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菱艷的結果 展開
- 1947年邁克爾·鮑威爾執導電影
- 中國京劇劇目
紅菱艷
1947年邁克爾·鮑威爾執導電影
《紅菱艷》是由邁克爾·鮑威爾執導的劇情片,莫伊拉·希勒參加演出。
《紅菱艷》講述愛舞如命的女主角佩吉在事業與愛情之間徘徊的經歷;其中最著名的對話,是舞蹈團萊蒙托夫問佩吉:你為什麼要跳舞?佩吉答:就像你為什麼活著。
本片於彩色技術尚未完全推廣時便用了濃厚的色彩拍攝影片,1948年在英國上映后立即引起轟動,所有人都驚異與舞蹈、音樂與電影表演能夠如此完美的結合。影片大段舞台表演並沒有因為專業性過強而顯得枯燥,反而因為兩位導演的高超調度能力與畫面想象力,使女主角的舞姿與攝影、美工配合得天衣無縫。
佩吉(莫伊拉·希勒 Moira Shearer 飾)是一名很有天賦的芭蕾舞演員,她對芭蕾舞的熱愛讓她覺得她生來便是為了舞蹈。她參加了芭蕾舞劇《紅菱艷》的演出,在劇中,她扮演那個穿上紅鞋一直舞蹈到死的舞女,她的演出獲得了業界的一致好評,她的演藝事業就此扶搖直上。之後,她結識了作曲家朱利安(馬留斯·戈爾林 Marius Goring 飾)並且迅速墜入了愛河。為了所愛的人,佩吉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但婚後平靜的生活令她無法忍受,似乎總有一種魔力在召喚她穿上舞鞋翩然起舞。佩吉聽從了內心的召喚,她離開了朱利安重新回到了舞台,但漸漸的,她想起了自己曾經扮演過的那個穿著紅鞋的舞女,她覺得她們的身影正在慢慢重疊,不安的佩吉猛然醒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並非舞蹈而是家庭,她衝出劇院想要重拾朱利安的愛情,但一輛火車從天而降,終結了她年輕的生命。
《紅菱艷》海報
角色 | 演員 |
佩姬 | 莫伊拉·希勒 |
萊蒙托夫 | 安東·沃爾布魯克 |
朱利安·克拉斯特 | 馬留斯·戈爾林 |
Professor Andrew Palmer | 奧斯汀·特雷弗 |
Man waiting on station platform | 艾默力·皮斯伯格 |
Ivan Boleslawsky | 羅伯特·赫普曼 |
rischa Ljubov | 萊奧尼德·馬賽因 |
Sergei Ratov | 艾爾伯特·貝瑟曼 |
Irina Boronskaja | 露德米拉·車娜 |
製作人 | 邁克爾·鮑威爾、艾默力·皮斯伯格、George R. Busby |
原著 | 安徒生 |
導演 | 邁克爾·鮑威爾、艾默力·皮斯伯格 |
編劇 | 邁克爾·鮑威爾、艾默力·皮斯伯格、馬留斯·戈爾林、Keith Winter |
攝影 | 傑克·卡迪夫 |
配樂 | Brian Easdale |
剪輯 | Reginald Mills |
藝術指導 | Hein Heckroth |
美術設計 | Arthur Lawson |
服裝設計 | Hein Heckroth |
角色介紹
佩姬
演員莫伊拉·希勒
芭蕾舞演員,她是一名很有天賦的舞者,對芭蕾舞的熱愛讓她覺得自己就是為了舞蹈而生的。佩姬參加了芭蕾舞劇《紅菱艷》的演出,扮演那個穿上紅鞋一直舞蹈到死的舞女,她的演出獲得了業界的一致好評,演藝事業就此扶搖直上。
萊蒙托夫
演員安東·沃爾布魯克
芭蕾舞蹈團團長,他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在他看來愛情和藝術是永遠不能共存的。萊蒙托夫非常欣賞佩姬的才華,對於佩姬決定放棄舞蹈事業去結婚的選擇感到非常失望,想盡辦法要讓佩姬重返舞台。
朱利安
演員馬留斯·戈爾林
作曲家,非常有創作才華,他與美麗的芭蕾舞演員佩姬相遇后,兩人迅速墜入了愛河,不久后便結為了夫婦。朱利安對妻子非常體貼,但他能感覺到,離開了舞台的佩姬其實並不快樂,終於有一天,佩姬提出要重返舞台,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序列 | 曲目 |
---|---|
1 | Signature Tune |
2 | Main Title |
3 | Heart Of Fire |
4 | Julian Conducts A Rehearsal |
5 | On The Mercury Theatre |
6 | Practise Practise |
7 | Irina Is Finished |
8 | Monte Carlo's Invitation |
9 | Vicky And Julian At The Party |
10 | Transformation |
11 | Vicky And Julian Discuss Rehearsing |
12 | On The Monte Carlo Opera's Backstage |
13 | Red Shoes Ballet Premiere |
