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白龍山的結果 展開

白龍山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

浙徠江省溫州樂清市白龍山,古稱丫髻山、窯奧山(窯嶴山)、仙鶴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龍聖母”的傳說而改名白龍山,位於樂清市虹橋、淡溪、芙蓉交界處,東經120°59'59",北緯28°14'52"。白龍山系括蒼山余脈,橫亘樂清市境中部,西鄰淡溪水庫、龍潭水庫,東北接壤著名景區雁盪山山麓。

介紹


白龍山
白龍山
山麓東西走向,自永嘉、樂清兩縣市交界的正江山向東延伸,並逐漸變窄。為一條東西向的山脊,自西至東有正江山(997米)、白龍山(716米)、江沿山(319米),轉南有三江山(308米),直至沒入樂清灣。山脊較平坦,北坡陡峻,南坡稍緩,瀑布、陡崖點綴其間。範圍包括清江以南、淡溪以北地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海拔716.1米,為樂清市虹橋區域最高峰,據《永樂樂清縣誌》,“窯嶴山,即丫髻山,去縣東五十里。山北曰山門鄉,山南曰瑞應鄉。山絕高,海艦皆以為準。”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
白龍山以奇洞怪石、幽谷秀水、名寺古剎、森林景觀為主要特色。按旅遊路線,分龍潭、雙髻寺、連霄嶂、龍水噴四大景區。主要景點有龍潭、胡仙宮、雙髻寺、九洲岩、連霄嶂、后洞、青雲道觀、天門陣、仙人床等,共有景觀300多處,由巨石壘疊而成,以石奇而取勝,移步換景,奇趣橫生。其中龍水噴景區不但景點集中,風景秀麗,而且氣候涼爽,冬暖夏涼,素有“仙人之居”美稱。
白龍山歷來為道家修真聖地。據清人吳永佶《白龍山志》載,白龍山有上、中、下三座白龍聖母宮。發展至今,則有白龍宮、堂官三老殿、樊梨花廟、龍娘宮、烏龍宮、青龍宮、白龍太子宮、降龍宮、白龍聖母宮、龍王廟、天子龍潭宮、蟠龍宮等,全山上下有二十來座(其中建國后建築的占近半)。

名字由來


樂清市白龍山歷史文化
樂清市白龍山歷史文化
白龍山的得名緣於下述傳說:在大約八百年前(南宋),樂清東鄉淡溪峃車村(舊名江家村、峃棲村)一姓江的未婚女子,因浣紗吞龍卵懷孕,為父母所不容,居於村后的北大山(后稱白龍山)的江家窟處,后誕白龍而成白龍聖母,地人由此立宮祭祀,廟稱白龍聖母宮,地人為祈佑風調雨順,年年祀奉,白龍聖母屢屢顯聖。於是,山被稱之為白龍山,廟被稱之為白龍聖母宮。
這一傳說《永樂樂清縣誌》曾加記載“按舊志載,龍女姓江氏,年方笄未嫁。因浣紗於水濱,見水中一石,狀如卵,文採光瑩。取置口,復浣紗,不覺吞之,自是有娠,其腹異常。父母疑其有外慕,笞垂良苦。女不得已,至獲石所號哭,踴躍溺死於水。忽雲霧晦暝,大雷以風,其腹迸裂,有晰蠍出,須臾成龍,入海,猶轉身四顧其母。……龍去,在常熟縣廟食。間歲歸黃塘(引者按:應為峃車),省母於清江渡,出入雷電風雨中。人見其拏雲而入山,其鱗甲如銀。龍母常於常熟縣聽僧說法。乾道年間旱,進士毛士龍禱雨有驗。”成書於清同治三年間的《白龍山志》,馬李春的序言和《白龍山志》編纂者吳永佶的自序都提到白龍山龍神傳說。

第三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神仙主治,眾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鍊,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多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綉河山之勝境。
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曾寫過天下有七十二福地。道藏典籍《雲笈七籤》其洞天福地部(卷二十七)載云:“第三福地仙磑(磕)山(天下七十二福地排第三的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多位文史學者根據《雲笈七籤》《大宋天宮寶藏》《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永樂樂清縣誌》《白龍山志》等古籍權威考證:樂清市東鄉虹橋的白龍山就是失落的天下第三福地仙磕山。

開山始祖


按《雲笈七籤》記載及後人考證,白龍山開山鼻祖為張重華(張文君)。白龍山開山始於東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現存最早吟詠白龍山的作品是唐會昌年間溫州刺史韋庸的《丫髻岩》:
丫髻山頭殘月,
臘岩洞口斜陽。
啼鳥喚人歸去,
此身猶在他鄉。

