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外耳道炎

壞死性外耳道炎

壞死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和骨質的進行性壞死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機體免疫力低下、糖尿病、外耳道外傷、營養不良和貧血等有關,致病菌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起病較急,耳痛劇烈,夜間明顯,可有膿性或血性分泌物溢出。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抗感染治療、支持治療等。病變繼續發展可侵犯乳突和顱底,也可導致顳骨、顱底骨髓炎,顱內感染,多發性神經麻痹等。若炎症局限於外耳道及乳突氣房,預后好;若發生顱底骨質骨髓炎及腦神經麻痹或感染擴散至顱內,預后差,患者最終大多死於嚴重的顱內感染。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壞死性外耳道炎的致病菌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其他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本病的高危因素如下。
● 機體免疫力低下
● ● 老年人
● ● HIV攜帶者
● ● 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類藥物的患者
● ● 糖尿病患者
● 外耳道外傷
● 營養不良和貧血

癥狀


● 壞死性外耳道炎起病較急,耳痛劇烈,夜間明顯,主要有以下表現。
● 劇烈耳痛
● 耳流膿,常帶惡臭
● 外耳道、耳廓、耳屏均可腫脹
● 耳朵有有明顯觸痛和牽拉痛

檢查


● 確診壞死性外耳道炎需要做體格檢查、膿液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體格檢查

● 可了解外耳道皮膚有無紅、腫、熱、痛,乳突區有無腫脹和叩痛,有助於初步判斷病情。

膿液培養

● 取膿液做培養,可了解感染的致病菌,有助於診斷壞死性外耳道炎。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取耳部的增生組織做檢查,可發現本病的特有病理學特點,可用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影像學檢查

● 主要有X線檢查、CT和磁共振檢查等,有助於了解骨質及周圍組織破壞情況,估計病變範圍。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體格檢查、膿液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以診斷壞死性外耳道炎。
● 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或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類藥物病史。
● 出現劇烈耳痛、耳流膿,以及耳廓、耳屏腫脹等癥狀。
● 體格檢查可見外耳道皮膚紅、腫、觸痛,外耳道峽部底壁皮膚糜爛,肉芽增生,循此處用探針可探及壞死腔。
● 膿液培養可見銅綠假單胞菌或其他致病菌。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肉芽組織。
● 影像學檢查可見病變組織及範圍。

鑒別診斷


● 壞死性外耳道炎需要和外耳道的普通炎症和癤腫等相區別。
● 如果出現耳痛、耳流膿等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抗感染治療、支持治療等。早期行清創術對本病的治療十分重要,可防止炎症擴散。
● 手術治療
● ● 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病灶,防止炎症擴散。
● ● 如果面神經或顱底受侵犯,需行乳突根治術和顱底部分切除術。
● ● 病灶清除后醫生會用過氧化氫溶液充分沖洗術腔,放置引流條,術後用抗生素溶液等沖洗。
● 全身抗炎治療
● ● 全身應用抗生素需做到早期、大劑量、有足夠的療程,一般需持續用藥6周以上,直至病灶完全吸收。
● 支持治療
● ● 加強營養,積極治療貧血和營養不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 ● 可進行高壓氧治療,解決組織缺氧,增強機體對病原菌的殺傷力。

危害


● 病變繼續發展可侵犯乳突和顱底,或通過外耳道的骨、軟骨裂隙或神經管累及軟骨、骨組織、腮腺以及鄰近的大血管,導致顳骨、顱底骨髓炎,多發性神經麻痹。
● 如果病變不能控制,患者可因顱內感染死亡。

預后


● 若炎症局限於外耳道及乳突氣房,預后好。
● 若發生顱底骨質骨髓炎及腦神經麻痹或炎症擴散至顱內,預后差,患者最終大多死於嚴重的顱內感染。

預防


● 積極治療和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身體有任何不適,都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加強營養,做到飲食均衡,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 可適當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