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村
坦洋村
“白雲山下坦洋鄉,小武夷名不妄揚。”福安郭旻詩說的便是中國“坦洋工夫”之鄉——福安市坦洋村。坦洋村位於社口鎮西部,白雲山東麓,現有523戶,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鎮區6公里,社曉公路橫貫東西,下轄坦洋、岩頭面、岩頭下、山頭4個自然村,均已實現“五通”。全村面積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園3200畝,林地面積4154畝,森林覆蓋率達74.5%。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茶葉種植及勞動力轉移,年茶葉產量3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多元。
2019年1月,坦洋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多少代來,福安人都傳講: “嘵陽出娘娘,谷口出國舅”。
那是五代閩王的時候,白雲山下的曉陽村有一戶姓謝的人家,家裡三口人,阿公阿婆和他們的小孫女。阿公七十二歲,阿婆六十八歲,小孫女十六七歲,一家就靠小孫女放養三十六頭鴨子過生活。
傳說這看鴨妹看鴨有些特別,六月大曬,她走到哪裡頭上有一片雲遮著,日頭曬不著;下大雨,雨也淋不到。
有一年,閩王下旨要選皇后。地方那麼大,到哪裡去選好呢?一天,國師奏閩王:昨天晚上他的寶鏡起亳光了,照見白雲山那一帶有龍氣出現,皇后出在那裡。
閩王聽奏大興,就派一個欽差大臣帶了人馬,一路查訪,一路辛苦,儘是民間女,那有龍氣皇後人呢子到了白雲山曉陽村,欽差大臣想出了個巧辦法:他在曉剛村擺下了酒席,貼出了皇榜,方圍多村凡是十六歲到十八歲沒出嫁的民間女子都要來吃酒。
酒不知吃了幾桌,人不知來了幾多,可是欽差大臣沒能見到什麼龍氣的女子。他真急真悶。
吃酒吃到最後一日,人都散盡了,欽差大人更急壞羅。就在這個時候,外頭傳來了一個奇怪的聲音,好象有人在喊:“皇後來了!皇後來了!”
欽差大臣感到奇怪,馬上跑門外去看,什麼人也沒有,什麼聲音也沒有,可他一回到廳里來,那個聲音又傳來了。
這樣進進出出看了兩回,第三回他看到了:原來是一群鴨子順著田壠呷呻叫的過來,背後跟著一個看鴨的姑娘。近前一看,年歲也差不多,不管三七二十一,欽差大臣就要看鴨姑娘進來吃酒。
看鴨姑娘用手抓來吃,吃完了,就把那雙沾了油漬的手往大廳的紅柱上抹。五個指頭五條痕抹下來,欽差一看立刻高興起來,這不是“五龍纏柱”么?這個就是皇后了。
看鴨姑娘被塞進轎里抬走了。看鴨姑娘大哭啦,皇天三界的哭。經過谷口這個地方,有個後生仔在犁田,聽見轎里姑娘的哭聲,他嘴夠聊,半玩笑的說:
“阿妹莫哭啊,安心去吧!”
谷口這後生仔叫娘娘阿妹,就成了國舅啦。曉陽出娘娘,谷口出國舅,就是這式講的。
欽差大臣抬娘娘轎的隊伍在白雲山下的坦洋村歇了一夜。第二天看鴨姑娘上轎的時候,眾人一看,她全變啦,變得又白又嫩又好看,象仙女下凡,真是天姿國色。欽差大臣興的煞,就把坦洋村改名為變洋村。直到現在,上輩人還習慣地叫坦洋為變洋。
看鴨姑娘進宮,閩王一見大歡喜。封為皇后以後,有一回閩王說,“愛卿呀!孤還未曾問過愛卿家的境況哩,今日請敘一番朕聽聽。”看鴨姑娘回答說:“臣妾家,黃金為梁,白玉做瓦,上有七十二天窗,下有三十六魚池,門前百畝魚塘,千里花園。六十八廚娘煮飯不夠吃,七十二柴夫砍柴不夠燒,三十六河船運貨不夠用!”
王一聽:哇呀!我這富甲天下的皇家都不如你羅?“皇后又問:“那你家鄉的風水一定很不一般羅?”
看鴨姑娘說: “我的家鄉,左有金溪玉林,右有章龍龜風,南有南門,東有東門,四周有九村蔽護①。”
閩王聽了很驚奇,決意要跟皇後去看看她的故鄉。
皇家的隊伍一路過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周寧縣一處兩山壁立的岔口,可以遠遠看見白雲山了。他們就在這裡歇了下來。
閩王望著雲霧籠罩的白雲山,問皇后:“卿家在什麼地方啊?