九州疊岩傳說


清人吳永佶《白龍山志》雲“九州岩,在鳧湖東,巨岩大畝許,三疊,高百十丈。舊傳仙人堆之以望九州,鞭石途中,遇老姥,問曰:“見吾牛否?”答曰:“奔石也,牛吾不知。”又問:“見羊否?”曰:“奔石也,羊吾不知。”石遂止。余石累累尚在近處,竟未疊成。今登之,祗可望溫州一郡,九州屈指可數。“堆之以望九州”,可惜仙人鞭石途中,被老嫗點破,九州岩未能堆成,余石壘壘,尚在近處。

地質演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白龍山圓滑大石頭的真正創造者大約在1.28至1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由於地下深處熾熱岩漿的上升,升到地下5至3千米處,失熱凝結成岩體。又經過地殼運動的劇烈震蕩,位於造山帶的岩石不斷地上升,並不斷地受到剝蝕,使地下深處的岩體在地表隆起。後來,花崗岩表面又經千百萬年的風化剝蝕,流水沖刷,發育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稜角圓滑或近球形的花崗岩岩塊,出現在山頂或山坡,滾落在溪澗,成為典型的花崗岩石蛋地貌及壘砌地貌。

地區氣候


白龍山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層風,夏多東南風,冬多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26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93.3mm,最高年降水量為2669.4mm,枯水期年降雨量1130.1mm,5-9月降水量佔全年70%左右。

龍潭景區


樂清市白龍山龍潭景區
樂清市白龍山龍潭景區
白龍山龍潭景區
龍潭至山腰五豐亭為龍潭景區,以龍溪、龍潭為主景點,有白龍聖母殿、老三官堂殿、太子庵、樊梨花廟等寺廟。
【龍潭】
分上中下三潭。最下者廣十餘丈,深不可測,水極清冽,在龍潭村。禱雨屢驗,皆居在下潭,中龍潭在石門庵旁。上潭峭壁險絕,不可上,在九龍山。
【白龍聖母殿、龍憩亭】
位於淡溪鎮龍潭水庫旁,近年新建。龍憩亭,從淡溪鎮龍潭村沿山路而上約400米處,近年修建,供遊人休憩之用。
【老三官堂殿】
從龍憩亭繼續往上約500米處,位於楊梅園內,門前兩側為獅山(左雄右雌),因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而得名,門口對聯上聯“天官地官水官官星顯耀”,下聯“上元中元下元元氣通行”。殿前觀景台處設義茶。門口植有藍色八仙花1對,5-8月開花時節,花團錦簇,庭院內有超大桂花樹、萬年青、松柏各1株,8-10月桂花盛開時節,滿園芬芳。
【烏豬岩】
老三官堂往上約150米處有一分叉口,沿左邊方向的石階下去約50米處,溪中立有一巨石,似往山頂奔跑的烏豬。
【太子庵】
過紅色拱橋,右側立有功德碑,巨石題刻“太子聖地”四字,樟樹、翠竹林中,為太子庵。庵後有巨石,相傳龍太子產於此巨下。
【小龍潭】
位於太子庵前的龍溪之中,潭深數米,潭水碧綠,潭旁崖上有香案供奉。
【樊梨花廟】
位於老三官堂沿上行山路300米處,過石板橋即為樊梨花廟,廟後有觀音閣、文昌閣。
【五豐亭】
樊梨花廟沿石階往上200米至五豐亭。過五豐亭,上山道路2條,選右側溪邊道路登頂。

