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龍

印尼國際日報總裁

熊德龍,男,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印尼客家華人。美國、徠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剛出生就被遺棄於孤兒院,16歲步入社會創業。1984年冬,在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1993年斥資收購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2001年在雅加達出版發行印尼版華文《國際日報》。曾獲“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獎,獲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全球客家事業傑出貢獻獎”。

個人經歷


工作經歷
為了減輕養父母的生活重擔,只受過中等教育的熊德龍16歲就走上社會,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由於他聰慧、勤奮好學,百藝一學就會,很快在生意場上表現出過人的經商才華,兩年後,他就在養父母和親友的關心支持下,開設了一家小海綿廠,當上了小老闆。
10多年間,熊德龍以其遠見卓識、聰明才智及以和為貴的經營宗旨,使自己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從小小海綿廠逐步發展到了煙酒製造、金融、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旅遊、傳媒等領域,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成為大型跨國集團公司。他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好萊塢大都會酒店、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新加坡國際金葉煙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璽洋行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1993年,他斥巨資收購了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該報創刊於1981年,總部設在洛杉磯,並在美國和北美地區華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各大城市設有發行網路。該報已成為介紹和了解中國建設成就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為了擴大《國際日報》的影響,熊德龍先生於2001年元旦在雅加達開始出版發行印尼版的華文《國際日報》。
緊接著,他又與印尼最大的平面媒體集團《爪哇郵報》聯手,把每天的《國際日報》連同《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匯報》和《中國日報》的發行,一下子從首都雅加達遍及到印尼全國22個省的/3個城鎮,使該報上了一個新台階,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華文大報的地位。同時,也促進了與中國內地媒體的合作。

個人生活


他還徠記得有一年年關,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的老人過年。
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裡,年僅八九歲的熊德龍望著一邊撫摸心愛的手鐲,一邊心酸垂淚的養母,感到大惑不解,養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裡並助他走上成功之路。
熊德龍與中國寶鷹集團副總裁古樸合作簽約
熊德龍與中國寶鷹集團副總裁古樸合作簽約
他說:“母親的手開始腐化了,完全是用氧氣呼吸來延長生命,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要讓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所以把氧氣管拔了。一拔開,血壓由90降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說,大家出去,我不要你們在這裡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地聽到你們在哭。我在床邊,給她梳頭,眼淚不停地流,我靈機一動,想到以前媽媽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給她聽,小時候母親教過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給她聽,唱了將近一個小時,護士告訴我,血壓又起了,60、70了,我以為是顯靈了,我媽媽跟著我唱,最後唱到‘鷓鴣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經不省人事兩三個禮拜的母親,最後臨要過世時,還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謠,我的眼淚慢慢地流出來,我知道母親要走了,不過我一直唱歌,做最後的努力孝敬她,來報答她的恩情。”

社會活動


社會職務
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
慈善公益
1984年冬,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他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德龍會堂。
熊德龍熊氏集團總裁
熊德龍熊氏集團總裁
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縣人民醫院鳳庚樓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培養人才,以適應加速山區經濟建設的需要。他得知后,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德龍會堂。
此後二十多年來,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大陸內地進行投資,先後撥出數億元巨資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輸送了近3000名中國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
1997年在梅州市舉辦的世界客屬聯誼會秘書處成立暨客家淵源與客家學術研討會上,熊德龍先生倡議為世界客屬聯誼會籌集1千萬元基金,並率先認捐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