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連平中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創辦於1926年秋,地處粵北山區,坐落在連平縣城西北郊的鳳山下,鶴水邊。學校佔地面積80559平方米,建築面積36952平方米,有55個高中教學班,在校學生3541人。校內綠樹成蔭,花草飄香,環境優美,是學生讀書、長知、立德、修身、成才的理想勝地。

辦學規模


學校重視校園現代化建設,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要求建設、高標準配套”的要求抓好校園建設。學校現有學校有教學樓四幢,學生宿舍樓五幢,校內教職工住房七幢,建設好了辦公樓、科技實驗樓、圖書館、室內體育館、學生飯堂、生物園、地理園,高標準裝備了各種教輔室和實驗室、教學功能室,添置了文體、綜合實踐活動設備,增加了圖書管藏書冊數,基礎設施能滿足新課程實驗教學的要求。學校注重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利用,建好了1000兆主幹校園網,各處室、科組室配有台式電腦,全部教室均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平台。
連平縣連平中學
連平縣連平中學

發展史


連平中學創辦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命名“連平縣立中學”。校址設在原縣衙前街學宮(現郵電局),始設初中班和簡易師範班兩個班,學生共68人,教職員工8人。連平中學的開辦之初,創辦人羅仲達(縣長兼校長)以合併縣城內各私塾、經館為生源,以縣內私人收租而賬面不公布,帶集體福利性的義倉、義冢會、橋會、同仁堂賑災會、五穀亭財產、同鄉會、義學、醮會基金、孤老會財產等十餘種封建嘗產的一部分作經費來源,逐步積累資金,形成校產,學校才正常開辦。
1949年6月,連平縣城解放,連平中學迎來了新的曙光。當年,縣政府接管連平縣立中學,簡稱“連平中學”。當時,教職工共18人,其中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3人,高、初中各年級均單班,學生共198人。1953年3月,學校搬遷校址,新校址位於連平縣城西北郊的鳳山下,鶴水旁,即現在的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受極左思潮的衝擊,經歷了反右鬥爭,走過了“革命大串連”、“破舊立新”、“學工學農”、“校辦農場”、“校辦工廠”、“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教育戰線滿目瘡痍。

學校文化


校訓:文明守紀、立志成才
教風:嚴謹、敬業、求實、創新
路子: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
校風:勤學、多思、活潑、奮進

師資力量


學校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師德教育和進修、培訓工作常抓不懈,有點有面,有規模有力度,卓有成效。學校對教師開展了“三心”(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兩愛”(愛事業、愛學生)等師德教育活動和進行了“四過關”(教材關、書寫關、多媒體教學關、班級管理關)的教學基本功訓練。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連平中學教師有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有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紅燭精神;有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的敬業精神。
截止2011年底,學校在校教職工223人,專任教師198人,其中高級教師53人,中級教師96人,本科學歷185人,高中教師資格(含職稱)達標率為98%。各科教師配備均勻,師資力量雄厚。他們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有著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可貴的進取心。他們當中有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班主任”,1人被評為“南粵教壇新秀”,2人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10人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和“班主任”。

素質教育


德育模式

學校貫徹自主德育模式,強化法制意識,常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不斷豐富校訓內涵,培養學生奮發向上、文明守紀的高尚情操。連平中學的學生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學生違法犯罪率為零。

教學工作

學校在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時,始終把教學工作擺在中心地位,配備了一名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構建了以教務處為主導,以科、級組為基礎的多層次的管理體系,常規教學常抓不懈,突出抓好畢業班高考複習工作,積極開展新課改實驗,措施得力效果好。

所授榮譽


成績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007年高考,該校本科入圍人數達427人;
2008年高考,本科入圍人數440人;
2009年高考,學校又取得好成績,本科入圍人數486人,其中重點入圍61人。
該校學生高考入圍率居河源市同類學校前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

榮譽

該校在創辦至今的辦學歷程中,培育桃李,碩果累累。素質教育成績顯著,學生在全國、省、市各類競賽中摘金奪銀,捷報頻傳。
學校先後榮獲:“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廣東省中小學普及普通話先進單位”、“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貫徹實施《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等稱號。
學校於1997年評為“河源市一級學校”,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8年評為“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2009年評為“河源市中小學德育示範學校”。
三是學校在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時,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