石殿景區


浙江省樂清之白龍山石殿(雙髻寺)
浙江省樂清之白龍山石殿(雙髻寺)
雙髻寺景區,三山環繞(左為猴山,右為九龍山,中為丫髻山),溪水淙淙,瀑布壯觀。
【胡仙宮榮華橋】
五豐亭上方90米處,2002年冬建成。
【觀瀑台】
過胡仙宮榮華橋,攀爬一小段陡峭山路。可看到兩條奇特的瀑布,水從一巨石下飛瀉而出。瀑布上方為懸崖立一巨石,名曰猴岩,似3隻猴子探頭觀望,惟妙惟肖。
【九龍瀑】
觀瀑台上方為胡仙宮五福橋,2004年春建成。立於橋上,仰觀九龍瀑。
【胡仙宮】
五福橋往上50米為七姐妹廟、上教聖殿(胡仙宮)。三教聖殿於2007年夏重新修葺,左側內殿為胡仙宮,始建於南宋,天然石洞,石樑立柱均為石板。
【登天石、仙人洞】
胡仙宮旁小橋處,有巨石5塊,相傳為修道登天之處。白龍山有仙人洞多處,胡仙宮上方山路兩側有2塊巨石橫亘形成的天然洞穴,右側洞穴被莽草遮蔽,深達數米。傳為仙人修正之地。
【黃金樹】
胡仙宮後山有成片金黃色的樹林,樹高5-10米,花色金黃,未祥查,暫名黃金樹,為白龍山獨有,每年4-6月盛花時可見,登高望之,蔚為奇觀。
【老鷹石、元寶石】
胡仙宮往雙髻寺方向,立石於路中央,形式老鷹、金元寶,故名。
【憶龍亭】
雙髻寺入口處,有2003年夏建成的石亭1座。
【小蕉溪與月印潭】
按《白龍山志》:小蕉溪,為雙髻寺左側溪澗。月印潭,今憶龍亭旁的石潭,小蕉溪水紆緩而來,團石漥處滀水。月影照之,水天一色。月印潭內現有超大鯉魚1條,晝伏夜出。
【雙髻寺】
雙髻寺也稱白龍山石殿古稱石門庵、白龍庵,俗稱下宮(前洞),被人們譽稱為明代石構建築群。坐落在樂清市虹橋鎮西北處風景秀麗的白龍山山坳里,白龍山半山腰,海拔約500米。因石門庵東首有兩塊巨大奇岩(雙髻峰、丫髻峰)拔地而起,宛如唐宋時期女性的雙髻,惟妙惟肖,故名雙髻寺。此庵(寺)始建於南宋末年,重興於明代(明隆慶五年至萬曆十年間),白龍山石殿建築群在2005年3月16日被列為浙江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政發[2005]18號,序號10378)。總佔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包括清中葉續建的木構大殿)。石構建築群的各建築依地形而建,結構簡樸,佛像及裝飾雕刻線條粗獷流暢,保存完整,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明代石構建築之一。得名來自白龍山上的眾多庵廟歷來都侍奉白龍娘,此庵更不例外,屬佛道合一場所。現尚留明代石山門(仰止門)、石殿、石照屏、太空亭、石佛、石橋、石洞、石塔諸景,全系仿木的石結構,是人們遊覽與考古的好去處。
石門庵后雙髻峰高大逼真。清溫州詩人周之蓮曾賦詩:“何日嬋娟謫九天,龍山庵里好修禪。無端欲削空白髮,雙髻輕拋古寺前。”清詩人吟道:“雙髻老天地,古色傍雲端。瀑落龍歸洞,花開僧倚欄。香風吹梵宇,晚照媚回湍。到此停詩履,松聲沸石壇。”類似題詠,不勝枚舉。庵前有一大石潭,名為“放生池”。
石山門也稱“仰止門”,位於寺右,坐東朝西,仿木構石構建築,山牆用石塊疊砌,屋面用石板並排直鋪。正脊兩端設龍首鳳尾吻鴟吻,展翅作迎客狀,神態生動。過石山門即見石砌古老雲橋,非常平坦。雲橋左側便是下宮。旁一巨石上立有仙鶴一對,題刻篆體“南無阿彌陀佛”。
石殿,也稱下宮,又名雲中宮此宮原為自然石洞,古名前洞,坐北朝南,進深5米,寬6.38米,高4米,石洞口上額刻曲線出檐滴水。按《白龍山志》關於前洞的記載:“舊傳有神住此洞聽泉,洞僧夢神借與居,約曰“佛壞賜還”。“僧徒居前洞鐫刻石羅漢百餘,以示久居”。始建於南宋末年,重興於明代。據《普門記異》記載,白龍庵在樂清縣東白龍山,明太師羅山公(張璁)重興,大殿改用青石柱,神像三十五尊,羅漢十八尊。查張璁逝世於嘉靖十八年(1539),足見該寺早在嘉靖以前已經存在。明萬曆十年(1582)憎道航於洞前增建前段仿木構大殿,明間檁下銘刻“明萬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大檀越宋孝善連世瑜諸孫發揚重建”等。按《白龍山志》:“明萬曆十年壬午,僧道航洞前架石,建前楹以廣之。清康熙已未,連世瑜公後裔重建翼房,外岩上鑿濯手盂一。”前洞石樑上刻有“伏承施主連公片諸男繼志助建”等文字,濯手盂在洞側巨石後方。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白龍山下鶴前村人建翼房於岩上,均屬石仿木構建築。地面以規正方形塊石對角平鋪,屋面用石板平排直鋪。殿前有庭院,深5米、寬9米。正面設照屏(照壁),四柱三間,下置須彌座。石殿內擁石佛與泥塑佛像,明間浮雕四排佛像共80尊(加上左右共88尊),皆高髻,雙目微啟,兩耳垂肩,身著交領寬袖袈裟,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手作法界定印。佛像身體各部比例適度,透視準確,線條粗獷流暢,具有濃郁的明代石雕藝術風格,為遠近的道觀寺院所罕見。東、西次間:各方上為火焰寶珠,中為佛像4尊,東次間下飾鹿含仙桃像,西次間下飾鹿銜靈芝像,下鐫樂助者姓名,並署“隆慶五年”(1571)。石門庵內,原共擁有浮雕佛像100多尊,惜“文革”時遭劫,損毀羅漢佛像18尊,現尚存圓雕佛像1尊、羅漢像2尊,為明代石雕藝術中佳作。
石門庵(寺、殿)左有一石亭曰“太空亭”。呈四方形,4柱,柱頭合榫作成坐斗。亭寬4米,高4米,深3.5米,亭面用長方形石板平鋪,正脊為魚龍吻,歇山頂造。碑額刻佛像16尊,均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碑下方署隆慶六年(1572)。正梁題刻;“誥封一品夫人潘氏,舍銀壹兩助建。”據清代《白龍山志》載:“亭乃潘夫人獨建,題壹兩,不欲居功也。”(按:誥封一品夫人潘氏,即張璁的繼配正室夫人潘氏)。亭后石壁嵌刻石碑三方,碑文字跡模糊,記載眾僧舉行供佛或布施的法令等,落款為“隆慶六年壬申歲次十月一日題”。
石塔現存有塔身,塔檐等。塔身前後設龕,內刻石佛。塔檐刻出屋面、瓦壠、戧背、滴瓦,勾頭。塔剎為圓形,前後交替浮雕佛像及蓮花。
雙髻寺通往山頂的如有兩條。右邊的山路,路程較短,都是直上的石階梯,直通白龍山頂。左邊一條路,路程較長,但景緻很好。《白龍山志》載左側路線:“古名翔雲徑,出雙髻寺達鳧湖,一徑而北,如上瓊霄,徑側幽溜低語,助人吟興,同治壬戌(1862),髮匪洪秀全亂,黃塘一路為匪屯紮。避居南沖、會獅山等處者,皆由此,往來如織。”