看鴨姑娘說:“就在那白雲山下。”,閩王心裡很不快活,疑心皇后騙他。就派了許多探馬先去探察。
探馬紛紛回來向閩王稟報,都說:那山頭的路又險又惡,曉陽那地方是白雲山的一個小村,周圍不是田壠就是荒山,皇后說的那些金宮玉殿連個影子都沒有。
閩王氣得昏了過去,因此這地方後來就叫失帝岔。閩王醒來后,奸臣趁機向閩王稟報:皇后出身下賤,無德無才,故意編了假話來騙皇上,引皇上來到這蠻荒之地,欺君罪大哩。
閩王聽了奸臣的話,不容皇后解釋,喝令衛士把皇后殺了。
回到宮廷,皇帝惱恨在心,還要治欽差大臣的罪。
欽差大臣跪下奏道:“皇上,皇上,你錯殺了一位大賢人了!”
皇帝大怒,責問他:“你說,朕如何錯殺了?”
欽差大臣說:“皇后的話句句是真,事事是實。皇后家住的是草樓,菅草經鳳吹日晒,草桿是金黃色的,草葉象銀子一樣的白,天上下雨,到處漏水,這不是‘黃金為梁,白玉做瓦,上有七十二天窗,下有三十六魚池’么?皇后的祖母六十八歲了,還得煮飯吃,皇后的公公七十二歲了,還得上山砍柴燒,皇后在家時還得看養三十六頭鴨子過生活,這不是‘六十八廚娘煮飯不夠吃,七十二柴夫砍柴不夠燒,三十六河船運貨不夠用’么?皇后的家,門前就是水田,田外就是青山,田裡有魚,山上有花,這不是‘百畝魚塘,千里花園么?至於那金溪、玉林、章龍、龜鳳、南門、東門,都是皇后家四周確確實實的村名、山名。皇后說的何曾有半句虛言?”
閩王聽罷,失聲大叫:“孤愚唉!孤愚唉……”
閩王又問欽差大臣,皇後為什麼不明講呢?
欽差大臣叩首再拜說; “她身為皇后,乃一國之母,如是明說,豈不有失皇家的尊嚴?”
閩王悔恨極了。下旨治罪奸臣,封看鴨姑娘為“賢聖娘娘”,賜金頭銀項,行三十六葬。
後來,閩王的後代在皇后的故鄉曉陽建了“太后公廳”,紀念自己賢德的祖婆。如今,“太后公廳”四字的匾額還在呢!
坦洋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坦洋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在民國以前,載重量一噸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個有著悠久種茶和制茶歷史的村莊。
坦洋村沿桂花溪而建,主街道就有店鋪60多家,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每到茶葉採收的季節這裡便是商賈雲集,讓人不能不想起這裡就是聞名世界“坦洋工夫茶”的發祥地。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這個村先後榮獲“省級明星村委會”、“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00多個光榮稱號。
“坦洋”村名最早見於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寧府志》,因村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鑼鼓爭鳴、龜蛇遙望、雲桂飄香、清溪飛鳳、玉筆尖峰、駿馬飛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門弄月、鯉魚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聲色並茂。坦洋村是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發祥地,有著生產“坦洋工夫”茶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村內仍保留著古民居、古茶行、炮樓、廊橋、天后宮、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風格建築。坦洋村民世代以茶為生,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進四)、施光凌試製紅茶成功,產品遠銷西歐,茶商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坦洋工夫”名聲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獲得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周恩來總理也曾對“坦洋工夫”紅茶贊言:“坦洋工夫,香飄四海“)。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的戰略目標,同年10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動中,11種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工夫”為統一品牌的茶產品同時亮相京城,其間,“坦洋工夫”茶被中華名人協會指定為中華名人特供茶,彰顯了“坦洋工夫”的新風采。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設和保護規劃》編製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評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坦洋村人均茶園6畝,村裡擁有集體茶園480多畝和一個茶葉加工廠。為讓歷經風雨的坦洋茶葉雄風永存,今年,村支委5名委員分別出資3000元投入再生產,同時積極引種既可當綠茶又可加工成烏龍茶的茶樹新品種。在茶市旺季,村裡的老人、婦女靠撿茶青一天也有七、八元的收入。去年,這個村人均收入3000多元。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坦洋人的目光透過茶樹看的更遠了。除引種板栗、枇杷等大眾型水果外,還引種了水晶桃等一批新型水果。支部書記繆施進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角點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為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我們實踐“三個代表”就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當務之時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以茶為主,多輪齊驅的路子。
