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方葯

理法方葯

應用中醫理論診法治法在臨床實踐中貫穿起來的思維方法,包括診治全過程的四個基本內容。理,指中醫理論;法,指診法治法;方,指方劑;葯,指藥物。即明確病因病機,確定預防措施或治則治法,組方遣葯。

簡介


● 英文名稱:Principles,Methods,Formulas and Medicinal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名詞解釋


● 將中醫理論、診法、治法在臨床實踐中綜合應用的思維方法,涵蓋診治全過程的四個基本內容。理,指中醫理論;法,指診法治法;方,指方劑;葯,指藥物。即明確病因病機,確定預防措施或治則治法,組方遣葯。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理法方葯是應用中醫理論及相應的診法治法,在臨床實踐中貫穿起來的整體思維體系,醫者明確病因病機,確定預防措施或治則治法,組方遣葯,涵蓋診治過程中的理、法、方、葯四個基本內容。

● 即中醫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通過經絡、氣血等途徑與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建立密切關係。
● 疾病時,人體“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被打破,正不勝邪、陰陽失衡。
● 從中醫整體觀念的角度來理解,任何病變都是整體病變在局部的某種反映,病因作用於病位,導致該病位的生理功能失常,從而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而根據病變的相關信息,如主症、體征、病因等即可確定相應的診斷。

● 診法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臨床收集病變資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判斷疾病,從而指導臨床治療的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種基本診斷方法。
● 臨床具體的治療方法,包括治則和治法兩方面。治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原理,確立具有普適性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調理陰陽、三因制宜等。治法是根據對“證”的歸納分類,制定的相應治療方法,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在充分了解一個病證的當前狀態的基礎上,根據治則和治法確立治療策略。

● 即方劑,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依據組方基本原則,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劑量組合而成。
● 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確定了一個病證的治法后,選方用藥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藥物通過配伍組成方劑,將特性相異的藥物結合成一個整體,發揮藥物間相輔相成或相互制約的作用,從而做到整體兼顧,主次分明,以便發揮更好的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作用。

● 即組成方劑的基本元素,也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每一味葯都有其性味、歸經及功能等方面的特點,只有做到深諳藥物個性,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藥物間的協調製約作用,才能做到對症用藥。
● ● 中醫學的理法方葯是一套完整且完善的思維體系,環環相扣,辨證論治。理、法是方、葯的依據,方、葯是理、法的工具。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 [4] 楊寶臣。理法方葯辨析。河南中醫,198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