龍水噴景區


浙江省樂清市龍水噴景區
浙江省樂清市龍水噴景區
龍水噴景區在白龍山西北,景點集中,山坪開闊,風景秀麗,道氣盎然,素有“仙人之居”美稱。有很多頗具野趣的巨岩,有蘑菇岩、冬瓜岩、鯉魚岩、烏龜岩、猩猩岩、龍抽岩等,巨石橫陳,形神兼俱,很有想象的空間。
【龍門石階】
白龍山林場停車場往青雲道觀方向的石階,有牌坊一座,上書“龍門”,北側為“平步青雲”,門聯2副。石階右側岩石上有草書“龍”字。
【青雲道觀】
青雲道觀又名“聚講堂(壇)”,位於龍水噴景區,白龍山停車場沿“龍門”石階盡處,或雙髻寺西北約3里處。青雲道觀因紀念白龍聖母之兄江青雲在此隱居講壇、羽化仙去而改名,始建於南宋時期,座北朝南,後有道冠岩,前有筆硯池,林木參差,紫氣氤氳,龍口噴水,長流不斷,飲之甘甜舒口。大門口的一副對聯尤為醒目,上曰:青山堪養道,下對:雲水得大觀,巧妙地嵌入了“青雲道觀”四個字,內書“直心是道”門口內側立有《青雲道觀序》石碑:“白龍山脈,源出括蒼,與雁盪毗鄰,山容麗秀,風物宜人,山上松柏蒼翠,石峰林立,仙人遺跡滿山皆是……”。歷經多次修葺,現有大羅寶殿、樓宇數幢,明堂開闊,格局非凡,道教元素,俯拾皆是,蜚聲溫台,道統源遠流長。道觀內擁有世界獨有的百年五葉松柏一株。
【龍水噴與筆硯池】
位於青雲道觀前。景區有一泉眼,形似龍嘴,有清泉從中湧出,經年不絕,故名龍水噴。龍水噴有一青石雕鑿的龍頭,兩股清泉從龍口噴射而出。每逢暴雨後,噴泉可高達2米左右,三九嚴寒時節,池塘中熱氣蒸騰,蔚為奇觀。《白龍山志》云:“在西坳外,平石一片畝許,石中有小罅,長五寸,闊二寸,水從上噴不絕,甘泠異常”。筆硯池,又名放生池,是一個呈長方形的水塘,碧波粼粼,開滿粉紅的睡蓮,秀麗絕俗。池內有硃紅色雙龍戲珠,池旁有巨岩如船,叫“仙人岩”,又名仙人下棋岩、忘歸岩,位於青雲道觀前、筆硯池邊。岩上有仙人棋盤、仙人腳印,傳說是仙人在此下棋留下的。還有串擔、飯囊形狀的淺石坑,傳說是連姓的斫柴人觀仙人下棋忘歸,其自帶的串擔、飯囊經百年遺留下的時光印痕。後人在該岩石上題刻“天上人間”。池邊有菜園、茶園數畝。
【仙人屏風、仙人椅、仙人床】
青雲道觀往茶園方向約200米有巨石,稱為仙人屏風,屏風前有仙人床,形似仙人席地而棲時的身形。仙人屏風處有一片形似沙發的岩坪,平整光潔,可立可坐可倚可卧,俗稱“仙人椅”。有老僧拜仙的石床;有仙人臉盆。旁有老僧拜佛岩,光頭叩地,身上的袈裟皺褶,惟紗惟俏。
【喜鵲岩與劍岩】
緊靠仙人屏風處。劍岩形似神劍出鞘,石劍刺天,喜鵲岩形似喜鵲窩跳銜柴草築窩。
【聚仙亭】
位於青雲道觀右側方向的巨大石坦上,石粉色,青石構造。
【蘑菇岩】
古稱菌岩,聚仙亭往鯉魚岩方向約100米,回頭可見,極形似蘑菇,可見不可吃。
【龍口岩(海豹岩)】
鯉魚岩旁,其形極似海豹。也稱龍口岩(含),因龍口內含有龍珠而名。到岩石前,俯身匍匐爬2米深處有一天然石珠。
【鯉魚岩】
因形似海豹魚類而名。
【猩猩岩】
鯉魚岩沿石階往下,岩石畫面似一頭憨態可掬的猩猩頭像。
【龍抽岩】
又稱飛來石,位於龍水噴最西北方向,鯉魚岩沿石階往下可見。一巨石懸空橫架於一巨大岩坦上,看似搖搖欲墜,氣勢雄壯。傳說龍王三太子在化身白龍馬,助唐僧西天取經之前,曾來此尋找生母白龍娘以辭別,未果。失望之餘,繞此巨石抽身而回,因而得名。龍抽岩四周下方,凹陷處光滑異常,如有神龍游過之痕。龍抽岩下方的大岩坦上很有2條極具特色的石英線,寬約1厘米,直達岩坦基部。站在大岩坦上俯視淡溪水庫,觀夕陽西下,絕對是美妙的享受。
【前山門牌坊】
青雲道觀左前方,經過一座石拱橋,過林蔭道。
【登山歌石刻】
前山門牌坊繼續前行,左側岩石有“登山歌”石刻。
【望虹亭、白龍塑像】
望虹亭建於2001年,位於前上門。龍水噴景區現有石亭3座,一是聚仙亭,一是望虹亭,聚仙亭用石粉色,望虹亭用石青色,其形一圓一方,近旁有漢白玉石雕的白色巨龍凌空矗立。位於前上門、望虹亭旁,建將有白龍塑像一座。

