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糜
口糜
口徠糜,中醫病症名。以口腔黏膜糜爛成片如糜粥樣,有特殊氣味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 口糜病機分虛實兩類。實證病機,成人多因膀胱濕熱熏口所致,小兒多屬心脾積熱灼口。虛證病機以陰虛口齒失養為多,主要見於成人。
● 1.膀胱濕熱,上泛齦口
● 多因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濕熱積聚,循經熏蒸於口而為病。《醫方考·卷之五》說:“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腸者,清濁泌別之區也。膀胱移熱於小腸,則清濁不能泌別,濕熱不去,勢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爛而瘡。”
● 2.心脾積熱,上炎齦口
● 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過食辛熱炙煿,臟腑失調,熱積心脾,不得宣洩,循經上炎於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說:“心脾有熱,亦口糜。”
● 3.陰虛火旺,上炎齦口
● 大病久病之後,胃陰耗傷,虛火上炎,灼傷口舌肌膜發為本病。《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說:“陰虧火泛,亦口糜。”
● 局部灼熱乾燥感,輕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醫生檢查舌苔時方發現。患嬰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熱。
● 需與白喉相鑒別,白喉全身中毒癥狀較重,局部白腐物主要位於咽喉,很少見於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強行拭之易出血。細菌塗片檢查可找到白喉桿菌。
● 口糜分虛實。實證分兩端,腐物厚而難除,病損廣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濕熱居多,小兒以心脾積熱常見;虛證多為陰虛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損亦輕。重在改善機體狀態,局部治療不可少。
● (一)內治法
● 1.膀胱濕熱 上泛齦口 證候:口腔患處灼熱,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利濕,化濁祛腐。主方:加味導赤散加減。方葯:黃連、木通、淡竹葉、甘草清、黃芩、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地黃、玄參、桔梗、薄荷。若熱毒不盛而濕濁盛,小便短少,苔滑膩,可用五苓散加減。
● 2.心脾積熱 上炎齦口 證候:口腔患處灼熱疼痛。輕微發熱,口乾渴,心中煩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脈:舌質紅,苔黃,脈數。治則:清心瀉脾,解毒消腫。主方:導赤散合涼膈散加減。方葯:黃芩、梔子、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生地、木通、竹葉、甘草、蜂蜜。
● 3.陰虛火旺 上炎齦口 證候:患處無疼痛或輕微疼痛,或無明顯自覺癥狀。口舌乾燥,飢不欲食,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則:滋陰養胃,清熱生津。主方:益胃湯加減。方葯: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冰糖。
● 大便燥結者,酌加白蜜沖服以潤燥通便。若糜爛延及咽喉,日輕夜重,多為陰傷邪盛證,宜用少陰甘桔湯。方葯:黃芩、玄參、桔梗、甘草、川芎、陳皮、柴胡、羌活、蔥白、升麻。酌加馬勃、黃連、天葵子。
● 若見口乾少津,納差瀉泄,倦怠,多屬脾虛濕熱證,治宜健脾益氣,化濁利口。用連理湯,即理中湯加黃連。若見倦怠乏力,納差,食慾差,肢涼畏寒,小便清,大便稀或泄瀉,多屬陽虛不足,治宜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湯。
● (二)外治法
● 1.含潄法
● 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潔口腔,並以消毒紗布蘸葯汁將白腐物拭去。
● 2.噙含法
● 冰硼散、青吹口散之類撒患處,每日5~6次。
● 3.針灸治療
● 取地倉、合谷,留針15分鐘,每日或間日1次。連續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