為給村民和過往行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交通環境,村委發動旅外鄉親、村民自籌資金37萬元,修築了1.1公里的水泥路面;自籌資金10多萬元建起兩座公共廁所並聘請一名環衛工人清掃全村公共衛生。目前,這個村不僅70%的農戶擁有程式控制電話,去年,移動公司還在坦洋建成了行動電話機站,成為福安第一個通行動電話的行政村。村委對老人也特別關愛,定期給五保戶每人每月30元的生活補助,每年年關給老黨員送慰問金。坦洋村的古民宅,富有地方特色,可由於年代久遠,原本富麗堂皇的建築已老化、破舊。為此,村兩委還邀請寧德市建委對村鎮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
坦洋 真武橋 碑文
廊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年,先後歷經三次重修。橋長39米,跨31米,單孔跨度5米,高11米,橋面闊三開間,進深十五開間,歇山頂,中設神龕,奉祀真武大帝以鎮水患,故稱“真武廊橋”。如今該橋既是茶葉交易場所,也是鄉民祭祀祈福的地方,成為坦洋村入口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坦洋 胡氏宗祠
坦洋 胡氏宗祠
該祠始建於清乾隆8年(現保留最裡面一座),光緒年間重建,屬二進三天井五開間的格局,建築面積1800㎡。是坦洋村最主要的禮制建築之一,它處於胡姓聚居地的核心位置,象徵著宗族的地位,是坦洋古村落里規格最高的公共建築,也是坦洋現存古建築的重要代表。
該祠由“坦洋工夫”紅茶創始人之一施光凌發起,於清咸豐年間(1850年)建成,屬二進三天井五開間的格局,建築面積590㎡,坐東朝西,外門樓轉折朝南。內塑施光凌石像,並記載著施光凌的生平事迹,供後人瞻仰。
坦洋村
施光凌是咸豐武舉人例授武信郎,也是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創始人之一,其故居至今依舊完好的保存住著其後代。
坦洋古民居
炮樓建於民國初年,當時坦洋村民為了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修建了12座炮樓以護佑全村,是該村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如今保存完整的有2座。炮樓高四層,以三合土夯築,極為結實堅固,第二層以上每層對外開外小內大的窗戶,既可作採光、通風口,同時也可作為瞄準台,對外防禦。天后宮
也稱媽祖廟,建於清道光三十年,外形仿造福州台江福安會館樣式,為二進二天井五開間格局,是當時茶業繁榮時茶葉的稅金所建。當年,坦洋人倚仗發達的水運將大批的茶葉船運舶載,直通遠洋,媽祖自然也成了坦洋人的祈求水上平安的精神寄託和保護神。
橫樓
坦洋村
坦洋村
“豐泰隆”茶行舊址,由施光凌親手創建,也是他的府第,論年月與“坦洋工夫”同庚,見證了三百年來坦洋村的歷史變遷和“坦洋工夫”的發展歷程。該樓外觀三層,每層11開間,是當時制茶與賣茶的基地,抗戰爆發后,省立三都中學從海島內遷坦洋,此樓作為學生宿舍使用,還接納了來自各地的流亡學生。
施光凌武藝高強,雙手能舉390斤的石鎖一對(石鎖現還保存)。1860年,福安一帶山寇紛起,清政府請其團練籌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亂,保境安民。施光凌雖問鼎武科,文韜武略,卻無意仕途,有多次機會,皆為其放棄,如平息寇亂后,朱邑候欲向清廷推薦,為其婉拒。施光凌一生操守謹嚴,人敬而憚之,由其始建的豐泰隆茶行建築群雄偉壯觀,經二百餘年滄桑,風姿猶在。抗日戰爭時期,閩東第一學府——福寧中學移往坦洋,就落址豐泰隆宅院,使其一度成為閩東的教育中心。施光凌樂善好施,如建祖祠,興義塾造橋鋪路等,其它如親族有婚嫁喪葬乏資者必賜之,青黃不接告貸者必應之,因憐乞人,蓋瓦屋數間以庇其孳。其善舉不可一一枚舉。施光凌悉心敬業,豐泰隆茶行加工的紅茶形肥壯勻整,味醇厚香濃,色紅亮清晰。其鼎盛時期,年制茶達3000多擔,冠以坦洋工夫暢銷世界各地。據載,由於施公之影響,英國人購茶以坦洋工夫為最多。
著名的豐泰隆茶行的創始人,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創始人之一。據族譜記載,施光凌“勤種植、謀服賈、會英商,購買中華茶以坦洋出為最,為公之力也”。當時以英國為代表的外國列強在武力侵略中國的同時,把一船船的鴉片運進中國,掠走了成千上萬的白銀,造成大半個中國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以施光凌為代表的茶行老闆,卻用一船船的紅茶換回了大量的白銀,給家鄉帶來了繁榮富裕。
坦洋村本是福安白雲山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然而,當歷史走進清代的咸豐元年,這個村子因首創一種後來名為“坦洋工夫”的紅茶,遂名聞天下。
坦洋村在福安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社口鎮,群峰環抱,羅如屏列。從鎮上出發,傍山緣溪而行,跨龍鳳橋、真武橋,就到了桂香山下豁然開朗、風光秀美的坦洋。