連霄嶂景區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連霄嶂九州岩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連霄嶂九州岩
在鳧湖東北方向。白龍山最高峰(主峰)稱九州岩、連霄嶂,雙岩對峙,蔚為奇觀一為九州岩,巨石直一塊橫一塊,砌牆似的壘成城堡狀。與之對峙的另一主峰,稱連霄嶂,雖也是群石疊砌,但砌法另類,一塊塊都豎立的,此岩疊得潦草,岩石又不方正,上小下大,其中犬牙交錯,洞隙縱橫,搖搖欲墜,且高且險,膽怯者不敢攀援,當地俗稱“喜鵲巢”、“鳳凰洞”,像與九州岩對面而立的大鳥,故也俗“玉燕談陰陽”(“燕戀岩”)。連霄嶂附近奇峰怪石眾多,奇趣橫生,有仙鵝石、猩猩岩、仙劈岩、聽月峰、古碑岩、透天甑、萬猿石、秋荷峰(蓮子峰)、現雁峰、鶴冠峰、追馬岩、古碑岩、劍門岩、九州岩和山頂飯甑洞穴、后洞(千化洞),各類奇石或吟詠眺望,或懸空獻技,或移步換形,又有松泉伴奏,使滿山靈氣生機洋溢。
【鳧湖】
鳧湖在白龍山林場停車場旁,俗名野田汪,又名龍湖。據清吳永佶《白龍山志》鳧湖“在龍山巔,方二里許,水春夏不涸,望之如湖,一曰龍湖,邑志作鳧湖,俗名野田汪。與雁湖並列,真可謂鳧湖啞啞(指禽鳥鳴聲。漢。焦贛《易林·師之萃》“鳧雁啞啞,以水為家”)”,今僅余池塘狀,已近涸,面積也僅有原來一半。
【九州岩】
九州岩,也稱“仙疊崖”。九州岩常被雲霧飄繞,可驗晴雨,當地有俗語說:“白龍山戴帽夏日麗”,意為山頂有雲則晴,無雲則過數日就有雨,甚是靈驗。
【觀雁石】
在九州岩北側,游者踞石向北遙望雁盪,隱現在目。
【木魚岩與仙人臉盆】
九州岩西側為有一巨石,形似木魚,故名。木魚岩旁的岩坦上有仙人臉盆。岩坦下方有仙人鍘刀岩。
【觀音岩】
九州岩下方有一立石,古名觀音岩;側面看,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
【萬猿石】
在九州岩側,往龍宮背下陰面,亂石萬點,若群猿奔走。
【連霄嶂】
連霄嶂也稱“飯甑岩”(飯甑磕),俗稱“透天飯甑”。“透天飯甑岩”的徑長遠遠大於高度,形態扁圓,與通常所見的“飯甑”不大相象,更象一個巨大的磨盤。透天飯甑形象逼真,甑上有洞穴,有文記載:“如甑上有斜口,如甑蓋半掩。氣蒸蓋石,淋漓若汗,手下探,有勢氣在龍宮背。”附近有一洞穴,名為山頂洞穴、鳳凰洞,古雲白龍穴。攀爬兩側路線可達頂端,中間洞穴互通。寒冬時,洞內熱氣蒸蒸上升,好似洞內白龍呼吸吐氣,氣體發源深入莫測,甚為奇怪。
連霄嶂為白龍山最高峰,頂端海拔716.1米(按3個航標水平高度測定),峰頂實際海拔應為717米。立於峰頂登天台,居高臨下,視野甚是開闊,很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遙望東海觀日出,雲蒸霞蔚。當風和日麗,氣清地明時,可看到溫台兩州五個縣,往東越海望至玉環、洞頭,南可及甌海、靈昆,西抵永樂邊界,北觸雁盪百岡尖,山海在望,風光絕勝,“擬上仙岩覽九州,滿城風雨一齊收。”據《永樂樂清縣誌》“窯嶴山,即丫髻山,去縣東五十里。