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瘡
貓眼瘡
本病表現為膚起紅斑、丘疹,上有水皰,光彩閃爍,狀似貓眼,故名貓眼瘡。祖國醫學文獻中又有雁瘡、寒瘡等名稱。
貓眼瘡,現代醫學稱寒冷性多形紅斑,是冬春兩季較為常見的皮膚病,為皮膚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病變,有自限性,每到冬春兩季易複發,可能是對藥物、感染、腫瘤等因素的一種過敏反應,寒冷是明顯的誘發因素。
● 英文名稱:Erythema Multiforme
● 又稱:雁瘡、寒瘡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寒濕阻絡、火毒熾盛、濕熱蘊結
● 此證一名寒瘡,每生於面及遍身,由脾經久郁濕熱,復被外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宜服清肌滲濕湯,外敷真君妙貼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發無定處》)
● 以皮膚紅斑、丘疹,部分中央有水皰,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相當於多形紅斑。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貓眼瘡,又稱雁瘡、寒瘡,相當於西醫學里的寒冷性多形紅斑,是一種皮膚黏膜的急性炎症性反應,其臨床熱點為皮損好發於指緣、手背、足背、小腿、掌跖、面部、耳郭等處,呈對稱分佈。
● 初起表現以紅斑為主,並有丘疹、風團、水皰、紫癜、風團等同時存在,因皮損中間有圓形的暗紅色或形成水皰,形像貓的眼睛故名“貓眼瘡”。
● 多發於冬春兩季。西醫學認為其發病可能與藥物、腫瘤或感染等相關,是一種過敏性反應,寒冷是其明顯的誘發因素。
● 中醫學認為此病的病因病機為稟賦不足,風寒之邪外襲,致營衛不和,寒凝於皮膚而發;
● 或因風熱外感,風熱滯於肌膚而成;
● 或因風濕之邪內蘊,氣血兩燔,蘊結於肌膚而致;
● 或可因藥物、魚、蝦、蟹等類食物過敏而引起。
● 中醫在治療本病上有獨特的優勢,且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 本病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保暖,避風寒。忌食魚、蝦、蟹、蔥、蒜等食物。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