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

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

斯蒂芬·茨威格,男,(Stefan Zweig,1881~1942年),出生於維也納,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畢業於柏林洪堡大學。

徠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等。

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殺。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899年,茨威格中學畢業,后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
斯蒂芬·茨威格個人
斯蒂芬·茨威格個人
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期間,茨威格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
1900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
1903年獲博士學位。

寫作經歷

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
1904年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在法國結識了維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
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當然,《夜色朦朧》是最有趣的。此外,他還喜歡寫宮廷蜚聞,比如瑪麗·斯圖亞特,還有他的公主們瑪麗·安托內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從事外國文學(主要是詩歌)的翻譯工作。戰爭爆發后流亡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年)、《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1922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年)、《感情的紊亂》(1927年)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
徠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奧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病理學家認定他們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點鐘之間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發現時,茨威格與妻子擁躺在床上,一瓶礦泉水放在床邊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個人作品


小說回憶錄傳記
《最初的經歷》《昨日的世界》《異端的權利》
《馬來狂人》《麥哲倫航海紀》
《恐懼》《斷頭王后》
《感覺的混亂》《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又譯有《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三位大師》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同精靈的鬥爭》
《象棋的故事》《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三作家》
《滑鐵盧之戰》
《危險的憐憫》

主要成就


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誕生一百周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讀者似乎發現了一顆文壇新星,從此茨威格名聲大振,不僅他生前已經發表過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從未發表過的遺稿也被克魯特·貝克整理付印。於是讀者得以欣賞茨威格的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變形的陶醉》和《克拉麗莎》以及其他第一次問世的中短篇。從1981年掀起的茨威格熱,至今持續不衰。這至少說明,他被人遺忘,並非他自己的過錯。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幫”葬身在瓦礫堆里,遭到千古唾罵,茨威格卻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讀者心裡得到永生。
我們深信,這位優秀的維也納大師不僅會以他傑出的作品感動中國讀者,還會以他崇高的精神贏得中國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