清人郭蘋野有《坦洋村記》云:“至坦洋,四山排闥,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闠茂盛。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所謂“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蓋言坦洋工夫紅茶的制藝源自武夷,在外國人看來,它是一種別具風味的武夷紅茶。但坦洋人似乎不滿意“小武夷”的冠名,也許是為了區別於武夷山的紅茶,坦洋人把本村創製的紅茶正名為“坦洋工夫”。
當年坦洋工夫首次驚艷於英國典雅的“下午茶”,便獲得王室貴族的珍愛,於是,“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為最”,坦洋工夫一時間風靡英倫三島。
數量日增的紅茶海外貿易為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為八方茶商趨之若鶩的生財之地,坦洋村很快繁榮起來。從清咸豐到光緒的幾十年間,遠近茶商在坦洋設立的茶行竟達36家,許多茶商、茶農紛紛在此定居置業。坦洋村裡,茶莊貨棧鱗次櫛比,長街幽巷庭院深深。從這裡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吳步雲、施長壎、胡兆江等一批縱橫商界、叱吒風雲的閩海茶商。遙想當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動,彌月不散,儼然一幅清明茶鄉圖。民謠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鋪路做床倒”,正是當年坦洋村市井繁華、茶季繁忙的寫照。
然而繁華如夢。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海陸交通阻隔,加上政府苛捐雜稅,商人摻雜作假,以及印度紅茶的興起等原因,坦洋工夫市場迅速萎縮,坦洋村的百年鼎盛漸漸泛黃,淡入塵封的歷史,茶村民生凋敝,唯余斜陽巷陌,古棧荒宅。
改革開放如浩蕩的春風春雨,使千山泛綠,萬樹抽芽,醒來的坦洋工夫猶如枯木逢春,漸次復興。
2001年,福安市因擁有30萬畝茶園和名茶坦洋工夫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2006年,坦洋工夫被審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0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坦洋工夫——白雲山麓的紅衣佳人,終於重洗仙顏,再現“生態、和諧、健康、高貴”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紅艷,走向人間世界。
風雨廊橋、天后神宮、茶棧茶場、土築雕樓、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許多與茶有關的古建築遺存。徜徉青磚黛瓦的坊巷間,重溫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歷史。
茶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休閑文化,它與休閑、旅遊活動關係密切。同時,喝茶有利於身體健康。茶葉含有450餘種有機化合物,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歷代醫書先後記載茶葉有20項、219種藥效。自古以來,人們還用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在現代生活中,喝茶還可以融洽人際關係、豐富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質。對於福安而言,開展茶文化旅遊是在利用其豐富的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基礎上,順應該市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當代休閑與旅遊發展趨勢的需要。
1、營造鄉村休閑環境,需要開發茶文化旅遊資源
坦洋,是我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通過新農村的建設,將給人們一個比較舒適的鄉村,適合人居與休閑,這也為農村發展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開展茶文化旅遊,營造鄉村茶文化閑適的意境,是我市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休閑鄉村的必要途徑。
2、促進旅遊縱深發展,開發茶文化是必要之舉
茶文化旅遊是體驗性旅遊,是文化性旅遊。福安的旅遊產品匱乏,開展專項旅遊,體驗茶文化旅遊是我市走出旅遊產品單一,邁向旅遊產品多緣化的的必經之路。開展茶文化旅遊正切合福安旅遊向縱深發展的需要。
3、振興茶產業,促進福安經濟發展
進行茶文化旅遊開發,一方面,可以幫助“坦洋工夫”茶葉品牌走向全國,提高其知名度,增加銷售量,振興茶產業;另一方面,發展茶文化旅遊,促進茶業和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互動與整合,以旅促茶,帶動農民致富,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和旅遊經濟。
茶葉依然是坦洋村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
