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萬歲

1983年黃蜀芹導演電影

《青春萬歲》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電影,由黃蜀芹執導,任冶湘張閩梁彥等主演,於1983年上映。

該片根據王蒙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一群不同思想性格、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學生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52年北京市中學生夏令營的營火晚會上,年輕人圍著篝火狂歡著。女七中高三學生楊薔雲熱情洋溢地朗誦著讚美青春的頌歌,表達了共和國誕生后一代青年的崇高理想和激情。
劇照
劇照
新學年開始了,校園像個大家庭,充滿著歡樂、矛盾和溫馨。團支書、青年黨員鄭波關注著從孤兒院長大的天主教徒、新轉學來的呼瑪麗。李春得到了學習獎章,楊薔雲給她提了點意見,兩人竟爭執起來。楊薔云為鄭波沒得獎而感到不平,鄭波表示要奮發學習從頭做起。鄭波在百貨公司遇到了青年日報編輯田林,他們自豪地回憶起當年做地下工作時的犧牲精神。在看了蘇聯電影《幸福的生活》后,李春等起鬨,讓吳長福打扮成蘇聯胖大娘跳舞,出她的洋相,受到袁老師的批評。吳長福因自己受了捉弄,寫了張批評稿貼在牆上,李春誤認為稿子是楊薔雲寫的,氣憤地撕去了牆報稿。袁老師幫助楊薔雲,讓她正確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楊薔雲要幫助蘇寧改變家庭腐朽沒落的霉味,帶著卓婭和劉胡蘭的畫像去她家。當她聽說蘇寧和呼瑪麗進了教堂,氣得跑了出去。後來,得知蘇寧小時受過摧殘,她震驚了,負疚地在教室門口等待蘇寧,鼓勵蘇寧勇敢地投入生活。李春獨自奮鬥,寫了個劇本投送青年報社,未被採用,功課成績也下降了。鄭波通過努力,獲得了好成績。楊薔雲改變了對李春的態度,兩人真誠地談了心。鄭波一直關心呼瑪麗,要她參加集體活動,從外國嬤嬤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呼瑪麗被她的誠心打動,訴說了自己的悲慘身世。最後,呼瑪麗從教堂跑出來,參加了團隊活動。
在郊外公路上,女生們的卡車與張世群等地質學院的一群男生的自行車隊相遇了.他們相互祝賀並約定畢業以後再見面。她們永遠不忘這有意義的中學生活。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任冶湘楊薔雲配音 丁建華
張閩鄭波
梁彥李春配音 程曉樺
秦嶺蘇寧
施天音呼瑪麗
張海燕吳長福
鄔君梅袁新枝
王靜安蘇母
高凌雲趙媽
郭凱敏田林
彭立齊袁先生配音 於鼎
馬曉偉蘇君
梁錦楊張世群配音 童自榮
丁里蘇父
蔡國慶趙塵

職員表


製作人陳榮軒
原著王蒙
導演黃蜀芹
副導演(助理)金肇渠
編劇張弦
攝影單聯國、王廷仕(副攝影)
配樂黃准
剪輯韋純葆、王漢昌
道具潘建明
美術設計陳初電
造型設計庄雅貞
服裝設計賀娟娣、陸雪梅
燈光何小毛
錄音倪正
布景師鄭海江(置景)、張順發(繪景)
編輯劉果生
擬音過敏
煙火婁永龍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陳傳熙
合唱上海青年宮中學生合唱隊
合唱指揮鄭裕鋒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楊薔雲

    楊薔雲

    演員任冶湘

    女七中高三學生,美麗活潑,善良單純,天真可愛,熱情洋溢,愛憎分明,坦率無私,心直口快,好打報不平。她熱愛生活,積極要求政治進步,真誠地幫助同學,但有時候做事有點急躁魯莽。

  • 鄭波

    鄭波

    演員張閩

    楊薔雲的同學,團支部書記。在解放前,年僅14歲的她就積極投身學生運動,成為一名少年布爾什維克。解放后,她熱心共青團工作,體貼關心同學,結果成績落後了,所以她一邊繼續在政治上嚴格要求自己,一邊發憤讀書。