山北曰山門鄉,山南曰瑞應鄉。山絕高,海艦皆以為準。”(清)陳紳、鄭琛《光緒樂清縣誌》記載:“丫髻山(引《名山勝概記》),山高數千切,海舟望以為準”。連霄嶂的頂峰上至今尚存有航標遺跡。清代詩人戴朝元曾在《游龍山》詩中寫道:“振策龍山頂上游,欲窮名勝更登樓。晴嵐涌翠開圖畫,孤嶂撐空逼鬥牛。萬壑松濤檐外落,九天煙雨望中收。豁開眼界知多少,千里長江作帶流!”山巔亭畔有石刻文章《白龍山記》,是溫州文學界名流劉文起先生所撰。
放眼白龍山,中下群峰似浪,起伏疊嶂北側有伏虎長嘯石林景點,石林又形似古代武士群,又像一幅活生生的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圖,其中悟空、悟能、悟凈的形象尤其逼真;還有以及十八羅漢、龍山佛祖、觀音禮日、諸葛布陣、將軍授印等景觀。西側為五虎陣,五隻石虎守住山岡。臨近一山峰為朱雀峰,因峰頂有一石形似朱雀而得名。尤其令人感嘆的是九州岩上那對石玉燕,日夜秋水相對,竊竊私語,讓人浮想聯翩。東側有野馬峰、雙象峰、青雲道觀、南白寺,還有白浪潺潺的淡溪。東側有野馬峰、雙象峰、青雲道觀、南白寺,還有白浪潺潺的淡溪。南側有石板宮。
【白龍聖母廟】
俗稱石板宮、靈惠龍宮、崇頂道觀、天成道觀、上宮,古名“純頂寺”。與雙髻寺、龍門觀,構成白龍山上、中、下三宮。雙髻寺沿右側山路登攀約20分鐘可到達白龍聖母廟依白龍山主峰仙疊崖而建,背後大石相疊,如雙髻對峙,中間鏤空。由峃前連氏9世祖如琦公建造於宋咸淳年間,建廟至今已有740餘年,經歷代修整,現有崇頂道觀大殿3間,樑柱皆石築,石門石柱石樓梯,石板牆石板地石板頂,儼然小小石板宮,俗稱上宮。廟內樑上石刻“宋咸淳乙丑(1265)進士授太子教受如琦連公,宣德壬子舉人授王府教受,連稷公重建”。上宮北枕陡立如壁的連霄嶂,危樓高聳,氣勢宏偉。附近還有養雲窠、聽月峰、秋荷峰等,勝景疊出,歷代墨客騷人前來白龍山遊覽,駐足上宮,宮內外有宋、明代墨跡和摩崖題刻甚多。上宮后懸崖十丈見方的巨石上刻著書法名家郭仲選題寫的“白龍山“三個朱紅大字,字跡遒勁疏野,力透山背,渾然一體,氣勢如虹。遊人至半山腰,即可仰望見高懸的“白龍山”三個大字。石屋二樓處題有“天成道觀”,石門口有對聯一副,由著名文士鳳琴先生登白龍山巔時題寫:“此地繞千秋風月,偶來作半日神仙”,橫批“目空一切”,上書靈惠龍宮,落款民國甲申年(即民國33年,公元1944年),另有石刻碑文3副,倚靠在靈惠龍宮前。廟內梵音陣陣、香煙繚繞,聖母、天后、陳十四諸神端坐案后,三清三寶各有其位,皆慈眉善目,面含微笑,自是一番全真氣派。常有善男信女來寺朝拜,香火不斷,也是遊人休憩、觀日出的好地方。
石板宮旁有惠明堂,為石室,石室後方有泉水湧出,清甜甘冽。順石室內石級而上,為大羅寶殿,建於1983年,有門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大羅寶殿正後方的巨石上有天然紋理,似聖火。大羅寶殿門口有觀景台,極目遠眺,無邊景色盡收眼底。
【后洞】
也稱觀音洞。在龍宮背後山肋。洞中壁上刻有觀音大士像三。或謂與前洞相通。觀音洞前有楗門岩,左右兩岩對峙如交劍。