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台唱通宵。
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
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
這是當地一首形容坦洋當年繁華景象的民謠,而在“坦洋工夫”紅極一時時,中外人士對這個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坦洋作出了種種的猜測。有人把坦洋描繪成一個繁華的大都市,遍地黃金,是一個當時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說它是一個茶香四溢的美麗莊園,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輪美奐……
如今,當記者再次踏進這個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時,那褪去了往日繁華的坦洋,唯有滿山茶香依然如故。
履痕歷歷真武橋 寄託茶人古樸祈求
坦洋村古老的制茶工藝
真武橋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觀,木質廊屋,石木結合。遠觀其橋,由無數個加了瓦蓋的亭子連起來,底下部分是用花崗岩砌成,呈拱形橫跨坦洋溪。走進其中細觀其橋,每條橫樑的兩側盡頭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別懸著一個燈籠狀的木雕,四周雕刻著花草蟲魚。林立的木柱和神龕被塗上一層大紅色,整個廊橋呈現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真武橋是福安通往壽寧的重要通道。當年這裡也是茶葉運輸最繁忙的地方,橋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葉就是從這裡啟運歐洲各地的。而說起真武橋的來歷,坦洋村黨支部書記胡晨潮還講述了一段關乎“坦洋工夫”的歷史。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福四的茶農,培植出一種茶,名曰“坦洋菜茶”,而後周邊十里八鄉的茶農都種上了這種“菜茶”。為便於交易,當地茶農就在福安通往壽寧的古道上修建了這座廊橋。但是坦洋廊橋建造以來屢遭劫難。於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武舉人施光凌等再建時,用真武大帝坐鎮。真武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龜蛇二將,於是被茶鄉百姓尊奉為保護神。
每逢茶市開市,或農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農們都會擺上供品,燒起一炷炷香,禱告廊橋平安,祈求茶鄉興旺。由此可見,真武橋在坦洋茶農們眼中已不僅僅只是一座橋,伴隨著“坦洋工夫”興盛衰敗,歷經歷史演化過程,它已變成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其中包含著當地茶農對茶葉一片深情的古樸祈求。
如今,駐足於真武橋上,眼前是一片坦洋歷史縮影。橋下溪水清澈,那看起來涉足能過的小溪,曾經繁榮交易在這裡頻繁上演。橋旁樹木枝繁葉茂,透過點點綠意,曾經繁華的茶莊疊嶂近在眼前。
百年古茶街 一世繁華仿如夢
過了真武橋不遠,便進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縣道穿村而過,成為該村的鬧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這裡的古宅幾乎都是當年繁華的時候建造的。據《福安縣誌》記載,最隆盛時,坦洋一條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兩萬多箱,而這便是坦洋下街。在胡晨潮帶領下,記者從公路邊的一個拱門入口沿石階而上,進入了下街。
整個下街是一條狹窄巷道古弄,顯得特別寧靜,巷道兩旁是高大的泥牆,泥牆黃中透紅,些許剝落,殘存的毛主席語錄依稀可辨。
古弄兩邊的“坦洋工夫”古茶行雖然有些許破舊,但卻掩蓋不住昔日的繁華。茶行的建築遠觀並不驚人,可走近一看甚覺高大,臨街鋪面式的,內里如民居寬敞的廂房,有二層三層,最高為四層。據胡思潮介紹,茶行底層收購茶葉;二層放置風扇、平篩等設備,為精製之所;三層做倉庫;如有四層的,則為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農們在這些古茶行中制茶研茶,代代傳承著屬於坦洋茶農們自己的‘坦洋工夫’。”站在古茶行前,胡思潮思緒萬千。
從下街出來,沿著縣道走差不多兩百米就到了上街,位於上街盡頭山腳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別引人注目。胡思潮說,五座古宅,為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歷史了,大宅的主人大都姓王。
胡思潮告訴記者,村裡人都把這些大宅稱為“六扇八廊廡”,就是說它們每座是六間堂屋和八個廂房組成的,有寬敞的天井、迴廊、魚池、花壇,偌大的廳堂,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有的大門前還保存個“下轎亭”,以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富豪商賈到此都要下馬下轎才能進屋,足以可見當時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