14 | Paris |
15 | Night Ride |
16 | Birthday Party |
17 | Lermontov Remembers Vicky's Great Roles |
18 | Dance Music |
19 | Irina's Return |
20 | Composer's Sleepless Nights |
21 | Lermontov's Reflection |
22 | Struggle For Vicky |
23 | Vicky's Last Dance/End Title |
24 | Red Shoes Ballet |
《紅菱艷》劇照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紅菱艷》劇照 |
英國 UK | 1948年9月6日 | |
英國 UK | 2009年12月11日 |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10年3月21日 |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10年4月3日 | |
德國 Germany | 1948年12月23日 | |
日本 Japan | 1950年3月14日 | |
英國 UK | 2009年6月18日 | |
瑞典 Sweden | 1948年9月20日 | |
美國 USA | 1948年10月22日 | |
芬蘭 Finland | 1948年11月26日 | |
丹麥 Denmark | 1949年2月28日 | |
法國 France | 1949年6月10日 | |
奧地利 Austria | 1949年10月14日 | |
美國 USA | 1951年10月1日 | |
芬蘭 Finland | 1958年8月29日 | |
法國 France | 1998年11月8日 | |
日本 Japan | 2002年11月2日 | |
捷克 Czech Republic | 2005年12月2日 |
製作公司 | The Archers 英國 Independent Producers |
發行公司 | General Film Distributors (GFD) Ltd. 英國 Eagle-Lion Films Inc. 美國 環球影業 美國 Rank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國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Warner Home Video (U.K.) Limited 英國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194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 | 《紅菱艷》 | 最佳影片 | 提名 |
194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 最佳電影故事 | 提名 |
194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 | 雷金納德·米爾斯 | 最佳剪輯 | 提名 |
194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海因·海克羅斯 / 亞瑟·洛森 | 彩色片最佳藝術指導和布景 | 獲獎 |
194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 | 布萊恩·伊斯德爾 | 劇情/喜劇片最佳配樂 | 獲獎 |
1948年 | 威尼斯電影節 | 第9屆威尼斯電影節 | 邁克爾·鮑威爾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 國際獎 國際電影大獎 | 提名 |
1949年 | 金球獎 | 第6屆金球獎 | 布萊恩·伊斯德爾 |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 | 獲獎 |
參考資料
《紅菱艷》是在彩色技術尚未完全推廣時,便採用濃厚的色彩進行拍攝的影片,在英國上映后立即引起了關注,人們都驚訝於舞蹈、音樂與電影表演能夠如此美妙的結合在一起。片中大段的舞台表演並沒有因為專業性過強而顯得枯燥,反而因為兩位導演的調度能力與畫面想象力,使女主角的舞姿與攝影、美工得到了很好的配合。觀眾紛紛稱讚該片是英國電影藝術手段的勝利,技術上的成就令人矚目,片中的一段長17分鐘的芭蕾舞蹈《紅舞鞋》,成為了經典的舞蹈片段之一。該片在美國上映后,同樣獲得了好評(網易娛樂評)。
《紅菱艷》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