,及時地把注意力轉移到模具技術的開發上來。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輕局和上海市領導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阮雪榆任所長兼總工程師。阮雪榆把建所的目標定位成“創建一個有自激勵、自完善,既保證人才的相對穩定,又能相對流動,能支持年輕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既能創造良好條件,與國際接軌,又能對中國生產更好地促進,將中國外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所貢獻的研究機構”。他希望能建立起一個高起點、能消化、吸引、發展國外先進技術能力的模具技術開發研究中試基地,走出一條科研、生產、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一條研究機構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坦途。 80年代初,用計算機進行模具設計不要說中國還沒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阮雪榆則看準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將是今後行業發展的方向,下決心要把模具所的研究轉移到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M上。此時,國外有人告誡他,模具CAD沒有前途!但他認準了,不為所動,他知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歷史提供給模具所的一個機遇,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科技新生長點,就會真正使模具所立於不敗之地。
1984年阮雪榆冒著風險向銀行申請並獲得了99萬美元的貸款,並用此款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和最新的設計軟體。其後的幾年,阮雪榆和他的同事在模具CAD/CAM/CAE領域,從事了圖形技術、數值模擬和人工智慧等多方面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模鍛過程反向模擬,注塑內高分子的流變數值模擬、溫度場模擬、三維造型模腔加工等國際前沿課題,在國際上首次研究成功集多域、動態、隨機、集成和智能為一體的智能注塑模設計系統,受到中國外專家的高度評價,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輕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併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德、日召開的國際塑性加工會議上,阮雪榆被聘為榮譽委員與執行主席。
阮雪榆認為,在研究所工作內容上,應當以三分之一的精力從事研究開發,另外三分之一的精力則從事對工業企業的技術轉移,還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於對企業的工程支持。為了將科技轉化成生產力,必須進行有效的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而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的戰略上的一個更大特點是要將本所的科研成果對工業企業進行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他還應用“系統集成”的新戰略來實施技術轉移與工程支持。要進行系統集成,必須及時掌握中國、國際的科技信息,高層次的國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為此,阮雪榆領導模具所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EDS公司、日本三菱株式會社、日本沙迪克株式會社、日本松下電工株式會社、瑞士FEINTOOL公司等國際一流跨國公司建立了高層次的密切的技術經濟合作。與日本沙迪克共同創辦的“沙迪克軟體公司”,連續被上海市評為“明星軟體企業”。主要的軟體人員由模具所派出,並由阮雪榆進行人事和經營管理,投資者稱其為“管理上滿意、技術上滿意、效益上滿意”的“三滿意”公司。

科研之路

阮雪榆
阮雪榆
阮雪榆
阮雪榆
阮雪榆祖籍廣東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亞華僑,外祖父是泰國華僑,到父母一輩移居中國。其父親是上海灘有名的工商業者,母親是著名的醫師。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靜安寺路(現名南京西路)一幢幽靜的別墅內,時值日軍侵佔中國山海關之時,山海關又名榆關,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關恥辱之意。阮雪榆小學是在上海當時由廣東旅滬同鄉會辦的有名的郇光小學就讀的,小學畢業后阮雪榆轉入上海新閘路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念初中,高一時轉入了上海南洋模範中學。這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著名的教育家、時任南洋模範中學教師的趙憲初教授他三角課程,趙老師的嚴格教風和教學方法使阮雪榆終身受益。阮雪榆1950年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學期間,他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師——庄禮庭教授,庄教授不僅在業務上對其嚴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對其關懷備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他說:“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於庄廷禮教授的指導。”阮雪榆從1958年後轉入冷擠壓技術方面的研究。“趁熱打鐵”是鍛造的基本概念,但這種工藝費時、費力,而且加工出的產品質量難以提高。阮雪榆的創新能力表現在他能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鐵”的冷鍛技術(即冷擠壓技術),用一種少、無切削加工技術來改變這種落後的生產工藝,使產品加工不僅省時、省力、省料、而且質量也大大提高。阮雪榆憑藉著堅實的機械學、力學、材料學等基本知識,成功地在有色金屬冷鍛的基礎上,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為中國建立完整的冷擠壓工藝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其後,阮雪榆又編著出版了“冷擠壓技術”等4部共100餘萬字的專著,對中國冷擠壓技術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革”中,阮雪榆被戴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為了《冷擠壓技術》上的一個圖案還被列為“現行反革命”。1969年,阮雪榆被列為“控制使用”對象,才有機會繼續研究冷擠壓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在受到“控制”的條件下,阮雪榆不顧當時的惡劣環境,將這項新技術應用在輕工、機械、航空、兵器等生產上。他與他的學生們先後在中國研究成功各種黑色金屬氏體不鏽鋼、合金鋼、高溫合金等材料的冷擠壓和溫熱擠壓工藝40餘項,不僅大幅度節約了原材料,而且成十倍甚至數百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人格品質