特產果茶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特產果茶
浙江省樂清市白龍山特產果茶
樂清市白龍山動植物資源豐富。
植白龍山山上原始植被茂盛,有松樹、野菊花、山茶花(五種顏色杜鵑花均有)、枇杷樹、桔子樹、楊梅樹、桃樹等等。植物區系裸子與被子植物,隸屬160科1281種,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有紅豆杉、水杉、雁盪潤楠等3種;二級保護植物有銀杏、福建柏、鵝掌楸、鍾萼木等4種。可供開發利用的優良鄉土樹種有木荷、楓香、杜英、嶺南山礬、桉樹、榕樹等100多種,花卉和觀賞植物350餘種。裸子植物9科29種,常見種類:蘇鐵科、銀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紅豆杉科。被子植物共有151科,其中雙子葉植物綱128科979種,單子葉植物綱23科273種。常見的科有:木麻黃科,楊柳科、楊梅科、胡桃科、殼斗科、榆科、桑科、木蘭科、樟科、薔薇科、杜英科等;另外有苔蘚植物41科53種、蕨類植物29科87種。
動物有不少家禽:鵝、鴨、雞、珍珠雞、野雞、野鴨、兔子、野生包頭魚、野生鯽魚等,還有不少野生動物如:松鼠、白鷺、鷹、穿山甲、野兔、野豬等。樂清市白龍山擁有豐富的物種特產,可食用的有野生獼猴桃、金豆、山櫨、石鈴、大青(菜芽絲)、蕨菜等;可藥用的有土人蔘、血藤、葛根、野南瓜、茅膏菜等。白龍山特色水果基地上千畝,有楊梅、油桃、水蜜桃、黃花梨、桔、枇杷、獼猴桃等多種水果以及高山野生茶葉。

