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陽脈

趺陽脈

趺陽脈又稱沖陽脈。切脈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

簡介


● 英文名稱:Anterior Tibial Pul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古籍摘選


● 沖陽絕,死不治。(《素問·至真要大論》)

名詞解釋


● 易在足背觸知搏動的動脈。

百科解讀


● 趺陽脈,又稱沖陽脈,位於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是古代診脈部位之一。

脈診原理

●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外達肌表,內連臟腑,氣血運行,周流不休。
● 醫者通過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從而反映各臟腑的協調作用、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氣血的盈虧等綜合信息。

仲景三部診法

●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診法。
● 寸口脈為橈動脈搏動處,候臟腑病變;趺陽脈為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候胃氣;太溪脈為脛后動脈搏動處,候腎氣。
● 現在這種方法多在寸口無脈搏或者觀察危重病人時運用。

趺陽脈象

● 趺陽穴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故候胃氣。趺陽脈從容和緩,是脾胃無病的表現;趺陽脈不見,為脾胃升降失常,營衛生化無源之象。
● 趺陽脈浮為胃氣虛弱,多見胃虛氣逆之氣噎症。
● 趺陽脈浮而澀,常見於脾氣虛弱之胃反病,或見於胃強脾弱之脾約病。
● 趺陽脈浮而數,為胃火熾盛,而成消谷善飢、尿多便干之消渴病。
● 趺陽脈浮而芤,為中氣虛衰,營衛化源不足之象。
● 趺陽脈浮而緊,為脾胃氣虛、寒邪凝滯所致。
● 趺陽脈緊而數,常見於谷疸。
● 趺陽脈沉而緊,為寒邪甚;趺陽脈微而緊,為胃氣虛寒;趺陽脈微弦,為脾胃虛寒、厥陰氣逆之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 [4]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