  • 李春

    李春

    演員梁彥

    楊薔雲的同學,聰明矜持,成績優秀,富有才華,但輕視政治活動,與追求進步的楊薔雲、鄭波等人時有衝突。她既有自滿、自私、尖刻的一面,但也有單純天真的一面。

  • 蘇寧

    蘇寧

    演員秦嶺

    楊薔雲的同學,二人關係特別親密。身體嬌弱的她出身資本家的家庭,父親在“五反”運動中被查出有嚴重逃稅問題,再加上個人早年的不幸經歷,因此鬱鬱寡歡,非常自卑。

  • 呼瑪麗

    呼瑪麗

    演員施天音 楊薔雲的同學,文靜溫馴

    楊薔雲的同學,文靜溫馴,沉默寡言。她從小在教會辦的孤兒院長大,受到外國嬤嬤的思想控制。在鄭波、楊薔雲們的誠摯友情感召下,她衝破宗教的束縛,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 吳長福

    吳長福

    演員張海燕

    楊薔雲的同學,單純憨頑,爽直開朗。她在學習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但是在學習以外的事情上十分機靈敏感。雖然身材胖,但喜歡學蘇聯電影上的明星那樣跳舞,結果被李春利用出了洋相。

音樂原聲


片中插曲 
曲名作詞作曲
《青春》張弦黃准 
青春萬歲
青春萬歲

幕後製作


漫長的改編
1956年,小說《青春萬歲》的節選在《文匯報》連載,作家張弦看后很激動,因為小說表現的正是他那一代人的青春時代。他曾於1957年和1962年兩次向小說的作者王蒙談起,等小說出版後由他來改編成電影劇本。而上海電電影製片廠的編輯劉果生也向王蒙表達了該廠要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1978年,小說終於正式出版,劉果生舊事重提,王蒙亦遵守前約,推薦張弦擔任編劇。從那一年起,張弦又花了四年時間創作、修改劇本。
艱難的投拍
主要角色
主要角色
1981年,張弦在《電影新作》第5期上發表了劇本《初春》(拍攝時又改回小說原題)。然而,有的人認為拍反映二十多年前中學生生活的片子不能吸引觀眾,且有政治上的風險,再加上小說有濃郁的抒情性,拍攝難度較大,所以,直到1982年3月,仍沒有一位導演願意接手。就在劇本面臨被退稿的危險時,上影廠的導演黃蜀芹主動聯繫張弦要討論拍片事宜。
原來,黃蜀芹經謝晉介紹看了張弦的劇本以原作小說,由於她中學時也是上的女校,因此故事中的中學生活讓她備感親切,希望能通過影片對那種健康的、親密的、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女中校園生活做一個樸素的歷史回顧。她和張弦見面交流后,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唯一令張弦擔心的問題是,黃蜀芹當時只獨立執導過一部影片,上影廠領導未必能同意把任務交給她。不過,經過一番爭取,黃蜀芹終於得到了執導該片的機會。在與張弦共同修改劇本時,她還提議把王蒙原作上的序詩用在片頭和片尾。
拍攝的原則
導演黃蜀芹給該片定下的拍攝原則是“真摯的生活,真誠地反映”,她力圖真實地還原20世紀50年代初中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回顧歷史為出發點,至於這種改編是否有現實意義則交給觀眾自己去評判。例如,在人物塑造上,她注意人物身上的時代烙印,試圖真實地反映片中歷史背景下那些女孩子們的不成熟的一面,而不加以褒貶評判。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備註
1984年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青春萬歲》獲獎 

作品評價


該片風格清新明快、雋永淡雅,春意盎然,氣韻洋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透露出來的濃烈的時代感,不只表現
青春萬歲
青春萬歲
在個別場景的描寫上,而貫穿於整組人物形象的藝術創造中。編導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始終堅持從生活出發,沒有圖解和拔高,更沒有把筆觸囿於已定型的人物,而是從第一組鏡頭起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正在成長中的人物,細緻入微地向人物內心活動的縱深方面開拓、挖掘,準確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原《電影新作》副主編邊善基評)
該片之所以能以其青春感令人耳一新,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導演高度重視挑選與指導演員的工作,她比較成功地組織了一同實現總體構思所必須的演員群。這些演員不僅外形與氣質非常接近角色,而且在導演指導下,基本上都正常而準確地發揮了演技。該片不太有令人震驚的畫面構圖、拍攝角氏、剪輯技巧,和隱喻、象徵等各類手法,而且斷然運用了短鏡頭,可是如果細心體察不難從中看出導演頗具匠心的藝術設計。將小說、劇本和影片加以比較,還可以發現導演在不少細微之處,只稍加改動,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原《大眾電影》主編蔡師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