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宮

朝元宮

朝元宮,位於南京水西門莫愁路東側的冶城山上。她是江南地區現存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組宮殿式古建築群。冶山,曾是南京最早的城邑——冶城所在地,這裡可謂是南京的發源地。南京的“母城”朝天宮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七萬餘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也是江南地區現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其布局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壺祠。大門正南邊有“萬仞宮牆”圍繞,牆內有一泮池。東西兩側分別為“德配天地”和“道貫古今”牌坊。正面有欞星門,前方設有大成門。過大成門迎面是大成殿,這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內正中原來曾供奉過孔子的牌位,現在為《六朝風采》專題陳列展覽。自上世紀60年代初,南京市博物館遷至朝天宮后,朝天宮逐漸成為研究南京古代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目前,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餘件。近年來,朝天宮內的欞星門、大成殿、敬一亭、飛天閣等景點,更是已修葺一新。

簡介


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於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年~1296年)年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
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面積約3萬餘平方米,加上江寧府學現存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位於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1956年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朝天宮位於莫愁路東側冶城山上,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末,吳王夫差在這裡設冶鑄作坊製造兵器,因此而稱作冶山,又叫冶城。歷史上記載南京最早的名稱就是“冶城”。三國孫吳時,孫權在此設置冶宮,鑄造銅鐵器。
東晉初,這裡是丞相王導的西園。據《六朝事迹類編》記載:晉元帝大興初年王導生了一場重病,久治不愈,方士戴洋對王導說:“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牙鑠,不利”。王導聽信了方士的迷信說法,“移冶城於石頭東骷髏山,以其地為西園”。自此以後,冶山就有了園林和亭台樓閣的營建。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在此大興土木,建冶城寺。興元三年(404年),叛將桓玄入據建康,廢寺為苑,在此“廣起樓榭,飛閣復道,直連冶城”。
南朝時,這裡是我國南方最早的科研機構“總明觀”的所在地,觀內集中了來自劉宋國內各地的社會名流,在此交流、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成果。
唐代,在冶城山上建太清宮。楊吳武義二年(920年)改名紫極宮,開建鍾阜軒。南唐時,在紫極宮之西又立武烈帝廟。
北宋時,在此建文宣王廟,這是冶山建為文廟的的開始。不久改為天慶觀。蘇東坡來此游后揮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風吹動北風微,歸雁亭邊送雁歸。蜀客南遊家最遠,吳山寒盡雪先稀。扁舟去后花絮亂,五馬歸來賓從非。惟有道人應不忘,抱琴無語立斜暉。”
明初洪武年間(1384年)重建后才改名為朝天宮,並建有習儀亭。在明代,朝天宮一直是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禮儀的場所,以及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見天子禮儀的地方。
江蘇南京朝天宮內的文物(6張)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另有飛霞閣、景陽閣等。內有習儀亭,為文武官員演習朝賀禮儀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年),皇太后發帑重修,為金陵道觀之最。咸豐(1851年~1861年)中被毀,同治四年(1865年),於舊址改建孔廟,並遷雞鳴山江寧府學於此。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
明代的朝天宮是當時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觀,佔地面積300多畝,有各種殿堂房廡數百間,立體建築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寶殿、萬歲正殿等。大山門為東向,據載,大山門內有左右碑亭各一。其南碑為“奉敕重建朝天宮碑”,保存完整,現存朝天宮大成殿丹墀前,其北碑碑身已毀,僅存碑座贔屓。

清初重修


明末,朝天宮部分建築毀於戰火。清初,這裡曾是道觀,咸豐年間毀於兵火。現在的朝天宮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東為江寧府學,中為文廟。
清代康熙、乾隆時期,隨著江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朝天宮也逐漸得到重修,規模甚大,“宮觀猶盛,連房櫛比”。康熙南巡時,曾為朝天宮題寫匾額,曰:“欣然有得”。乾隆留下江南,曾先後五次登臨遊覽朝提高,每次都題詩寄興。如今刻有五首乾隆親筆題詩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宮後山的御碑亭內,供遊人觀賞。
道光年間因朝天宮屢遭火災,從風水家言,把朝天宮大山門由朝正東,改為偏向東南。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定都年間,把朝天宮改為製造和儲存火藥的“紅粉衙”。同治五年(1866年)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了標榜儒家思想,粉飾太平,將後來的道觀改為孔廟,並把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於是就形成了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公祠的格局。現卞公祠已毀,府學也有部分拆改,唯文廟部分保存完好。朝天宮為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築。其建築格局、樣式、營造技術等,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明清建築的重要而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朝天宮一直是南京的重要名勝。明清之際,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宮。文人雅士書寫朝天宮的詩文,延綿不斷。

六朝風采展館


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了全國首屆“十大陳列精品”,這是新設的全國陳列藝術最高獎。南京市博物館舉辦的“六朝風采”陳列榜上有名。“六朝風采”為我國第一個展示六朝文明的大型專題陳列。南京市博物館利用六朝古都得天獨厚的文物優勢,精選文物珍品300餘件,分經濟與生活、科學與技術、思想與文化三大部分,成功地再現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風采。該展布陳大膽創新,合理運用高科技手段,達到了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為讓廣大南京市民進一步了解六朝文化,國慶期間(10月1日至4日),該陳列展將在朝天宮免費向社會開放。朝天宮位於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治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后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明洪武年間(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賜名為“朝天宮”,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宮改為江寧府學和文廟,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明代的朝天宮,一方面是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禮拜道教諸神的道場。另一方面在三大節(春節、冬至、皇帝誕辰)前作為文武百官演習朝拜禮儀的場所,有時也作為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觀禮儀的地方。
現在每天都舉行大型古樂表演和朝拜天子禮儀錶演。
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展示品中最具影響的是:93年在湯山溶洞發現的南京猿人頭鼻化石,距今約35萬年,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南京人的祖先,這是我國繼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之後本世紀末的一次重大發現,舉世為之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