白龍山詩詞


芙蓉山(南宋)林景熙
驛路入芙蓉,秋高見早鴻。
盪雲飛作雨,海日射成虹。
一水通龍穴,諸峰盡佛宮。
如何靈運屐,不到此山中。
南山春色(明)前哲
坐愛南山好,春光凈可憐。
樹深麂鹿過,花暖麝香眠。
淑氣熏瑤草,晴天散紫煙。
仙人彩雲里,放鶴下芝田。
宿白龍山(清)梁祉
檐樹拂秋漢,垂簾夜倍寒。
石床雲氣濕,凍筆作書難。
游龍山(清)戴朝元
振策龍山徠頂上游,欲窮名勝更登樓。
晴嵐涌翠開圖畫,孤嶂撐空逼鬥牛。
萬壑松濤檐外落,九天煙雨望中收。
豁開眼界知多少,千里長江作帶流。
白龍山(清)胡維勛
插立青天表,登臨渺九州。
風雲常擁護,泉石最清幽。
碧洞仙靈悶,紅塵日月浮。
安期堪挹手,試問幾生修。
登九州岩(清)吳永佶
漢表千尋立,窮高上石梯。
山隨雲氣盡,天人海南低。
今古生愁思,星辰逼杖藜。
九圍形勝在,放眼夜郎西。
白龍山石門庵釋華山
龍白高眺值深秋,蜃氣遙吞環海流。
雙髻寺前雲欲散,九州岩畔雨初收。
山因認面迎人笑,鳥自弄聲引客游。
最愛林泉幽隱地,不勾留處也勾留。
仙桃岩賈丹華
王母慈悲饋碩桃,千秋化石擺東皋。
名山辛得吉祥物,祈禱民安國富饒。
白龍山錢恆喜
隱卧銀龍驚休閑,遊人眺望九州攀。
巒峰洞石多奇秀,不亞風光雁盪山。
龍池錢恆喜
龍池攝影為留念,賞美春光坎岸沿。
日照花冠綻膨放,風吹葉柄晃搖偏。
青魚躍水騰天舞,褐鼠出巢繞地翩。
景物環出多古迹,詩文說典後人編。
丫髻岩(唐。溫州刺史)韋庸
丫髻山頭殘月,臘岩洞口斜陽。
啼鳥喚人歸去,此身猶在他鄉。
白龍山李永鑫
淡溪山水有白龍,石道盤轉景不同。
山宮步臨幾杯茶,兩袖汗浸一路風。
絕頂一瞻眾山小,凌峰四顧孤身空。
是非皆隨雲雨去,惟見山花別樣紅。

旅遊指導


【徒步路線】:……樂清……虹橋……樂清淡溪茅垟村黃塘村游古村落(參觀浙江省議員周序安故居歐式小洋樓、三退屋、垟頭屋、屏牆底屋、周氏大宗、彭氏大宗、孝老樂園)——從淡溪鎮龍潭村開始上山——白龍山(堂官三老殿、樊梨花廟、遊仙人椅、雙髻寺、仙人床岩、鯉魚岩、烏龜岩、猩猩岩、龍抽岩、仙人棋盤、青雲道觀、龍門、白龍聖母墳、九州岩即巨石陣又名仙疊岩、透天飯甑岩、仙人洞、靈惠龍宮小小石板宮、雲中宮等景點)——向樂清芙蓉古鎮方向下山。此為參考路線之一,登山時間約1-2小時。
旅遊裝備:穿上運動鞋,帶上背包、登山杖、礦泉水、相機、毛巾、護膝、防蛇蚊藥水等登山用品。白龍山上早晚涼,中午陽光曬,衣服、防晒霜、雨傘、帽子等如有需要,請自行攜帶。
【駕車路線】:……樂清……虹橋……淡溪水庫(右側山路,景隆山莊往東田村方向)——沿著水庫邊山路一直到水庫盡頭——右側山路,往東田村方向——東田村停車場——往左轉彎的盤山公路繼續上去——白龍山農莊——白龍山停車場。如從虹橋出發,車程22公里,歷時約40-50分鐘。
【餐飲服務】:白龍山山頂農家飯店、便利店只有一家,即白龍山農莊,位於東田村上方的水果基地內,遊客可從白龍山停車場沿下山公路1公里即可到達。餐飲以高山蔬菜、野菜、野生鯽魚、包頭魚、田魚、山羊、本地雞、番薯粉湯麵炒麵等特色農家菜式為主。餐飲最好提前預訂。遊客亦可自備中餐,或到道觀寺院內吃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