阮雪榆
阮雪榆
作為一名享譽中國外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術專家,阮雪榆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在國際中國廣泛的技術、學術交流和各項經濟活動交往中,也做到廉潔自律。面對許多不便謝絕或在禮節上不宜推脫的大小禮品、紀念品、禮金等(其中大部分是贈給阮雪榆個人的),阮雪榆都一一交給負責禮品保管的同志作好登記。據統計,僅1992年至1995年的3年間,就有總價值4萬餘元的金牌、金飾品、小型攝像機、照相機、中文電腦記事簿、鑲金錶、名酒、外煙、禮品等,以及許多無法計價的珍貴工藝品。對這些禮品的處理,阮雪榆除通過適當途徑退還送禮者外,對本所有權處理的禮品,還擬了一個較好的處理方法:獎勵給對模具所做出貢獻的、有成效的職工;擺放在會議室陳列櫥窗內;留作所內辦公使用;作為所內聯歡會活動獎品。他還拿出個人積蓄,幫助來自貧困地區(尤其是一些父母雙亡或單親家庭)的學生順利度過大學的學習生涯。
1995年國家批准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大規模投入,建立中國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在交大建校100周年之際,江澤民主席親臨上海交大並參觀了模具所,在聽了阮雪榆的彙報后,江主席稱讚說:“你把一個很大的道理濃縮得這樣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這是阮雪榆的座右銘,正是憑著這種信心和毅力,阮雪榆不斷探索和追求,實踐著一次又一次更高的飛躍。

人物成就


阮雪榆
阮雪榆
是中國冷擠壓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創冷擠壓許用程度理論,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先後九次獲得國家、部、市級獎勵。他創建了模具技術研究所,勇於開拓創新、成果顯著、人才輩出,對工業生產和技術進步有重大貢獻。他主編了《模具CAD/CAM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彙編》,利用模具CAD技術及其相關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模具CAD/CAM/CAE的圖形技術、數值模擬和人工智慧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領導的博士點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A”級。國家教委決定在這個研究所基礎上成立國家級“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外首創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並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的冷擠壓技術;曾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特-中國研究與發展基金項目;在中國率先將CAD/CAM、數值模擬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製造領域,並於 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輕工業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的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先後完成科研成果400餘項,成果轉移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多個國家,涉及輕工、電子、機械、航天、汽車和儀錶等十多個行業;
1995年國家批准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並成功地探索高新科技與中國、外工業生產相結合的道路;首次提出了與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聯合研究室,幫助企業解決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既得到了充分的資金支持,也學習到了中國外著名企業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戰略和技術信息,先後建立了30多家聯合研究室和應用中心,如福特-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 聯合研究室和美國ETA聯合軟體開發中心等。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術專家,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開拓者,在國內外首創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並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的冷擠壓技術,著有《冷擠壓技術》等4部專著,對指導和推動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特-中國研究與發展基金項目。阮雪榆院士獲得了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
阮雪榆院士共指導博士生40多名,博士后8名,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社會任職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數字化製造技術中心主任、數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指導委員會首屆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冷鍛技術教席負責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級顧問、國際冷鍛學會ICFG會員、德國《Production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雜誌、英國《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荷蘭出版)編委。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日本國熊本大學榮譽教授。曾任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雜誌、德國《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雜誌編委、國際環境保護與製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

人物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阮雪榆,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3日14時5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